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從未見過如此“肉欲十足”的紀錄片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風靡以來,美食紀錄片看似百花齊放,實際上很難不落“舌尖”窠臼,創新者少、效顰者眾。

但去年,B站紀錄片《人生一串》卻在豆瓣上拿到了超過9分的封神讚譽。

而昨晚第二季在B站收官,更是獲得了超過5400萬的播放量。

簡直冰火兩重天。

事實上,決定成敗的並不是戰略問題,而是細節:製作層面方法論的創新,才是《人生一串2》與其他美食紀錄片的根本區別。

《人生一串2》不端著。而“不端著”可以被分解為三個方面。

首當其衝的,是選題的接地氣。主要表現在食物上,與其他拍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飲食相比,人生一串選擇的烤串不避粗鄙,甚至真實得有些殘忍,但是足夠有趣,有梗。

比如,第二季延續第一季的“名梗”——在第二集堅持惡趣味的黑暗料理。烤雞屁股,烤羊槍羊蛋、烤田鼠、烤蛇、蔥腸等,文案甚至還敢強調蔥是“彎蔥”。

其次是攝影風格,與很多表面上講美食,實際上講故事的紀錄片不同,《人生一串2》所見即所得,絕不在描寫吃上偷工減料。有時,鏡頭甚至直接懟在食客臉上,連嘴邊的油都不抹的豪放吃相,在其他強調“高級感”的紀錄片裡見不到。

第二季甚至把美食拍出了不同類型片的味道。

有很多烤串鏡頭,節奏就頗具動作功夫片效果;肉串與饕客們唇齒相交,是把美食當情欲戲拍;把鏡頭伸進水裡看肉的主觀鏡頭和“受害者視角”,是驚悚片的黑色幽默。

當然,當然少不了它標誌性的鬼才文案。其遣詞造句對紀錄片文案傳統幾乎是“弑父”級的反叛。

比如,第一季中片中常常出現諸如,“生蠔的形狀天生就適合燒烤”、“吃肉的動靜是對羊最好的讚美”,這種讓食材一臉黑人問號的讚美,第二季的食材描寫更加有互動感,也更人格化。像“雞翅讓花生醬久等,為的是相逢一刻的纏綿。”、“彎蔥已經厭倦了匪兵乙這樣的龍套角色,它要抓住味蕾,扼住命運,成為主角。如此偶然,卻又命中注定。對彎蔥和肥腸來說,這是始料未及的相逢。“

這樣哲學滿滿的解說詞,似乎生來就是要被網友玩壞的。

說到底,不端著是觀眾的感覺。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氣質改變的背後,對應的是紀錄片製作方法論的革命。

《人生一串2》經過第一季的淬煉後,它已經完全成為根治於B站彈幕文化的產物,題材、敘事、畫面、文案,與B站共生共存。

B站的彈幕是強互動的文化,彈幕與內容互動、用戶與用戶對話,所有人與所有人的能量彼此依存、甚至互相增幅。

《人生一串2》的真正秘密,就在於對話與互動。

其實,如果你仔細研究每一集的標題,會發現“您幾位啊”“咱家特色”“吃不吃辣”“來點主食”“不夠再點”……這就是顧客從進店、點單、加餐到吃飽,老闆對他說的一整套話術。

這種小心思的設計,在正片隨處可見。而且所謂對話和呼吸感並不僅僅是抖機靈,它有三個清晰的層次。

當劇情進入重慶時,有兩組快切鏡頭,第一組是重慶名勝古跡的鏡頭,解說突然喊“停”,畫面靜止,“這是外地遊客眼裡的重慶”;隨後是一組小髒攤和破胡同的鏡頭,“停,這是本地老餮眼中的重慶”。

文案與畫面彼此配合,造成了第一重的對話感。

選擇年輕用戶正在經歷的、有共鳴的話題,是第二重對話。

講峨眉月牙山燒烤,西南交大的工科生畢業聚餐。開頭學生們還開玩笑說沒人知道這地方,但隨著畢業生們逐漸依依不捨的散去後,解說開始變得深情,“青春酒宴終將結束,人生迷途業已開始,在月牙山,匯聚了太多細小的悲歡,承載了太多畢業的呐喊。多年以後,當你感到生活不易,你也許會記得,那幾位和你一起擼串的人,也把夢,留在了這裡。”

文案本身就有一種對著你說話的感覺,更何況當一個文人掐著老煙嗓,在耳邊蓄意撩你的時候,沒有人挺得住。

可以確定的說,導演甚至在猜測和研究彈幕的G點在哪、網友們會在出現什麽樣的內容時發彈幕。而導演,是用這個指導自己創作。

而這就是第三重對話,更深刻的對話。

這一點更準確的體現在拍攝焦炭烤的沈陽雞架時。《人生一串2》把獨自吃雞架,描寫出了濃濃地CP感。

“對於野生美食家楊老傻來說,深夜來吃烤雞架,並不是一個需要糾結太多的選擇。帶著老工業獨有的浪漫,對於孤獨的治愈難以想象。”鏡頭切換到屋內,楊老傻理直氣壯地說就願意一個人來吃。

屋外,店主邊烤邊說,一個人來吃都是神經病,大晚上不回家睡覺!屋內屋外的反差立即讓彈幕笑成一片。

笑聲未落,店主補了句核彈級台詞:

網友還沒來得及感動,旁白隨即說,“大半夜,烤雞架和吃雞架的,都需要被治療。”寥寥數語,觀眾的情緒三次反轉,店主和食客的“神經病cp”,一下子深入人心。

三個階段,網友的情緒和彈幕是一個被按著鼓點,慢慢釋放的節奏。這就像導演一邊掐著彈幕的脖子,一邊撓你癢癢。在導演想讓彈幕笑的時候,彈幕才能笑出來。

發現沒有?《人生一串2》其實是在與未來的彈幕隔空對話,而且是一種強命令的對話。它時刻在牽著用戶的意識,這又是一重命令式的對話。

但同時,它更是一種嶄新的創作理論。

用大數據、用網友評論反向推動創作者創作的資本故事我們聽多了。但迄今為止,真正利用用戶反饋,豐富自己創作的並形成了一套方法論的,《人生一串》是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

這套心法的最後一重,是這部片子,一定且只能要在B站上看。

《人生一串2》幾乎是無法被盜版的,因為缺少彈幕的影片是不完整的。

換句話說,這部片,是B站網友和製作團隊一起創作出來的,很多時候笑點是需要網友去點破的,一個抖機靈的彈幕帶來的滿屏的哈哈哈哈,為淚點與笑點加成。長毛燒烤的店主生病,彈幕都是好心人的祝福,當然,還有少不了的開頭結尾,滿屏的“來啦”和“多謝款待”。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不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卻能夠一起觀看的陪伴和儀式感,是任何其他的紀錄片都無法比擬的。

激動完了,最後聊兩句烤串吧。

對我個人來說,深夜街邊的煙火氣曾是我最愛的。深夜擼串的安全感,也成為我毅然決然回國的重要原因。但是北京獨居幾年後,深夜的串攤都不在了,一起擼串的老友也不在一起了。而紀錄片中小城市的熟悉鄉音和閑適的生活節奏,則成為大城市打拚的b站網友們濃得化不掉的鄉愁,這也讓這部片,幾乎成了某種精神慰藉的存在。

在二三線城市,烤串慰藉腸胃,一線城市的深夜,紀錄片和彈幕慰藉靈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