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劉講中藥:白豆蔻花——祛濕溫腑,還你「豆蔻年華」!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以「豆蔻」為名的中藥共有四味,即白豆蔻、草豆蔻、紅豆蔻和肉豆蔻。「豆蔻年華」中的豆蔻指的是紅豆蔻,經常做調味料的是肉豆蔻,祛濕最好的是草豆蔻,用處最為廣泛的卻是白豆蔻。

白豆蔻花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能: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主治:適用於寒濕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悶、納呆、嘔吐等症。

白豆蔻花:溫養臟腑,祛除濕邪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想必大家對這首詩應該不會陌生了。詩人借用「豆蔻梢頭二月初」來比喻少女,既能突出其體態之婀娜,又能突出其容顏之嬌美。「豆蔻年華」一詞也成為妙齡少女的代言詞,並因此而隆重登上文學舞台。

白豆蔻

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豆蔻其實也是一味中藥。以「豆蔻」為名的中藥共有四味,即白豆蔻、草豆蔻、紅豆蔻和肉豆蔻。這四種藥材不僅名稱相近,功能也相似,在臨床中的應用大致相同。

先說白豆蔻。白豆蔻又名圓豆蔻,最早見於《開寶本草》:「白豆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其草形如芭蕉,葉似杜若,長八九尺,經冬不凋,花淺黃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則變白,七月采。」可見,白豆蔻是一種舶來品,它原產自泰國、越南一帶,後來傳入我國。白豆蔻味辛性溫,入肺、脾、胃三經,以「溫化」見長。「溫」即溫中,也就是溫補人體的中焦、中氣;「化」即化濕,祛除體內濕氣。

草豆蔻

還有一種是草豆蔻。草豆蔻是由眾多種子組成的種子團,它可以當成調味料來用,因為它不僅本身有一定的香味,還有去除膻味、怪味的作用,所以成為廚房中的常客。此外,草豆蔻也有一定的藥用效果。中醫認為,草豆蔻與白豆蔻的性味、歸經相同,既能健脾又能燥濕,尤以「溫燥」見長。因為草豆蔻多產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這些地方本就多濕,草豆蔻偏又生於山地、疏林、河谷等濕氣很重的地區,這就使它本身有很強的祛濕性。明代以前,南方的百姓經常將其當成調味料入食,就是因為它可以防治南方的瘴癘之氣。所以凡是濕鬱所導致的胃脘作疼,服用後效果最好。如果是體內有熱邪的人,服用後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了。

紅豆蔻是什麼呢?紅豆蔻之名始載於《藥性本草》,顧名思義,因為它的外表為紅棕色,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古代多認為紅豆蔻就是高良薑,《本草綱目》也把二者合為一物,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

紅豆蔻

紅豆蔻的根莖在少數地區被當成高良薑入葯,因為它們功效相同。但實際上,紅豆蔻無論是從氣味還是質量上來講,比高良薑都要差些,所以後人將其稱為「大高良薑」,以示區別。

在紅白豆蔻諸色花中,紅豆蔻的花是最美的,它的花蕊中有兩瓣相併,形成一個「心」形,所以也被當成愛情的象徵。此花在將開未開之時,非常豐滿,所以又被人們稱為「含胎花」。上面詩中所講的「豆蔻梢頭」其實就是指的這種花。

紅豆蔻性味辛熱,能溫中散寒,以「溫裡」見長。它還有一個功效,就是解酒。《藥性論》說它「善醒於醉,解酒毒」,所以凡是飲酒過多導致的嘔吐等不適,泡點紅豆蔻花喝是有效果的。

肉豆蔻又稱肉果、玉果,俗稱肉蔻,最早見於《藥性論》。肉豆蔻也是一味常用的調味料,像我們平時煮肉時放的就是肉豆蔻。另外,肉豆蔻也有一定的藥用作用。中醫認為肉蔻偏於溫脾止瀉,治療「五更泄」的名方四神丸裡面就用到了肉豆蔻。《本草經疏》認為其為「消宿食、止泄瀉之要葯」。所以對於脾胃虛寒氣滯或脾陽虛所致的久瀉、五更瀉、脘腹脹痛、食少嘔吐等症,用肉豆蔻最好。

肉豆蔻

這裡著重來講一下白豆蔻花。金代名醫張元素認為,白豆蔻有五種作用:「專入肺經本葯,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去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治赤眼暴發,去太陽經目內大眥紅筋,用少許,五也。」白豆蔻色為白,入肺,所以可治呼吸道病;白豆蔻能行氣,所以可以散胸中的煩悶之氣;理上焦寒是白豆蔻的專長,所以對於寒邪所致的腹痛也有效果,並有溫暖脾胃的作用。此外,它還可用來治療紅眼病(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白豆蔻花的功效與白豆蔻是相同的,只是作用稍弱一些。平常服用時,可將3~5克豆蔻花加水煎,對於嘔吐、肚子脹、腸胃不適、腸鳴泄瀉、紅眼病等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也可以用來煮粥。準備3克白豆蔻花,50克大米。將白豆蔻花洗凈,再將大米煮粥。煮熟時將洗凈的豆蔻花加入,再煮一二分鐘即可。如果沒有白豆蔻花,也可以用白豆蔻取代。用白豆蔻的話,最好先將豆蔻煎汁(用量也為3克),然後用煎取的汁液煮粥。但是白豆蔻不能炒。明代醫家李士材在《本草通玄》中說:「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一經火炒,便減功力,即入湯液,但當研細,待諸葯煎好,乘沸點服尤妙。」也就是說,如果拿白豆蔻煎藥的話,也要最後才放入。

但無論是白豆蔻花還是白豆蔻,都是溫性的,所以上火的人勿服。



我是中醫老劉,如果你也對中醫感興趣,歡迎與我交流,微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