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學一味中藥 | 肉豆蔻

【出處】

出自《藥性論》(《中藥大辭典》)、《名醫別錄》(《中華葯海》)1.《本草圖經》:肉豆蔻今惟嶺南人家種之。春生苗,花實似豆蔻而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

2.《綱目》:肉豆蔻,花結實,狀雖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顆則不同類,外有皺紋,而肉有斑纈,紋如檳榔紋,最易生蛀,惟烘乾密封,則稍可留。

【拚音名】Ròu Dòu Kòu

【英文名】Nutmeg

【別名】迦拘勒、豆蔻、肉果、頂頭肉、玉果、扎地、麻失

【來源】

藥材基源: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種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採收和儲藏:定植後6-7年開花結果,10年後產量增多,25年達盛果期。結果期為60-70年,盛果期有兩次,即5-7月及10-12月。採摘民熟果實,除去果皮,剝去假種皮,將種仁用45℃低溫慢慢烤乾,經常翻動,當種仁搖之作響時即可。若高於45℃,脂肪溶解,失去香味,質量下降。

【原形態】肉豆蔻,常綠喬木,高可達20m。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5cm,革質,先端尾狀,基部急尖,全緣,上面淡黃棕色,下面色較深,並有紅棕色的葉脈;葉柄長6-12mm。花雌雄異株;雄花的總狀花序長2.5-5cm;小苞片鱗片狀;花疏生,黃白色,橢圓形或壺形,長6mm,下垂;花藥9-12個,連合成圓柱狀有柄的柱。果實梨形或近於圓球形,下垂,長3.5-6cm,淡紅色或黃色,成熟後縱裂成2瓣,顯出緋紅色假種皮,種子長球形,種皮紅褐色,木質。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熱帶地區廣為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地。

【性味】辛;苦;溫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溫中澀腸;行氣消食。主虛瀉;冷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

【注意】

1.《雷公炮炙論》:凡使,勿令犯銅。

2.《本草經疏》: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泄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濕熱積滯方盛,滯下初起,皆不宜服。

【附方】1.四神丸(《證治準繩》),主治脾腎虛寒,五更瀉泄,不思飲食,或久瀉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2.真人養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久瀉久痢,脾腎虛寒,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喜按喜溫,或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日夜無度,裡急後重,臍腹疼痛,倦怠食少。3.肉豆蔻丸(《太平聖惠方》),治小兒脾胃氣逆,嘔吐不止。4.肉豆蔻散(《太平聖惠方》),治霍亂吐瀉不止。5.舒肝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主治肝氣鬱滯,兩脅刺痛,飲食無味,消化不良,嘔吐酸水,嘈雜,周身竄痛。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