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節還在“大魚大肉”?看看古人春節“吃”得多講究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它代表了小夥伴對當年收獲的認可和對新年的嚮往,也是一個家庭祭祀祖先和加深親友情感的時候。而民族人文精神的悠久歷史和價值追求也在春節很好的體現出來了。放眼世界,一系列與春節相關的習俗都是在弘揚了中國文化,展示民族魅力。

春節是我們辭舊迎新的重要節日,作為禮儀之邦自然是有許多講究的,衣食住行樣樣都很細膩,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食”也就是古人春節是怎麽個吃法,是不是和我們今天一樣呢?

根據東漢儒家大師鄭玄的說法,在《禮記》中記載“(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也就是說,灶神不僅控制著灶火,還調查善惡。傳說從12月23日到除夕夜,這是灶神去天庭述職的一天。因此,人們新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灶。人們打掃廚房餐桌,更換灶神像,擺上貢品,焚香點燭。為了讓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簡而言之,祭祀灶神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簡單願望。

聽到灶神的報告後,玉帝也會微服私訪人們的狀況。古人會做一些豆腐來招待玉帝。當然這不是吝嗇,而是想表明生活清減,除了豆腐,人們也會殺豬,在古代,只有在過年的時候,他們才會願意殺豬吃肉的。因此,春節期間獲得的肉被稱為年肉。不僅如此,人們出去購買年貨,各種交易場所也應運而生。

而臘八節的民間傳說起源於皇帝對谷神的祭祀,這表達了對來年豐收穀物的美好祝願。臘八節的習俗因地區而異。南方有用八種食物製作臘八粥的習俗,如大米、蔬菜、胡蘿卜、花生、油豆腐。臘八粥煮好後,先供奉神佛,然後獻給親友。最後,在自己品嚐。臘八粥不能全部吃完需要留一點,包含“年年有余”的願景。在北方,則用準備好的面製作各種面食,這象徵著來年蒸蒸日上。而饅頭的不同風格也蘊含了不同的含義。

除夕是春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事實上,在古代,除了除夕夜,還有“三歲”。朋友和親戚在除夕互相贈送禮物,這被稱為“饋歲”。家庭團聚,被稱為“別歲”。老年人和年輕人聚在一起祝福彼此,這是“分歲”。與現在相比,古人尤為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中國古代的除夕餐非常注重禮儀。除夕那天,全家人必須聚在一起。由於無法到達的原因,必須保留一個座位和一套餐具,以體現完美的理念。除夕晚餐的每一道菜都有很好的寓意。綠色蔬菜被稱為“安樂菜”,豆芽被稱為“如意菜”,年糕被稱為“年年高”。最有趣的事情是製作金魚形狀的糕,這在除夕是不能吃的,只能用來觀看,它們被稱為“看余”,直到初一才能吃掉。

根據清代史稿《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許多新年禁忌可以在新年初五時破除,這被稱為“破五節”。所以北方會在這一天吃水餃,南方則在這一天上香敬茶,因為這一天是送窮迎財、開市貿易的日子。

看到上面這些繁文縟節是不是驚呆了,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儀式已經被淡化了,小編不知道這是好是壞,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雖然很多儀式禮節少了,但大家彼此祝福闔家團圓的年味是有增無減的。謝謝大家閱讀,小編在此祝大家新年快樂,大吉大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