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Q4京東營收1348億超預期,轉型終獲市場認可?

導語:京東在2018年Q1財報中提出了“零售即服務”的理念。在整個2018年,他們開始了致力於提高經營效率、增強用戶粘性的長遠布局。在很長一段時間,這種由量到質的轉變並沒有獲得市場的理解。但堅持就會有回報,最新發布的Q4財報終於讓市值態度發生變化。

文| 李成東、趙騏

來源| 東哥解讀電商(ID:dgjdds)

2月28日,京東公布了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2018財年未經審計的第四季度和全年業績。18Q4,京東總收入1348.3億元(約196億美元),同比增長22.4%。歸屬股東淨利潤-48億元(約-7億美元)。非通用會計準則淨利潤7.5億元(約1.1億美元),去年同期為4.5億元,增長66.7%。

2018全年,京東總收入達到4620.2億元(約672億美元),增長27.5%。歸屬股東淨利潤-24.9億元(約-4億美元)。非通用會計準則下淨利潤35億元(約5億美元),去年同期為50億元。

1348.3億元的收入高於市場預期的1324.7億元,推動京東股價在28日大漲6.7%,以27.71美元收盤。

我們的理解是,宏觀經濟環境對京東的帶電消費業務極其不利,投資人對京東增長預期就非常低,但實際銷售額增長卻超出預期,尤其是非電商品的銷售增長。雖然用戶增長對京東極為不利,但GMV依然有30%的增長,人均用戶GMV大幅提升,這個也是超過很多投資人預期的。最後投資人預期運營虧損,但得益於物流成本大幅下降,運營利潤率超出投資人預期。綜上三個原因,京東股價觸底反彈!

質量驅動業績,華爾街改觀?

18Q3財報公布後,京東股價曾大跌8.42%。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用戶規模首次出現了環比下降的情況。在本次財報中,京東披露的用戶數據依舊平淡,近12個月活躍用戶3.053億,同比增長僅僅4.4%,但為什麽這次股價卻出現了大漲的情況?

我們認為核心原因在於雖然用戶增速急速放緩,但整體交易額依然保持30%的增長,意味著人均的GMV銷售額大幅提升,複購率大幅提升。看用戶增長的,目的依然在於對未來銷售額增長的影響。隨著行業整體日漸飽和,在適當增速的情況下,通過挖掘用戶價值、提升自身效率才是理性、可持續的成長方式。

從用戶質量這一角度看,2018年,平均每個用戶在京東平台消費的金額為5492元,同比增長24%。2017年的增幅卻只有7%。可見用戶質量的提升很好地緩解了增速放緩的壓力。

來源:DonG整理京東歷年財報

大幅增長的人均GMV背後是用戶粘性及複購率的提升。在過去的一年是艱難的一年,在消費降級的背景下,消費者從品牌消費轉向非品牌的“工廠貨”嚴選模式的消費。而包括家電、手機通訊在內的耐用品消費,也急速下降,其實對京東營收增長非常不利。宏觀經濟環境,雖然對京東極為不利,但Q4財報顯示,2018年,京東家電、3C品類的收入達到2800.6億元,增長18%;非電品類的收入為1360.5億元,增速更是達到了42%。

質量驅動業績的另一體現是利潤率的顯著上升。2018年,京東商城經營利潤率達到1.6%,創歷史新高。不僅如此,毛利率也達到了14.3%的歷史高點。

來源:DonG整理京東歷年財報

毛利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服務收入的快速上漲。財報顯示,以廣告、傭金、倉配為主的服務收入在2018年達到了4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0.5%。

京東在2018年提出了“零售即服務”的理念。他們在過去的一年逐步加大對品牌及商家服務能力的完善,用自身的服務優勢,與品牌號召力形成良性的價值循環,實現品牌與平台的共同成長。從全年業績來看,他們無疑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據了解,目前京東平台上已吸引了國內超過90%的知名品牌,成為品牌消費的首選渠道。京東和美的、小米、茅台等品牌均展開了深度合作。

就在財報公布的同一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國內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到7兆元,比上年增長25.4%。京東在2018年的GMV近1.7兆元,增幅29.5%,交易額佔行業整體的24%。雖然體量巨大,但京東依舊通過質量驅動業績提升,實現了高於行業整體的增速。這也難怪華爾街會開始改變對京東的估值邏輯。

費用控制合理,履約費率創新低

再來看一下費用情況,這裡同樣可以看到京東的精細化運營成果。本季度,京東綜合費率14.9%,較前一季度的16.0%有較大優化,但比去年同期的14.5%略有提升。

來源:DonG整理京東歷年財報

最大亮點在於京東的履約費用。18Q4,履約費用88.6億元,同比增長11.3%,佔營收比重6.6%,創歷史最低。由於履約費用一直以來居高不下,因此部分人士始終在質疑京東物流能否通過自建實現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本季財報可謂從正面打臉這些批評。通過接入更多第三方訂單,京東物流規模效益凸顯,有效降低了部門訂單成本。

劉強東曾經談到,零售業的本質始終是成本、效率、體驗。一般來說,當成本佔比下降的時候,體驗將難以兼顧。不過,這點似乎並沒有發生在京東的身上。

2月初,國家郵政局公布了2018年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和排名情況,京東物流以高質量服務位列第一陣營。據悉,京東物流的服務覆蓋全國99%的人口,90%的自營訂單已實現當日達和次日達。

在用戶體驗得到保證的同時,京東物流的效率也在提升。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京東物流在全國運營超過550個大型倉庫,總面積約為1200萬平方米,這一數據同3季度基本持平。考慮到三季度是淡季,四季度由於有雙11大促,訂單量勢必大增,因此京東物流的倉儲使用效率勢必有大幅提升。

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指標來看京東履約效率的提升。下圖顯示的是GMV除以履約費用後的數值。可以看到,2016年Q1,每投入一元履約費用,可以支撐45.2元的交易額。而在18Q4中,這一數值已經達到了58.1元。GMV在增長,但相關履約成本卻沒有顯著變化,這難道不是京東效率的體現嗎?

來源:DonG根據京東歷年財報整理

為什麽京東可以做到在成本、體驗、效率三者的同時優化?我們認為是新技術的推動。正如劉強東所言,只有創新的技術應用才能不斷突破零售生產率邊界,實現體驗和成本效率的同時升級。

2018年,京東研發投入達到了1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82.6%。全年京東的專利申請量超過3407件,進入到國內互聯網公司的第一陣營。NeuHub、智臻鏈、京魚座、無人機、配送機器人等新產品、黑科技先後登場。大量技術創新全面優化了京東自身的成本、效率和用戶體驗,同時也有效幫助合作夥伴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市場的分歧就是京東的利好

我們在1月發布的《利空出盡的京東是否到了買點?》談到,隨著劉強東事件告一段落,京東利空出盡;同時,四季度業績有望超預期,或將引爆京東股價的反彈。

單就收盤價來看,我們此前的判斷當然得到了驗證。不過,整個過程其實並沒有那麽簡單。當財報公布後,京東股價在早盤一度大漲15%,開盤時漲幅回落至10%,最終以6.7%的漲幅收盤。

這一波動過程體現了市場意見的分歧。畢竟按照傳統的估值邏輯去看京東的這份財報的話,股價應該大概率下跌,因為用戶、GMV增速依然在下降。可現在股價卻開始上漲,雖然漲幅最終收窄,但至少說明部分投資者開始用一種新的維度去判斷京東的價值。

這對於京東來說就是一種利好。原因是以往人們對增速放緩的京東普遍不理解、不看好,而現在有一些人開始相信淡化GMV、轉求高質量增長的京東同樣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公司。這一觀點也許尚未形成市場共識,但至少說明,京東的轉型已經開始得到投資人的認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