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麻初加工方法對主要成分含量的影響

周碧乾等人對天麻加工方法對主要成分含量的影響做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l.的乾燥塊莖,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的功效。

臨床多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風濕痹痛等症,有「治風之神葯」之稱。天麻主含酚類(如天麻素、巴利森苷等)、多糖、甾醇類(如β-谷甾醇等)以及有機酸類(如檸檬酸、琥珀酸等)。

酚類和多糖是天麻發揮藥效的主要物質基礎;前者具有抗驚厥、抗癲癇、鎮靜安眠、神經保護和增強免疫力作用,後者能顯著提高免疫力、降血脂,抗氧化、抗腫瘤和增強學習記憶能力。

研究表明產地初加工可明顯影響中藥品質,如丹參經傳統發汗加工後變為紫紅色,丹酚酸類和菲醌類成分含量均有增加;鮮人蔘含有豐富的丙二酸單醯基人蔘皂苷類,在蒸製和乾燥過程中,會水解轉化為相應的苷。

天麻產地初加工歷史久遠,方法較多,有去蒂、去皮、曝乾、酒製、發汗、蒸製、煮製和煨製等,現主要為蒸製、發汗、酒製和煮製等。多指標綜合評價中藥品質是目前的研究熱點,如嚴寶飛等用主成分分析(PCA)綜合考察玄參9種成分的含量,結合能耗結果優化了玄參的乾燥工藝。

洪妍等以HPLC指紋圖譜的共有峰,關聯6個免疫實驗藥效指標評價了黃芪品質。瞿城等基於PCA、HCA和多指標綜合指數法,優化了丹參-紅花藥對的最佳提取工藝。

化學模式識別是目前中藥品質鑒別的重要方法,為此,周碧乾的研究採用HPLC對不同初加工方法天麻的天麻素、對羥基苯甲醇、對羥基苯甲醛、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進行定量分析,採用試劑盒法進行天麻多糖定量分析,並結合聚類分析(HCA)生成聚類熱圖,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PLS-DA)和建立網格式搜索支持向量機判別模型(GS-SVM)。

從化學模式識別的角度研究初加工方法對天麻品質的影響,有利於確保天麻的內在品質,更好地發揮天麻的臨床療效,為天麻產地初加工技術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