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豆瓣8.9,我又被這部爆款劇饞哭了!

“何以解憂?唯有五花肉”——

這句台詞一出,我知道,新一年的深夜減肥攻堅戰,又拉開了序幕。

是的,去年夏天那部刷爆朋友圈的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又回來了!

第二季剛開播,就已經在B站上突破了千萬播放量。

果然,吃貨才是第一生產力啊!

從評分來看,新一季在B站上得到了超高的9.7分,豆瓣上也有8.9的高分,和第一季的分數基本持平。

總之,時隔一年,它仍然是一部成功的紀錄片。

特別是在美食類型的紀錄作品層出不窮的當下,《人生一串》能始終得到觀(chi)眾(huo)的認可,也非常不易了。

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什麽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兩頓。

而《人生一串》這套紀錄片,就是在普羅大眾對燒烤的顯性情結中,探索種種不為人所知的隱藏可能性。

在第一季的短短六集中,導演陳英傑帶領6個導演組陸續走遍了全國32個城市的500多家燒烤攤鋪,只為尋找最好吃的中國燒烤。

用其中一位導演張嶽明的話來說,這部作品想做的,就是“讓沒有話語權的燒烤獲得自己的聲音”。

於是,第二季仍然延續了之前的“美食接龍”,在燒烤這一烹飪方式的共性中呈現差異:

北方人的豪邁,體現在一道道“烤全羊”“烤全魚”裡,只要一生起火烤起肉來,烤架上的都是整隻整條的“大物件”;

而南方人則講究精致,注重美食中的“美”,每一串色澤鮮麗,每一塊大小均等,像是一排優雅整齊的和弦。

但無論南北,美食紀錄片的第一成功要義,是要拍得“香”——

不僅能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還能實力帶貨。

所以當烤雞翅、烤全羊、烤鯰魚這些比恐怖片裡的恐怖鏡頭更有衝擊力的畫面,充斥滿整個電腦螢幕時,坐在桌子前的我們,做的最多的動作,除了舔嘴唇擦口水外,就是啟動手機裡的外賣軟體果斷下單了。

導演深夜放起毒來,也是絲毫不手軟。

一個個大特寫鏡頭直懟美食,筷子在菜肴中輾轉騰挪,肉質鮮嫩細膩吹彈可破,浸滿香氣的油脂大顆滴落,仿佛隔著螢幕都能聞到香味。

更折磨人的,是此起彼伏的咀嚼聲,配以食客們大快朵頤的吃相,以及諸如“雞翅讓花生醬久等,為的是相逢一刻的纏綿”這類騷氣到家的文案——

對於吃貨來說,這簡直是大型虐待現場啊!

作為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難得的地方,在於它擁有一份江湖氣,而這種氣質也保留到了第二季。

烤串的過程,被拍出了武林高手施展絕世武功的感覺。

蘭州烤串店的師傅,一次一烤就是一百串,羊肉串在炭火上翻轉挪移、恣情起舞,撒鹽加料之後等到肥肉的油脂包裹住鐵串兩端的瘦肉,在口感達到巔峰時收手裝盤上菜,所有程序一氣呵成。

而烤肉師傅本人,就像是隱於鬧市的掃地僧,他認為,“好的師傅烤肉是在玩,不好的師傅是被肉玩”。

洛陽燒烤店的頭牌硬菜是烤全魚,幾乎是人人必點,它的魅力在於既有魚肉的肥美清新,調料的辛辣留香,更在於入口之後的一股回甘。

回甘的秘密全在烤魚的醬料中,而這份菜單如同一本祖傳的武林秘籍,神秘十足。

甚至,就連《人生一串》的旁白解說,也不是往常那種字正腔圓的播音腔,而是一副充滿滄桑感的“煙嗓”,像說書人一樣,將燒烤和燒烤背後的故事婉婉道來。

在導演陳英傑看來,食物是情感抒發的介質。

美食關乎的永遠不止是美食,還有它背後的人;而人吃的永遠也不僅是味道,還有它背後的情感。

就像《舌尖上的中國》《人間風味》等等成功的美食界前輩,《人生一串》也同樣試圖挖掘燒烤之外的人情冷暖。

而身處燒烤江湖,難免沾染上煙火氣——

相比《舌尖》的雅,《人生一串》要更俗,也更接地氣。

在第一季的結尾,有這麽一句旁白:

“這裡有嬉笑怒罵,柴米油鹽,人間戲夢,滾滾紅塵。”

燒烤似乎也自帶這樣的魔力,讓人放飛自我,顯出原形。

紀錄片裡的食客說,“吃燒烤就是要這種鐵皮桌,就是要這樣的塑料椅”——

在嘈雜簡易的環境中,人們的內心在烤肉香氣的催化、味蕾的發酵和酒精的麻醉下,慢慢卸下堅厚的防備,而呈現出的,總是最真實而最柔軟的自己。

於是,我們能通過螢幕上的一頓頓燒烤,捕捉到在“吃”這個動作背後,與人相關的深邃情緒:

冬日寒冷的深夜裡一個人跑去吃烤雞架的孤獨;

夏天夜晚三五好友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狂喜;

還有西南交大峨眉校區月牙山上的燒烤店中,大學生們在醉酒時袒露的天真、驕傲、迷茫、感傷與深情。

而送走了一波波食客,見證過無數人間冷暖的燒烤師們,也同樣是有故事的人。

沈陽烤雞架店的老闆,每天夜裡在自家的小店前,用一副鐵臂轉動著近30斤重的鐵架,讓雞架達到最好的口感。他沒有其他的夥計,也沒有任何幫手,孑然身影被層層白霧遮蔽著,在周圍冷清的夜色中顯得格外孤獨。

然而在他燒烤店老闆身份背後,似乎還隱藏著文藝青年的屬性:

小店牆上掛著Green Day和痛仰的海報;

音響裡響著Beyond和新褲子的搖滾;

還有一隻隨意遛彎的散養田園貓——

畫風非常混搭了。

老闆說,之所以開這家店,就是為了等一個人,一個從小拜過把子,後來在外闖蕩的兄弟,為了讓他回家吃一口最正宗的雞架,一掃他漂泊在大城市的孤獨感。

雖然這個理由算不上有多偉大,可是這種經受住歲月和世故考驗的友誼,才能化作微小真切而細密的感動,讓人在不經意間被戳中內心。

所謂“人生一串”,其實就是人生。

沒有故事中這些真實的煙火氣,那麽烤串就失去了靈魂,而人生也只是一段孤獨的旅程。

有趣的是,為了挖掘出這種煙火氣息,導演組們放下了美食app,過濾掉了高端豪華的店鋪,也放棄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

他們並不是對這些地方懷有惡意偏見,而只是擔心,在這些地方,食物的味道變得越來越趨同。

於是他們選擇的,都是盡可能的“野生”場所,那就是小城鎮街頭巷尾的小店。

這些小店或許保留了一個地區獨特的燒烤做法,或許延續著祖傳的家族配方——它們代表的是燒烤最原初的味道。

更重要也更難得的是,在網紅店層出不窮,食物越來越趨向於流水化作業的當下,這些燒烤師傅們擁有著可貴的“匠人精神”,日複一日地認真對待每一天的食材,仔細把控燒烤時的火候與力道,從不偷懶,也從不糊弄。

他們對食物本身,仍然抱有最初的虔誠與敬畏之心。

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對環境的考量,這種燒烤小店越來越少,而我們吃到這些懷著赤誠與用心烹飪出的燒烤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如果說,這些燒烤足以代表一座城市獨有的經歷與記憶,也可以構成城市清晰而鮮明的氣質脈絡。

那麽,《人生一串》的意義,就如同製片人王海龍說過的:

“城市裡有些動人的東西走的快了些,我們要留個念想。”

而作為觀眾,被這部同樣懷著至誠與精心炮而製出的美食紀錄片,滿足了七葷八素的口腹之欲後,也要向它以及背後的主創們道一聲:

多謝款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