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處暑 | 立秋處暑正當暑,換季正是養生季

播放GIF

處暑

農曆戊戌年·七月十三

2018年8月23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是「止」,暑氣至此而止,開始退伏潛藏,以待來年了。陽氣熾熱而催熟萬物後自然退位,陰氣開始瀰漫,秋風漸肅,就是中秋了。處暑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古人雲:「處暑十八盆」,指處暑炎熱,每天需一盆水洗澡,十八天節氣變換後就好了。此時還需謹防暑熱,但注意後頸部不可直吹涼風,因頸後有風池、風府二穴,邪風最易入侵。古人外出必穿立領外套,除著裝美觀的考慮外,更重要的是謹避風寒。處暑雖熱,但已含秋燥之意。因此,處暑飲食宜以清淡滋潤為主

處暑有三候

一候:鷹乃祭鳥。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

二候:天地始肅。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習俗

? 開漁節

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開漁節不僅有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還開展各種文化、旅遊、經貿活動,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客商、遊客前往。這時海域水溫依然偏高,魚群還是會停留在海域周圍,魚蝦貝類發育成熟。

因此,從這一時間開始,人們往往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海鮮。

? 煎藥茶

此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製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在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等方面頗有好處。

? 祭祖

中元節在處暑節氣前後,民間會有慶贊活動。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度布施活動。

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處暑時令食物

? 鴨子

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因為老鴨味甘性涼,不易上火。做法也花樣繁多,有白切鴨、檸檬鴨、子薑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很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一習俗,處暑當日,就會到餐廳裡去買烤鴨等,南方人吃板鴨、燒鴨。

? 菱角

菱性甘平,能清暑瀉熱,解毒滋補,安中,補五臟,補飢,輕身,凡是江河池沼地帶多有出產。

如果把菱搗爛浸泡,澄出粉,食用後可以補脾胃,強腳膝,益氣耐飢,健力行水,去暑解毒。取菱粉和米製成粥,能益腸胃,解內熱。鄉間人們常將菱蒸煮後曬乾,剁米為炸、粥、果,貯藏起來可以代替糧食用,較嫩的菱則可以直接上市出售。

? 酸梅湯

諺語說「處暑酸梅湯,火氣全退光」。南方地區因為處暑時節秋老虎仍然還在,餘熱未消,這時喝酸梅湯可以消暑提神、生津止渴。製作酸梅湯也不複雜,先用水浸泡烏梅、桂花、甘草等材料,浸泡之後大火煮小火燉,再加冰糖,好放涼後裝入玻璃容器,放入冰箱保存。

處暑養生

? 早餐喝一碗

初秋時節,仍然是濕熱交蒸,容易使脾胃虛弱。不妨將每天早餐的牛奶換成糯米粥,糯米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而且粥是溫食,有利於脾胃消化。如果再加一點栗子、茯苓,效果會更好。

? 多吃「殺菌」蔬菜

夏季是腸道傳染病多發的季節,而且氣象炎熱,人們外餐機會比較多,多吃些「殺菌」蔬菜,可預防疾病。這類蔬菜包括大蒜、洋蔥、韭菜、大蔥等,它們含有有機硫化合物,可以抑製或殺滅葡萄球菌、痢疾桿菌、肺炎球菌等多種細菌。

? 按摩護臍

氣象漸涼,人們開始從防暑降溫逐漸過渡到防寒保暖,此時要注意護臍,這是除了腳之外第二容易受寒的部位。不要再穿露臍裝,晚上睡覺注意蓋上腹部,還可以將雙手搓熱後按摩肚臍,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分別揉按100次,可以避免寒氣聚積。

養生要抓住換季哦~

播放GIF

文 白迪 新媒體編輯 霹靂

點閱讀原文,購精彩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