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編劇群俠“銅牛論劍”:後IP時代將迎來影視題材的多樣化

號脈影像經絡,洞悉娛樂風潮

2019年6月15日下午,由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網劇電視劇部主辦、銅牛電影產業園協辦的“銅牛論劍”沙龍在炎炎夏日中召開。

在種種難題的衝擊下,編劇汪海林、宋方金、余飛、劉毅、白一驄、溫豪傑、劉譽、卞智弘、李尚龍、袁琴、宋冰雪與編劇幫創始人杜紅軍,針對“現實主義IP搶購熱潮”等行業現象,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現實主義IP?

編劇價值不應被IP壓製

在活動現場,余飛提到了許多片方盲目採購IP的現象,“製片人被小說中的幾個精彩段落所吸引,甚至只是看好小說的文字氣質或其中的某種情緒,就花大價錢買下這個IP。結果在影視化的過程中,這些小說文字真正可用於劇作內容的很少,甚至有些IP在改編成劇本以後,只能剩下片名和人名。”

余飛進而指出,在這種情況下,編劇在IP開發過程中的工作量非常龐大,但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行業中往往存在一個怪圈,就是拿2000萬去買版權,再拿200萬甚至20萬去找編劇做改編,而且編劇在改編項目裡是很沒話語權的。資本將沒有價值的IP推高了,卻把編劇這個真正做實事的群體壓在底層。”

對於“現實主義IP”的搶購熱潮,余飛重申了對IP概念的反對,並提出“沒有什麽IP重啟,一直都是編劇在負重前行”。在IP遇冷、現實主義回歸的當下,余飛認為行業應當認識到編劇的作用與價值,“在炒作IP的時期,編劇趴在底層乾活,現在回歸到創作本源了,不能還以IP為王,現在應是編劇抬頭說話的時候。”

在卞智弘看來,現在行業處於“後IP時代”,囤積了大量IP的公司出於去庫存的需要,在意識到“IP+明星”模式已經走不通後,仍然不會放棄對IP的開發,他們現在開始請水準高的編劇去做改編的工作,以此來挽救積壓在手中的IP。與此同時,多數製作公司已經喪失了話語權,互聯網平台幾乎成了唯一的主導力量。

平台不願為製作公司自主開發的項目買單。“由平台主控的IP時代還沒有過去,看似是IP在落潮,其實所有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反而是更嚴重了。”

對此,劉毅同樣認為互聯網平台權力過大,是行業發展的阻礙。

袁琴在活動現場表達了對現實主義IP搶購熱潮的失望之情,“本以為是原創的春天來到了,結果變成了現實主義IP的搶購潮。”袁琴提出,編劇群體應該行動起來,打通原創渠道、增強對原創作品的保護力度。

編劇宋冰雪說,“我理解的現實主義在影視作品的表達,不僅包括生活表面以上的思考和生活表面以下的揭示,它應該跟文學基因一樣,留下這個時代的風俗史和心靈史。”

編劇王力扶在場外發來書面發言說,“我理解的現實主義,是從生活的沙土裡篩出來的感情的結晶,是撲入生活裡,用心磨出來的人情的信任。這裡邊沒有什麽IP,也容不得投機取巧的褻瀆。現實主義創作沒有捷徑。經典的現實主義巨著《創業史》《黃河東流去》《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都不是在投機者煽風點火的急迫中煮出來的速溶雞湯。你們玩兒IP的時候,我們在埋頭寫,你們自己把路走斷了,請從懸崖上飛過去,不要來我們的路上自找沒趣。”

不會由“IP劇”單一化

走向“節慶劇”的孤獨一枝

從3月下旬到6月份,包括武俠、玄幻、歷史、神話、穿越、宮鬥等題材的影視創作,逐漸被規範化。

面對這一現象,編劇汪海林說:“作為影視創作者,我們應該從更廣闊的背景裡面去找原因,我們需要分析出來、判斷出來我們應該怎麽做。”

他認為,如今行業規則的規範化,也許會促進影視創作的多樣化發展。在他看來,如今對於影視行業的規範,恰恰改變了以往的以網絡數據為主的創作單一化現象。

近幾年網絡不斷發展,IP改編劇大量湧現,影視創作逐漸受大數據結果影響。平台對海量用戶進行數據收集與分析,針對用戶行為形成算法定製作品。而在這種網絡數據算法下進行創作,卻破壞了影視創作的自主性和多樣性,讓影視作品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

汪海林說:“影視行業規範化,我們希望索性進行根本化的改變。我們希望可以給影視產業帶來一個多樣化的局面,既要允許網生題材的合理出現,也要有更多的優秀的其他題材作品創作。希望能夠打破現在這個單一化的局面。”

他認為,由IP劇絕對主導,過渡到節慶劇孤獨一枝的現象,不會出現。未來仍是多元化發展的局面。

“IP+演員+明星”的導向是前幾年的一個風潮,現在看來有一個落潮的情況。“IP+明星”的模式具有在創作上的去專業化、評價體系上的粗糙化和可操縱化,以及在運作上的資本化等弊端。影視行業的規範化,對影視創作者們來說是一個好事。

編劇余飛說:“凡事不要從不利於我們的角度去想,不管從供給側改革還是從文化建設方面,我們不能抱著消極的心態應對,反而應該找到我們的聲音發出來。”

卞智弘提出:創作上的專業化、評價體系的精細化、創作上的多元化,應該成為影視創作者關注重點。應該尊重藝術規律、尊重專業人才,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如果說去掉“網絡IP+明星”這種導向的話,那麽應該走向製片人導向和編劇導向,因為這是創作的核心。而劉毅則認為,“製播分離”才是能讓行業健康發展的模式。

編劇劉譽借用北野武導演的話說:“別抱怨生不逢時、社會不公,也別覺得這個社會會為你的抱怨有任何的改變,現實就是現實。大家一起行動,這個行業才能有序發展,我們反覆地去摸索,然後找到一個可以適合我們的生存方法。”

會員超過廣告

好內容更受重視

“流量失靈”、“大IP不再是靈藥”,這樣的說法流行開來。而事實的確如此。近年來的影視作品裡,眾多打著“大IP”“流量小鮮肉”等宣傳旗號的“大製作”,由於作品質量不佳,紛紛遭遇口碑與熱度的大跳水。

相反,那些沒有大IP和流量演員撐腰,中小成本,但在創作上足見誠意的“小而美”影視作品,屢屢收獲高熱度和好口碑的雙豐收。

尤其是在今年,影視行業震蕩的情況下,頭部減產、資本退潮,無論從資方還是片方,對於項目都更加謹慎。內容為王,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在銅牛論劍中,這個話題同樣無可避免。白一驄認為,除了影視行業大環境的影響以外,在互聯網端,商業行為也是很重要的驅動力。白一驄坦言,2017年以前,之所以會盛行大IP和小鮮肉的搭配,是因為劇集的主要收入,都來自於廣告商。“只有大IP和大演員,才能招到商,所以無論是片方也好,還是平台,都只好去搶那些頭部的資源。”

白一驄表示,從去年開始,廣告增速開始放緩,同時平台會員數量猛增,劇集從會員處得到的收入逐步超過廣告,“而片方逐漸發現,會員對於影視作品的判斷,是不太受到流量和IP的左右的,他們真正看的是好內容。”

基於此種情況,片方和平台對於好內容的渴求,逐漸大過了對於頭部IP和流量的追求。此外,白一驄還提到,目前平台對於項目的級別評估標準並不統一,他呼籲,應該建立一個統一、專業的項目評估體系,將片方的經驗納入其中,讓這個體系更加完善且科學。

同時,余飛表示,在評估體系之外,各項專注於內容的評獎體系,也應該提上日程,對於優質作品進行鼓勵。

另外,對於最近新興的互動劇,白一驄也認為,儘管不會成為主流,但互動劇一定會成為一個互聯網時代重要的影視產品。“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就是讓人不要放下手機。”因此,在互動劇上,內容是否吸引人,也尤為重要。

溫豪傑在論壇上說:“真善美是中國人最渴望看到的內容,而最有收視率保障的,也正是擁有這些要素的影視作品。所以,在如今的影視大環境下,保證自己的內容有著高品質,以及正向價值觀的輸出,就顯得十分重要。”

汪海林總結說:“影視行業在文化上有調整的必要,我們也呼喚更深刻的改革,回歸專業,回歸創作本體。架空懸浮,低智反智的作品,不能獨霸舞台。媒體平台要有文化責任,我們編劇要有文化自覺。一些文化價值不高的作品,應該逐步淘汰掉,呼喚建立真正優勝劣汰的機制,而不是把持資源生產文化垃圾,這些年,觀眾不滿意,為什麽,我們影視行業要反思。”

【文/趙鵬泉、高庭、楊舒帆、蛋黃】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