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口腹之欲不是低級趣味,美食紀錄片別再“洗腦”升華了

號脈影像經絡,洞悉娛樂風潮

近來美食紀錄片扎堆,前有《宵夜江湖》,後有《人生一串2》,都圍繞著人的口腹之欲做文章。只是兩者在觀眾中收到的反饋截然不同,前者豆瓣評分5.2,後者8.7,在紀錄片中這樣的差距讓人怎舌。

同樣是拍美食,一個關注宵夜,一個主打燒烤,在內容上存在不少重疊的兩部紀錄片,為何口碑兩極分化如此嚴重?

這個問題既涉及兩者在製作上的區別,也關係到觀眾對美食紀錄片的預設期待。那麽到底一部美食紀錄片,拍成什麽樣才算好?這成了一道靈魂拷問。

《宵夜江湖》:江湖惹爭議,宵夜不管夠

《宵夜江湖》是最先跟觀眾見面的,題目既有宵夜又有江湖,很明顯是希望通過宵夜勾連故事,把美食講出滄桑,為市井傳奇存照。然而從一開始,《宵夜江湖》就讓人大跌眼鏡。

《宵夜江湖》是按城市來拍攝的,沈陽、西安、武漢、重慶、杭州、南寧、廈門、廣州等八個城市均榜上有名。在首集“生猛的沈陽”裡,一開場就把鏡頭拉進了一間音樂串吧。在燈光昏暗的燒烤夜場裡,躁動的音樂、扭動身軀的舞者,讓觀眾以為自己置身於酒吧夜總會,而不是燒烤攤。

過分渲染與宵夜無關的事物,用大篇幅去展現那些和吃無關的場景,然後美其名曰“撐起了沈陽一半的宵夜江湖”。這樣莫名其妙的論證,讓沒來過沈陽的外地人一頭霧水,也讓當地人感到憤怒,翻看豆瓣的短評區,類似的吐槽隨處可見。

夜場裡的表演者大談生活不易,要麽圍著脖子放鞭炮,要麽端著大盆喝啤酒,如此種種確實足夠生猛。但是這些在本地人看來都屬於糟粕的東西,實在無法為沈陽宵夜代言。

以沈陽為代表的東北形象,總繞不過草莽氣質、江湖本色,可這說的是那種底層的豪爽性格,有股不繞彎子的乾脆,而不是“大金鏈子配金表,一天三頓小燒烤”式的外地偏見。

“沈陽爺們是爺們,但沈陽的娘們比爺們還爺們”、“過了山海關,一路就是乾”等台詞,加上片中出現做直播的姑娘,充分坐實了外地人對東北的刻板印象:“重工業靠燒烤,輕工業靠直播”。

等到了第二集“坦蕩蕩的武漢”,整個紀錄片的畫風突變,講著宵夜的同時大打感情牌,講述了不少賺人眼淚的溫情故事。作為一部講宵夜的紀錄片,武漢篇甚至把鏡頭拉到了墓地。

故事可以說足夠心酸了,但觀眾吃宵夜的胃口也隨之消失了。如此種種都不禁讓人疑惑:吃個宵夜而已,有必要搞得如此深情麽?本來以美食為主打的紀錄片在煽情上如此下功夫,實在是用力過猛。

《人生一串2》:炫技求新,市井依舊

《人生一串2》的歸來,讓很多吃貨欣喜萬分。在第一季的時候,《人生一串》就以其市井氣質和煙火氣息征服了廣大觀眾。不過第二季跟之前對比還是有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集中在廣告的植入和拍攝技法的改變。

正片開始之前的廣告帶著一絲尷尬,過於生硬地植入降低觀感,不過作為商業化的嘗試也可以理解。畫面的變化是最直觀的,相比第一季富有美感的空鏡,本季的鏡頭略顯蒼白,甚至存在部分畫面和解說詞不協調的地方。

《人生一串2》中出現了大量炫技鏡頭,既有360°全景的展示,也多了不少來回穿梭的鏡頭,但這些拍攝技法的變化,對於表現內容本身並無太多實質性幫助。畢竟《人生一串》系列紀錄片的核心,在於打磨精致的內容,而不是花哨的鏡頭和各種炫技式的拍法。

不過萬幸的是,《人生一串》的“鬼才文案”和標誌性配音都還在。對於紀錄片來說,文案是骨,配音為魂,《舌尖上的中國》裡旁白李立宏的聲音“讓人一聽就餓”,而《人生一串2》中陳英傑那被煙酒浸染過的獨特嗓音,一聽就帶著市井的親近和自然。

“沒有煙酒催化,來人身段清新”“烤羊不僅頗具蒸汽朋克風格,更是馬坡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諸如此類充滿調侃意味的文案,透著一股機靈和俏皮的感覺,讓觀眾在面對美食垂涎欲滴之際,還能會心一笑。

更重要的是,《人生一串2》延續了上一季“食物拍攝佔70%,人物和故事分別佔20%和10%”的比例,也正是因為守住了這點——以食物為根本,豆瓣評分才能達到8.7,僅比上一季低0.3。

美食紀錄片啟示錄:先把觀眾的胃喂飽

好的美食紀錄片首先要把吃拍好,然後再談其它。可惜太多的美食紀錄片在其他方面用力過猛,過猶不及。

這是近來中國美食紀錄片陷入的某種誤區,在本應該以吃為主的內容裡,灌注了大量人文內容。這些內容讓美食仿佛無所不能,要麽是治愈情感,要麽療救心靈,每個店鋪的背後都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每段經歷之外都有人面對生活的壓力負重前行。

吃頓飯而已,何必渲染得那麽沉重?這又不是在拍《深夜食堂》。

美食紀錄片往往有著極強的帶貨功能,在線上,短短的幾分鐘就可以帶來巨大的流量,在線下,很多露臉的店鋪可能就此成為網紅店鋪,引來眾多食客打卡。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講故事、談感情、談文化就成了大行其道的做法。

悲慘的故事容易引發觀眾的同情,勵志的故事容易讓觀眾慷慨激昂,這些故事附著在美食上,自然會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可喧賓奪主的內容搭配、過度渲染的煽情故事讓美食成了負擔,吃飯成了受罪,觀眾自然不會買账。

對於美食紀錄片的創作者而言,不要總想著講一個多麽完美的故事,因為講著講著就容易變成事故。先把美食拍好,還食物以本來面目,再去升華點睛,記錄人和食物之間的喜怒哀樂。

在沒填滿觀眾的胃之前,別去打填滿觀眾心的主意,切記一切不能勾起人食欲的美食紀錄片,都是對觀眾的怠慢。

【文/忠犬七公】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