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夜宵”吃完了,紀錄片下頓吃什麽?

作者|洛弟

這個月的熒屏饕餮,屬於宵夜。

在《人生一串》第二季定檔後一個月,騰訊視頻《宵夜江湖》與湖南衛視《我的紀錄片》新系列《青春夜佰味》先後官方宣傳。

宣得晚,播得早,這兩檔美食紀錄片,早於《人生一串2》拉開了今夏美食紀錄片的序幕。

如今,三部紀錄片都已開播,可以來個橫評,看看哪部更好吃。

順便,也聊聊兩個問題:

是不是因為三餐都拍完了,才想起拍夜宵?

如果是這樣,那夜宵拍完,美食紀錄片還能再拍什麽?

三部作品橫評

“一串”仍是標杆

這一場“夜行盛宴”的開創者、本年度最受關注的美食紀錄片,自然是《人生一串》第二季。

去年,第一季受到現象級追捧後,對這部非傳統紀錄片出品方(嗶哩嗶哩)的“成名作”而言,保持水準,顯得比出新出彩重要的多。

能做到第一季的水準,創作者、出品方和觀眾,都會很滿足。

但任何一部影視系列,一旦面臨這種情形,也可能存在一種最令人失望的可能:

再創成功的方法論,最終變成了對優秀前作的全面模仿,乃至自我抄襲。

學砸了,意味著從食材到烹調,全面趕客。

學像了,粉絲也許更難受:他們明白,節目已經失去了內驅力,苟延殘喘一季後,下一次,該來的總會來。

好在,《人生一串2》並不讓人擔心。

雖然有人質疑,這一次對成功的複製是否有形無神,但豆瓣8.7的評分,說明大多數人還是對第二季表示了肯定。

顯然,第二季仍然抓住了第一季的成功要訣:

第一,是食物的感官刺激,必須要隔著螢幕讓人垂涎欲滴。

這種通感,要按照“身臨其串”的標準打造。

該油亮的油亮,肉汁油脂在烤架流淌的瞬間、肥肉在燈光下的晶瑩,一樣不能放過。

即便是讓人乍聞其名,難以下口的“槍彈炮”、烤老鼠,也要讓人一步步放棄口舌底線,在彈幕上打出“竟然有點想吃”。

第二,人物要“有毒”。

沈從文想出自選集時,提到一句:“以一個性格強的人物為主格,有毒的放光的人格描寫”

別人無趣時,你可以選擇有趣,但當大家都試圖去有趣時,留給《人生一串》系列的,只能是“有毒”了。

《人生一串》的鏡頭和台本,試圖尋找人物最有毒、最放光的一瞬。

拍吃串的,就抓住嘴角流油、熱汁四濺的忘情一秒,以慢鏡頭最大限度傳達出食物的“毒性”。

講烤串的,就抓住人生的最離奇一幕:燒烤店老闆對一根“羊槍”切出幾串精打細算,倒因為打麻將輸錢被老闆娘懟得說不出話。

堪比和平區張震的斌哥,最大愛好不是烤雞架,是拿著文物級老街機打拳皇,眉飛色舞聊起像素時代的不知火舞。

《人生一串2》在拍一個人身上看不到,連想都想不到的另一面。

斌哥爆出全片第一名言

第三,不拍烤串人,也不拍吃串人,就拍你。

《人生一串》系列的視角,試圖將“人”的抽象化降到最低。

沒見它用力塑造出一個特別立體,面面俱到的人物現象,它抓住的,更多還是人們的“一瞬”。

當“業餘”開始,對烤串人,意味著放下烤釺,吃串人則開始大快朵頤。此時,人的防線放鬆。

更有利的視角,絕非塑造一個全面立體的“典型”,當人物過於完滿,獨立出來,就與觀眾有了距離。

反倒是忘情的“一瞬”,更可能與每個試圖縱情的觀眾,產生最大公約數的共鳴。

後果是,《人生一串2》的同類們,都要競逐“寫人”的決勝點。

騰訊出品的《宵夜江湖》,多少帶一點《人生一串》的影子——它是《人生一串》問世以來,第一個敢學它的。

這無所謂,在這行裡,只要手段不是抄襲,試圖複製成功並不可恥。靠學好片子,來拍出一部好片子,對觀眾好。

《宵夜江湖》帶給我們的,像是《人生一串》的另一面。

第一集的沈陽夜場,不會留給你品味人生的清靜。

勁歌熱舞、DJ慢搖,裸身綁鞭炮炸自己的“鐵布衫”、仰脖乾掉一盆啤酒的夜場大哥,用命讓在場所有人情緒保持升騰。

有人看了不滿意:這些抖音快手上的糟粕,也能代表東北?

《宵夜江湖》沒對這些夜場活動的“低俗”作出任何褒揚或批判。

它關注的,是這種“奇葩”背後的目的:為了讓壓力巨大的都市人,在觀看他人痛苦時得到釋放,有人選擇玩命。

喧囂背後,是賣藝人生不可避免的飄零。

在最後一次點鞭炮表演後,表演者“紅雷”將前往下一個城市討生活,留下的,還要每夜繼續。

其實,在寫人方面,《宵夜江湖》有著不弱於《人生一串》的基礎:它的選材是對的。

以命搏喝彩的夜場“浪子”,下崗賣烤串,七十歲還又唱又跳的“板筋老太”,都是可以“放毒發光”的人物。

相比之下,湖南衛視《我的紀錄片》新系列《青春夜佰味》的選材,可以說相當讓人興奮了

它要構建的,是一副“中國高校美食地圖”,尋找全國各大高校周邊,能讓學生們竄出食堂解饞的大店小攤。

在辣椒炒湯圓、紅燒沒有肉的“食堂菜”之外,活色生香的炸串與牛雜,是學生們在結束一天課業後,才有時間享受的“禁臠”。

唯一的問題是,選材眼光雖毒,它依然限於平台性質與單集時長,存在一些電視紀錄片固有的問題,比如主題急著升華,老想著在一碗面裡吃出青春、夢想和正能量來。

但想到《我的紀錄片》的招牌之一,是“青春自製紀錄片”,往往是年輕導演、實習學生小試牛刀的新天地,對《青春夜佰味》的製作水準,也不宜要求過高。

但也因此,《青春夜佰味》選材的新鮮,才更加可喜。

沒有美食的夜

為何最難將息?

三部美食紀錄片,都以宵夜為題材,其實挺奇怪的。

坦白來講,宵夜的存在,其實並不普遍。

尤其在當下,以“養生”和“自控力”為導向的一部分消費主義信條裡,必然堆積脂肪的宵夜,是不少人聞之色變的禁物。

為減肥紛紛戒晚飯,顛覆幾千年三餐結構還來不及,誰還敢吃宵夜?何況還是燒烤、內髒一類高油高脂的致癌排行榜常客。

有人看,說明有人吃給需要的人看。那麽,是誰需要“雲擼串”?

美食紀錄片的真正主題,大多離不開人與食物的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想,有了一點眉目:肯定不是為了食物本身。要不然,為何不拍三餐拍四餐?

在食客的角度看來,吃宵夜與看宵夜,都有其必要。

片中紛紛出現的“夜歸人”,也許說明了一點:在“996”盛行,人的生活空間與時間,日益被工作擠壓的時代,“出格”的口腹之欲,成為“一步到胃”的夜生活。

加班熬夜耽誤了晚飯,或泡麵便當的一頓過後,豐盛的宵夜,成了一天下來,人們最簡單粗暴、最力所能及的自我補償。

生活虧欠你的,用食物來還。

心底空虛的大坑,就填成酒池,種上肉林。

此時,獲得快樂的第一捷徑,是肉、鹽、辣與油脂。哪怕接近難吃的底線,這些食物天生都易讓人滿足。

就甭管健不健康了——吃夜宵本身就不健康,還管吃啥?吃仙丹都沒用,就圖個肥宅快樂。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是影壇皆知的“宵夜狂魔”,他說過這樣一句話:

“吃早餐,是身體的營養;吃宵夜,是精神上的營養。”

他愛牛肉、嗜雞蛋,是個不喜青菜的大肚漢,也曾在人生最低谷自殺,割了自己二十多刀。

當宵夜成了社會的抗抑鬱藥,也一樣存在藥物過敏者。

對那些想大快朵頤,卻又擔心腰圍和健康的人,美食紀錄片是救星。

一期一會的精神會餐裡,看著別人擼串,自己也解饞解恨。

但“宵夜紀錄片”大火的背後,真的只是胃與心的需要嗎?

夜宵吃完了

明天觀眾吃什麽?

《人生一串2》,其實是美食紀錄片的救市之作。

其背後,是“後舌尖時代”以來,同類紀錄片聲量與口碑的慘淡圖景。

從2018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慘案開始,國產美食紀錄片的全盛時代,徹底結束了。

試圖以“短而美”有所突破的《早餐中國》,哪怕請來美食家沈宏非坐鎮,豆瓣評分也僅有7.9,成績平平。

《天下一鍋》聚焦中國各色火鍋,把人看餓了,卻“放下筷子罵娘”,嫌棄鏡頭和文案太古板。

《鮮味的秘密》被人調侃像是《走近科學》,專注地方菜的《老廣的味道》第三季與《上海的味道》,前者口碑平平,後者直接被噴“網紅探店”。

美食紀錄片頭部及以下的分流,在這一年瞬間拉開了。

呈現出的第一個現象是,台網分流後,網生內容大獲全勝。

相比B站《人生一串》和騰訊《風味人間》的現象級,只有安徽衛視的《水果傳》能在口碑上處於同等地位。

第二,則是種類細分與品牌化趨勢。

隻寫奇珍異果的《水果傳》和專注燒烤的《人生一串》成為口碑勝者,後者的爆火,直接導致“B站”成為國內紀錄片新品牌。

同時,由《舌尖上的中國》前兩集導演陳曉卿主控的《風味人間》,也成為導演品牌樹立的重要一步。

可以說,2019年網生美食紀錄片的“獨大”,基本是上一年紛爭的遺產。

但去年的另一層重要現象,也在今年的內容中凸顯出來,成為當下國產美食紀錄片最迫切的問題。

那就是題材的匱乏。

別老說中華美食博大精深、千姿百態,分分類,在食材和做法上“查重”完畢,也就夠幾套紀錄片消耗的。

當《舌尖》們把三餐拍了個淋漓盡致,以至於後來者無望,還能拍的,也許只剩夜宵了。

可等夜宵再拍完,還拍什麽呢?接下來的路,誰也一時想不到,先把眼前這頓吃完,再想下一頓。

唯一能確定的是,網生內容的細分化、品牌化,將是一段時間內不可逆的趨勢。

食家當道與口味導向,仍然是未來國產美食紀錄片的金字招牌。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