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詩詞中看古人如何過臘八節

俗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每到臘八節,也就意味著年關將近。臘八之後,就開啟了過年模式,正所謂,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

自古至今,臘八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是跟祭祀和祈求豐收有關的傳統習俗。我們今天過臘八,多是喝臘八粥,也知道喝粥,而對於古人,過臘八則有許多講究,可以說豐富多樣,非常熱鬧。我們從古人留下的關於臘八的詩詞和典籍記錄中,就能一窺究竟。

臘八節由來已久,據悉,自上古起,臘八就是專門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重要儀式,以祈求豐收和吉祥,夏朝稱為“嘉平”,商朝稱為“清祀”,周朝稱為“大蠟”,因在每年的十二月舉行,所以該月又被稱為“臘月”,此稱呼一直沿襲至今。

《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說文》也記載:“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而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正是臘八日,可見臘八祭祀是由來已久的傳統。

魏晉時期的名臣裴秀,曾寫過一首關於臘八的《大臘詩》,其中有: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貨如山。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調,降祉白天。方隅清謐,嘉祚日廷。與民優遊,享壽萬年。

這首詩提到了臘八節日的一個習俗:祭祀拜神。詩人記述了臘八這天舉國祭祀的盛況,記錄了臘祭時向神明匯報這一年物阜民豐的盛世圖景。

唐代詩人杜甫也曾寫過一首《臘日》: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從詩句中可知,往年到了臘八這個時節,天還還冷,離冰消瓦解的暖春還很遙遠,而今年的臘日已冰凍全消。雪也化了,露出了青草的綠色,柳條也開始發芽,已然春光乍泄。詩人心情大好,想著這個時候要好好地喝一杯,但因得聖恩,又心系朝堂,不能擅自離開。

同時代的邊塞詩人岑參,也在《玉門關蓋將軍歌》中寫到:騎將獵向城南隅,臘日射殺千年狐。駐守邊疆的岑參,寫除了蓋將軍在軍中無事時,尋歡作樂的日常。詩句中說這個蓋將軍不僅打仗勇猛,在臘日打獵日一天,也表現不俗,射殺了一隻千年狐。

這首詩裡提到了唐宋時期另一個臘八習俗:臘日射獵。古代臘日,古人有出城遊獵的習俗,而射獵所得的野獸,就被用來祭祀祖先(有專家認為古代的臘日並非臘月初八,而是臘月二十三)。另一位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中就完整地臘日射獵的情形:

海天殺氣薄,蠻軍步伍囂。林紅葉盡變,原黑草初燒。圍合繁鉦息,禽興大旆搖。張羅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鷹慮奮迅,驚鹿時跼跳。瘴雲四面起,臘雪半空消。箭頭餘鵠血,鞍傍見雉翹。日暮還城邑,金笳發麗譙。

北宋文學家蘇軾也在臘八日寫過一首緬懷先人的詞《南歌子(黃州臘八日飲懷民小閣)》裡寫到:衛霍元勳後,韋平外族賢。吹笙隻合在緱山。閑駕彩鸞歸去、趁新年。烘暖燒香閣,輕寒浴佛天。他時一醉畫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邊。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的臘月初八,張懷民即將結束被貶謫的生活,要回京授命。臨行前蘇軾前去張懷民的草廬開懷痛飲,有感於斯,就寫了這首詞。

這首詞裡寫到了又一個臘八節的習俗:浴佛會。浴佛會是佛教寺廟在臘月初八舉行的宗教活動,每逢這一日,佛教信徒用拌有香料的水灌洗佛像,謂"浴佛",亦稱"灌佛"。

宋代文學家孟元老在其筆記散文著作《東京夢華錄·十二月》記載:“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

可見臘八日,除了世俗中人會過節,佛家也會過節。且孟元老的筆記中提到的佛家臘八節,除了浴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臘八習俗:施粥。

南宋詩人陸遊的詩《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也寫到了佛家施粥的情節: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閑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詩中寫到雖然現在還是臘月,但詩人已感受到風和日麗大地春回的氣息。這天閑著沒事,詩人拄著拐杖到鄰家拜訪,看到柴門裡冒著煙,河畔已能看到牛踩過的痕跡,說明冰封的大地已經解凍。自己年老多病,常年所依賴的也只有藥物了,差役還沒來收稅,今天是佛家施粥互相饋贈的臘八,忽然間覺得村子有了春之勃發的新天氣。

這些資料中都提到了臘八節許多寺廟都有免費施粥的傳統。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杭州的靈隱寺,每年的臘八節靈隱寺都會施粥約30萬份,還成功入選文化遺產名錄。

為什麽佛家臘八會施粥呢?據說跟釋迦牟尼有關,傳說他在尼連河畔因勞累饑餓過度,體力不支,暈倒在地。恰好村中一牧羊女發現了他,便將身邊攜帶的雜糧、野果,用清泉水熬煮成乳糜狀的粥,慢慢喂他。他深感這“粥”如美味甘蜜,頓覺精神振奮,慢慢恢復了體力,後來於菩提樹下涅槃成佛。

另外,在古代,收成不好的年份,往往很多窮苦之人,尤其每到寒冬時節,常“路有凍死骨”,秉持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佛家,自然有好生之德,於是在臘八這一天施粥,以暫解萬民之苦。

施粥對於修行之人來說,也是莫大的功德,體現了佛家慈悲為懷,因果福報的精神,甚至帝王將相也會在國家貧困時期,廣泛施粥,以救濟蒼生黎民。我們從一些古裝劇中也能看到這樣的情節。

佛家偈子中也有不少佛家過臘八的情節,如宋代釋智朋《偈頌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四三》:雪山中,夜半子。眼見星,醜惡露。四十九年分疏不去,兒孫千古遭塗汙,臘八年年是一度。釋師觀《偈頌七十六首》:臘八是今朝,如來成道日。夜半見明星,從此生荊棘。荊棘生人間,天上錯流傳。

釋師觀的偈語中就說到了釋迦牟尼於臘月初八得道成佛的典故,因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 ”,每逢臘八,就誦經紀念,浴佛施粥,因此成為習俗。

自古詩人多悲秋,而冬季就更是倍感寂寥淒清的季節,因此詩詞中也多有把酒言歡(借酒澆愁)感懷身世之作。如明代文學家楊慎《臘八日與墨池野酌遲丘月渚》:散步謫仙橋,嚴寒酒易消。雲容將變朔,風信巳鳴條。只為朋從好,渾忘旅寓遙。清吟遲月渚,剪燭永今宵。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一人旅居異鄉,臘八日與好友喝完大酒去橋上散步的情形,如果這首還算是灑脫愜意,至少有友人陪伴,那麽晚清詩人陳曾壽的《臘八日煮粥感賦 其一》就有點淒清了:香粥分雛鬧膝前,兒時風味渺如煙。老夫奉佛焚香了,自懺平頭六十年。

詩人臘八日煮粥時,忽然想起了年少時的許多往事,他的雙親都已不在,一切都如過雲煙一樣,轉眼自己也已年過花甲,不免有些感慨,而他在《臘八日煮粥感賦 其二》中,明顯放下了許多,因為他早已皈依佛門:粥飯家風孰識儂,多生禪味尚沉醲。迷離煙水藏幽夢,魂返南屏夜半鍾。

除了民間的各種傳統,其實古代帝王對臘八也是非常推崇的。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就寫過一首《臘日宣詔幸上苑》: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武則天當皇帝後,在臘八這天遊園,看到滿園中只有臘梅盛開,百花皆不開,於是寫了這首《催花詩》,命令百花一齊開放,果然第二日百花都奉旨盛開。

武則天看了就非常高興,但只有一種花沒開,就是牡丹,武則天就很生氣,就下旨用炭火燒牡丹枝梗,這樣牡丹花才開,武則天余怒未消,又令人將牡丹盡數貶出長安,移植到洛陽,因此洛陽成為牡丹之鄉。

號稱一生寫詩四萬餘首的清代皇帝乾隆,也寫過跟臘八有關的詩《臘八日雪》:一夜同雲布,凌晨散玉花。最宜逢臘日,頓覺助年華。麥壟從添潤,梅村欲放葩。所欣佔歲稔,不為藉烹茶。

作為帝王,乾隆盼雪自然跟凡人不同,他心系的是整個天下蒼生。臘八這日的雪,讓他覺得分外精神,並非因為可以掃雪烹茶,而是祈望來年會是一個豐收年。

另一位清代帝王道光皇帝,也寫過關於臘八的詩《臘八粥》: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清代,臘八這天朝廷有賜粥習俗,道光帝就記述了朝廷祭祀祈福,通過佛門賜粥施粥的熱鬧場面。

注: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夕四少,為你講述不一樣的名著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