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聯網運營崗會消失嗎

“為什麽美國互聯網沒有運營崗?”

很少有人跳出當下的中國背景,去思考這一問題。隨著互聯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數據驅動增長”的美國模式是否會替代中國特色的人力運營模式?本就處於互聯網產業鄙視鏈底端的運營,會成為第一批被AI淘汰的夕陽崗位嗎?

國慶節全媒派(ID:quanmeipai)“業界高光”特別欄目之四,邀請虎嗅認證作者竺大煒跟大家聊一聊互聯網運營崗的前世今生。

2001-2007在美國加州軟體公司工作,主攻敏捷開發;目前在杭州某互聯網企業做產品VP;《也談“為什麽美國互聯網沒有運營崗”》一文作者

客服將死,運營永生

運營崗是什麽?“現在運營崗位的工作內容太寬泛了,是一個筐,什麽活都可以往裡面裝。”

雖然並沒有從事過運營工作,但作為資深“數據控”的竺大煒有一個職業病——總是在觀察整天和產品打交道的“運營”到底是什麽?有哪些工作內容可以被技術優化,甚至取代的,又有哪些是技術無法實現的?功夫不負有心人,多番沉澱,竺大煒也確實發現了運營崗的“中國特色”之處。

美國互聯網公司沒有運營

“的確,我在美國公司裡面沒有看到過運營崗位。”竺大煒說。

與美國互聯網公司以“數據驅動增長”的核心指導原則不同,中國市場由於人口基數大,且意識形態趨同,從巨集觀層面看來,很多APP產品有同質化的傾向,為了差異化地爭取用戶,“運營”就成了一個必要的崗位。竺大煒舉例說,“曾熱門過的團購、計程車、短影片等APP,都出現過‘百團大戰’的場面。很難說滴滴和快的、搖搖、大黃蜂在目標人群和產品功能上有多大的差異,各家比拚的不是調度算法,而是地推能力、紅包力度,最後往往是誰的資金實力更雄厚,誰就能活下來。”

此外,竺大煒在《也談“為什麽美國互聯網沒有運營崗”》一文中,曾以美國為參照,分析過中國互聯網創業公司無法以“數據”代替“運營”的客觀原因:

1.用戶需求更多樣,導致大量業務非標程度較高的中早期公司很難做到通過數據快速找到可量化的增長模型,只有數據積累到一定體量的公司才更有機會通過數據驅動增長;

2.業內數據人才稀缺且成本高昂,導致有能力充分挖掘數據價值的互聯網公司天然就很少。

他認為,在這些客觀原因後面,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中國互聯網其實是一個半封閉半失控的領域。

竺大煒認為,封閉表現在外面的產品不容易進來,失控表現在對抄襲、病毒式行銷的缺乏約束。而中國原本的商業市場和商業規則並不成熟,兩者結合就出現很多具備中國特色的東西。這不完全是用戶需求豐富性導致的,而是“商業創新”性推動的。

由於商業規則,國家政策的不確定性,這種“商業創新”往往會通過人工方式在模糊地帶試錯。事實上,短期內也的確比用數據驅動方式性價比更高。

運營的前身是淘寶店小二

竺大煒曾經考證過中國互聯網運營崗位的起源。

“中國互聯網運營的源頭是阿里巴巴的賣家小二。這個工作的本質上來說就是利用平台工具為客戶做一個主動的服務。”阿里工作的朋友曾告訴他:面向賣家的服務是運營,面向買家的服務是客服。客服將死,而運營永生。

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商業環境的越發複雜,用戶的需求肯定也會越來越豐富,產品應用場景、行銷工具也會走向多元化和立體化。這就導致對市場有洞察力的運營人員必不可少;作為智囊團,運營者在商業策略上也至關重要。

以前一個淘寶店家可能只需選好商品類目,完成商品上架,寫好商品描述和關鍵詞,然後買直通車,就可以保證營收。現在的行銷方案複雜得多,店家要考慮新的傳播管道,比如抖音;要考慮新的呈現方式,動用短影片、直播,甚至孵化網紅等等。很快就會有人來組合這些事情,提供專業的外包服務。

事實上,已經有很多公司專門提供“代運營”的服務,“我有個朋友的公司就是專門幫大品牌代運營天貓店。這種服務的形式以後會越來越專業化和數據化”。在竺大煒看來,隨著中國互聯網經濟的繁榮,運營崗位不會消失,而是會走向專業化

“運營是一個綜合性的崗位,是扛KPI的業務牽頭人,而不是類似客服、美工這樣的技術性崗位。”竺大煒認為,他們的經驗不是算法,而是拿捏用戶心態、賣家心態和政策監管尺度。運營一方面和天天賣家買家混在一起,熟悉用戶需求和實際商業環境;一方面能看到後台數據,掌握大盤資訊;還作為平台方與政府部門打交道,了解政策導向。從這個層面上講,現階段他們的價值比算法工程師要大得多。

運營應該是最懂業務的人

在互聯網領域,運營似乎是處在鄙視鏈低端的崗位,但竺大煒認為不能一概而論。

“看這個公司的具體情況,運營是驅動方,還是被動方。它是業務的出發點,還是業務執行的一個手段?”對一個技術/產品導向性的公司來說,運營只是補充部門,僅僅在產品生命周期的開端和發展期有存在價值,隨著產品走向成熟,運營崗勢必被裁減、合並;但對於業務導向性的公司來說,運營是核心部門,是新業務的發起者,運營負責人的內部地位是很高的,在這樣的企業中,運營不會消亡。

運營要隨“新”而動

獲取流量的崗位如何立於不敗之地?這取決於獲取流量的方式方法。

“以我的經驗來看,越是偏線上的,越容易被技術手段優化”。竺大煒簡單回顧了中國運營的方法論“簡史”——傳統手段包括線下門市遞推,線上廣告位推送、百度關鍵詞關聯,以及自建內容,打造原生IP,通過內容導流。在市場監管體系尚不完善的時期,不少商家甚至會采取一些並不光彩的漲粉手段,比如購買消費者資訊,群發垃圾廣告簡訊等等。隨著互聯網企業走向成熟,那些難以衡量投入、產出比的粗暴打法也必然會被技術優化、迭代。

竺大煒以掃街模式為例,簡單分析了目前運營方法的變化趨勢。“以前掃街還是有效的,但互聯網用戶下沉的風口已經快過去了,特別是經歷過O2O、滴滴計程車、共享單車、新零售等等產業的蓬勃爆發,基本線下場景,包括農村都被掃過一遍了”。

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進一步滲透,未來產品推新對人力的依賴會進一步減弱,可能會更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和基礎建設,分眾的電梯廣告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這意味著電子易拉寶的市場化應用已經逐漸成熟。

新的消費群體和新的流量聚集地是兵家必爭之地。

“運營者要不斷去觀察、參與、利用和整合,為大眾熟知的系統之外的‘暗網’。熱點管道和流行產品總是在轉移,我上網的時候,天涯很火,然後不斷轉移到豆瓣、微博、微信、抖音。”竺大煒認為,以獲取流量為本職的運營,必須具備這種發現新動向的能力。傳統手段肯定會慢慢被淘汰的,不管是運營還是技術,這是一個普適的遊戲規則。

零和博弈中運營者要有大局觀

目前中國的互聯網細分領域中,已經湧現出巨頭。

對於運營者來講,能夠進入巨頭,使用先進的平台和工具,將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但竺大煒同時強調,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一些從大公司出來的運營,往往會希望在新公司照搬以前的運營工具,複製之前的運營手段。”

竺大煒否定了這樣的工作方法,畢竟大平台優勢明顯,往往不愁流量,但在新環境中,這樣的工具是否依然能保證高轉化率是存疑的。他提醒道,運營者不僅要知道如何使用工具,還要主動思考這個工具的產生背景是什麽,適用的場景是什麽。

更重要的是,當某個細分領域出現多個巨頭的時候,市場競爭會近似零和博弈,蛋糕就這一塊,不是你吃就是我吃。“很容易出現兩家互相盯著,互相抄的情況。”這樣的運營方式治標不治本,費力不討好,竺大煒認為運營需要從用戶本身的需求出發,有更好的大局觀,能夠“跳出來思考”

在飛速迭代之下,運營的核心競爭力是理解產品和讀懂數據。

竺大煒認為,運營者有3個能力至關重要:

1.業務掌握能力。在用戶、產品和技術三者的鏈條中,實現傳導價值,將業務需求提煉給技術開發和產品設計。

2.數據分析。與學院派的數據分析師不同,接觸實際業務的運營者能夠分辨數據的實際價值,尤其能夠理解數據背後的意義,並且引導研發體系改進數據分析的方法。

3.學習能力。自我迭代是永恆的真理。

竺大煒補充道,數據驅動增長在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現在電商普遍刷單,數據的真實性無法保障;第二,數據變現的模式還在探索,比如大家都認為用戶數重要,可是漲粉之後如何變現卻很模糊;第三,大公司的數據壟斷,缺乏共享的意識,導致數據價值回饋的機制遲遲難以建立。

竺大煒最後說:“人工智能的時代,低端運營很可能被AI助手取代;中端運營可能與產品或客服合並;而真正高端的運營人員,或許會走上知識付費的路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