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外賣代運營:下一個10億美金公司將在這裡誕生

外賣代運營拉開了一個小小的口子,更多基於外賣生態的商業機會,還有很多想象空間。

文 |小崗村村長

編輯|苑伶

圖片來源|Pexels

2018 年爆發了一個全新的賽道 —— 外賣代運營。

從資本事件來看:

食亨獲得由高榕資本和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聯合領投、元璟資本跟投的過億元A輪融資,之後10個月內完成新的兩輪億元級融資;

商有外賣管家獲華映資本領投、微盟繼續跟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掌單完成DCM領投的近千萬美元A輪融資,新美大是戰略投資方之一;

象撲獲得了星瀚資本、英誼資本的 600 萬元戰略投資。

一年融資三輪的頭部玩家出現,讓這個賽道炙手可熱,一時間至少吸引了上百個玩家入場。

在一年的蓬勃生長之後,36氪試圖梳理外賣代運營行業的發展邏輯,並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在投資主題寡淡的 2018 年,資本瘋狂押注外賣代運營的原因是什麽?

toB、極度非標的生意,如何講未來想象力的故事?

百家公司入場,核心競爭壁壘為何?各玩家模式有何差異?

行業終局如何?是否有超越電商代運營的想象空間?

對標電商代運營,資本期待下一個「寶尊電商」

外賣代運營這門生意的性感之處在於:與另一個成熟的行業表現出了極大的相似性——電商代運營。

隨著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的崛起,2008 - 2015 年電商代運營也開始了快速發展期,最後跑出了奔赴美股上市的「寶尊電商」,如今估值 22 億美金左右。

元璟資本高級投資經理郭翌告訴36氪,電商代運營行業前幾名的公司也在準備 IPO 的過程中,另外還有一些年利潤在數千萬人民幣的玩家獲得上市公司收購。

十年間,零售行業轉向線上電商,與如今餐飲行業轉線上外賣這一過程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外賣代運營也有概率複製 10 年前電商代運營的商業模式和發展路徑 ——

2008 年的 ToC 電商 GMV 在 2000 億元左右,類似的,2017 年外賣市場的 GMV 也接近 2000 億元。同時,這兩個時間點上,外賣對餐飲、電商對零售的滲透率都低於 5%。

而在 2008 年之後,多家電商代運營公司獲得了融資,隨後便進入高速發展期——由此郭翌判斷,2017 年年底也許是外賣代運營快速發展的起始點。

外賣生態內部的趨勢也能印證這一觀點。2017 至 2018 年間,外賣市場度過了其紅利期,而商戶代運營的需求則集中爆發。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外賣生態流量紅利見頂:外賣市場經過幾年高速發展,到 2017 年規模突破 2000 億元,用戶超過 3 億人,之後增速開始放緩,2017 年已經下降至 20%;

其次,商戶間競爭日漸激烈:商戶端供給已趨近飽和,在多年教育下,實體餐飲商家已基本入駐外賣平台,還出現了大量專業外賣品牌;

最後,商戶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2017 年下半年,餓了麽收購百度外賣,外賣市場只剩下餓了麽與美團兩大平台。市場趨於穩定,平台開始降低補貼力度,提高抽傭比例,導致商戶盈利空間縮窄。

過去商戶對外賣業務管理粗放,紅利消失之後,精細化運營成為關鍵,但大部分商戶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需求催生供給,專業的外賣代運營公司迎來窗口期。

和電商代運營相比,郭翌認為,外賣代運營甚至還具備更好的成長土壤:

一是在品牌端,餐飲的集中度要遠低於零售,因為零售是工業生產,而餐飲難以標準化且重服務,另外消費者對餐飲品牌有不斷嘗新的需求,這使得餐飲品牌商家的規模不容易做大,會更依賴專業的代運營公司做增量營收;

二是在平台端,電商平台阿里一家獨大,而外賣平台還有兩家在競爭,代運營公司在其中也許能產生更大價值。

因此,若類比現在 7 兆、代運營佔了 10% 以上的電商市場,外賣代運營行業在未來五年,也有機會至少跑出一家上市公司。

外賣代運營模式拆解:類企服邏輯,需求卻極度非標

代運營本質上是一個 ToB 的生意,解決的是餐飲商戶通過外賣業務增加營收的需求,對於大型餐飲商戶來說,還有塑造品牌的需要。

多數代運營公司提供的服務內容包括:店鋪基礎設施建設(梳理SKU、拍攝圖片、菜單展示等)、行銷策劃(廣告投放、線上活動等)、數據分析(商圈分析、消費群體分析、運營指標分析、效果追蹤等),根據門市情況提出差異化的運營策略並執行運營動作。

從收費模式上來看,代運營公司對運營效果負責,一般采取增量營收抽傭或者分階段收取服務費的方式。

過去商戶對外賣管理總體粗放,代運營公司接手初期能產生明顯的效果,就目前行業平均水準而言,一年內基本能為商戶創造 20%-40% 的增長。這與商戶原來的外賣業務基礎有關,也不乏短期內實現翻倍的案例。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用企服的邏輯來理解這門生意:在外賣、計程車等 to C 市場中采取的補貼、低價手段都不適用。商家更看重代運營服務商的專業度,最直接體現為能為其創造多少價值,第一步就是必須為商家“開源”,帶來增量營收,而往後走,SaaS、供應鏈、金融等其他衍生服務,會讓商家和代運營公司之間更加深度捆綁。

但和企服不同的是,提供 SaaS 系統類的公司邊際成本極低,代運營則不然,這個行業必須面臨三個問題:

針對品牌客戶一家家去服務,是否存在規模不經濟的問題?

這個模式看起來並無太多差異化,門檻是否太低?

隨之而來的是商家的黏性問題,在度過蜜月期之後,商家是否會在多個代運營公司之間反覆,甚至乾脆“過河拆橋”,自己成立運營團隊?

“外賣代運營屬於 BPO 商務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一項相對重人力的工作,其對標的電商代運營也是一樣的性質。”元璟資本郭翌認為,從長遠來看,隨著經驗和數據的積累,一定能在一些層面上做產品化,減輕對人力的依賴。

至於是否容易過河拆橋?他的理解是,外賣代運營的好處在於深入到商家的業務線,幫商家獲取更大收入,商家有較大的切換成本,一旦發生變動,外賣業務可能要在幾個月內受到明顯影響。

食亨創始人方詩魂也表示,外賣運營是一個很細的活,而且是動態變化的過程,不同時間段、不同氣象、不同區域都有不同的引流和運營方案。

“舉例說明,比如最近上海氣象很差,如果商家還是用老的物流解決方案,那麽明顯配送不過來,差評率就會大大增加;又或者最近周邊新開了幾家店,競爭態勢發生變化,商家的活動、運營策略都要對此作出調整。隻一個方法是沒法打遍天下的。”

其實這三個問題,本質上都可以歸結為代運營公司要為商戶提供無法替代的價值,而數據能力是其中的關鍵,這將是未來行業的核心競爭要素,也是保證商家黏性和規模經濟的最優解。

從“账號代運營”,到數據驅動的精細化運營

外賣代運營的團隊大多來自外賣平台、餐飲行業,也有從共享廚房、餐飲SaaS、餐飲供應鏈轉型而來的玩家。初期各家模式差異化不大,但切入點有所不同。

外賣客戶可分為頭部、腰部、尾部,目前從頭部商戶切入市場的代表有食亨、商有,聚焦腰部商戶的玩家有再惠,服務中小商戶的有掌單、象撲,直接進入長尾市場的有E管家等。

頭部客戶的需求往往更複雜,議價權也更高,但好處是可以建立標杆效應;腰部客戶的市場體量更大,也有更強的付費意願;長尾客戶數量最多,但具有生命周期短的問題,服務效率較低。

中國頭部商戶隻佔餐飲市場的一小部分,中小商家仍是主流,很少有公司隻做頭部或隻做尾部,腰部客戶仍然是爭搶最激烈的部分。

代運營公司前期比拚的是商家資源和精細化運營能力,而更長遠來看,數據能力將成為真正的壁壘。

正如上文所說,外賣運營動態實時變化,要及時掌握和反饋調整,離不開數據系統的支持。以食亨為例,其耗時兩年自主研發了大數據平台,數據采集來源有開放平台API、第三方數據平台、B端商家版後台、C端公開數據四個渠道,採用分布式采集技術方案,數據中心每天處理數據總量在7億條以上。

數據的顆粒度也在不斷細化:一方面,從天、小時為部門,細化至分鐘、秒來進行數據分析,讓反應更加迅速;另一方面,增加更多數據維度,除了店鋪流量、運營狀態等基礎指標,還有線上投放指標、活動轉化率、毛利率測算等。

商有外賣管家則開發了自己的中台系統,對多個外賣渠道訂單(餓了麽,美團,小程序)進行聚合管理。使用中台系統的好處是,商家不再需要多平台登陸,每個渠道的運營情況一目了然,也方便管理配送運力。

商有創始人趙雲表示,現在大家做的只能叫“账號代運營”,下一步才是真正的“會員運營”。做餐飲最核心的是複購率,一般情況下,只有做到40-50%的複購才能真正賺錢。但複購來自對會員的經營,過去會員數據隻屬於外賣平台,而中台系統能對門市的線上數據做沉澱,讓商戶獲取完整的會員信息。

“很多品牌加盟店眾多,在外賣平台不可能有連鎖账號,是聾子、是瞎子,中台系統可以讓企業真正打通任督二脈,對自己的旗下門市了如指掌。”趙雲說道。

再惠從餐飲SaaS起家,做了多年餐飲到店業務。CEO李曉捷表示,有時候因為消費場景不同,導致線上和線下點單行為差異很大,但數據匹配之後發現是一波人。正確的決策依賴於精準的消費者畫像,而到店業務和到家業務的結合能將其拚湊得更加完整。

他認為,外賣的精細化運營必須是“數據驅動”。人才難以複製且有流失風險,而且非標的業務只能通過數據和算法作出標準化——隨著門市數的增加和數據的積累,可以沉澱出各個行業的運營方法論,提高服務效率。

不過餐飲屬於服務行業,且各個細分領域差異很大,要做標準化並不容易。掌單創始人黃濤認為,標準化只能在細分行業的細分維度下進行,是每個大類裡再往下細分一兩級的子行業類別。不過這需要相當的樣本數據和技術能力,至少需要2-3年的積累。

作為一個數據驅動的生意,代運營玩家要做的是高效獲取不同行業、不同門市、不同城市、不同時間段、不同消費群體、不同消費場景的海量數據,並沉澱出更加優質的運營方法論。可以說,誰的數據能力最強、服務效率最高,誰就能真正勝出。

代運營的未來:馬太效應加強,市場格局更快明晰

外賣代運營的興起,將對餐飲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專業運營力量的進入,會幫助具有成長潛力的商戶品牌快速發展,而末尾商戶加速淘汰,餐飲行業進一步分層;

外賣代運營本質上是對外賣平台流量的重新設計和獲取,此外,商戶會在代運營公司的服務下加大力度建立私域流量池,比如商有就已經著手開發基於微盟的外賣小程序系統;

餐飲消費場景更加多元化,線上線下的各個渠道數據打通,不再區分到家和到店。商有創始人趙雲甚至認為,未來的餐廳一定是去POS的——結账方式從被動確認轉為主動買單,“餐廳只需要一台電腦,安裝一個App匯總數據就夠了”。

從2017年下半年至今,外賣代運營經歷了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趙雲表示,2018年玩家們共同教育了市場,大部分餐飲企業的心態發生變化,已經從考慮“要不要做”發展為“選誰來做”。今年年初,兩家外賣平台再次上調傭金扣點,更進一步提高了外賣商戶對代運營服務的接受度。

2019年,行業進入第二個階段,外運營公司將圍繞商戶需求提供更多增值服務,比如SaaS、金融、供應鏈、包材、設備採購等。代運營是服務餐飲商戶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因為它更剛需、高頻,能直接為商戶帶來經濟利益,更容易被接受,而且深入業務線,與商戶建立的信任感是其他服務難以企及的。

這時候,由於團隊基因不同,各家選擇的方向也會不同,發展路徑將出現差異化。商有更擅長運營,投資方之一是微盟,因此先著眼於微信生態創造價值;再惠從SaaS出發,聚焦到店和到家的融合;掌單則挖掘中小商戶的共性需求,比如推出了嚴選品牌加盟平台。

而在第三階段,市場格局初步形成。趙雲判斷,明年行業將誕生兩到三家頭部公司,GMV規模達到10億美金,到時行業提供的不只是外賣代運營服務,而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元璟資本郭翌認為,相比電商代運營,外賣代運營的市場格局會更快明確。借鑒電商代運營的發展經驗,資本和人才都會更快進入,而且頭部效應更強,市場更加集中。

目前外賣代運營滲透率不到5%,還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而代運營只是一個起點,除了上述多種衍生服務,還可以期待的是,在服務足夠多的門市之後,是否可以講一個渠道新零售的故事?

外賣代運營拉開了一個小小的口子,更多基於外賣生態的商業機會,還有很多想象空間。

(我是36氪分析師陳淑雅,交流可加微信:chenshuya66)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