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月信貸、社融雙雙回落,寬信用轉捩點預期降溫

全文共2507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央行選擇在周末時點公布信貸數據令市場感到意外,同樣讓市場意外的還有新增信貸數據的規模。相較於今年1月3.23兆元的天量信貸,2月信貸數據回落幅度也超出市場預期。3月10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人民幣貸款增加8858億元。此外,社融數據相較1月也近乎腰斬。在分析人看來,1月數據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較大,2月信貸回落屬正常現象,且結構持續改善。

01

新增信貸回落

3月10日上午,央行公布了2月金融市場數據。值得關注的是,2月新增信貸、社融數據雙雙回落,且不及市場預期。

數據顯示,今年2月新增信貸8858億元,市場預期9500億元,上年同期8393億元;2月社融增量7030億元,市場預期1.3兆元,上年同期1.2兆元;M1同比2%,市場預期2%,前值0.4%;M2同比8%,市場預期8.4%,前值8.4%。

縱向對比來看,今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4.64兆元,比上年同期多1.56兆元;人民幣貸款增加3.23兆元,同比多增3284億元,創下單月增量新高。彼時,業內人士普遍預期,考慮到春節因素,2月新增信貸以及社融較1月在數據上會出現一定程度回落。

不過,在當日上午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上,央行行長易綱表示,一定要把貨幣信貸的數據拉長時間來看,在一個時點上不能只看一個數據,要關注加權平均;在時間序列上,也不要只看一個時點,而要看一個時間序列的移動平均數據。“前兩個月人民幣貸款新增4.11兆,同比多增了3748億元,社融新增5.31兆,同比多增1.05兆元,社融增速連續兩個月高於2018年年底的數,社融持續下滑的態勢得到了初步遏製,為2019年經濟金融開局提供了保障。”易綱強調。

在市場看來,2月新增信貸、社融數據回落主要受季節性因素影響。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2月新增人民幣信貸和社融環比大幅下跌,有兩方面因素:一是2月是春節長假,實際的工作日比正常月份少了一周以上;二是1月正處於年初,銀行沒有貸款額度的限制,加上去年積累了大量的優質資產,銀行秉承早投放、早收益的原則,使得1月份貸款和社會也創下歷史新高。

事實上,多家機構近期發布的對2月金融數據的預測指出,受到春節因素影響,業內人士普遍預期2月新增信貸和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將較1月出現一定回落,具體而言,大部分機構預期2月新增信貸在兆元左右,新增社融規模環比也將大幅下降。

對於2月信貸數據不及市場預期,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認為,一來是因為1月份天量的社融與信貸、超季節性回升的PMI(採購經理指數)及股票市場的較快上漲,使部分投資者產生了寬信用起效的預期,對金融數據的增長有了更高的期待;此外,經濟增長減緩的壓力仍在繼續釋放。

在分析人士看來,由於季節性因素影響,信貸數據更應綜合來分析。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11兆元,同比多增3748億元。 黃志龍表示,2月金融數據低於預期,主要是季節性因素,應該綜合1、2、3月的數據來考察今年的社會融資和貸款的同比增速。

02

企業中長期貸款回升

從信貸結構分析,今年2月,住戶部門貸款減少70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293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26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834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48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127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695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1221億元。

長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趙偉表示,穩增長措施持續發力下,融資結構繼續改善,信用環境修複趨勢不改。居民貸款明顯回落,企業中長期貸款佔比接近60%,較上月繼續回升;社融中,非標融資,尤其是未體現銀行承兌匯票明顯收縮,企業債券融資繼續增長。伴隨穩增長措施的持續發力,信用環境仍將持續修複。

從今年前兩個月整體情況來看,人民幣貸款增加4.11兆元,同比多增3748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919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9195億元。

從社融結構看,直接融資改善,脫虛向實政策的作用正在進一步得到發揮。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表內信貸投放較強和債券等直接融資回暖是社融保持平穩的重要支撐;表外融資萎縮趨勢明顯放緩且出現分化,前兩個月委託、信託、未貼現承兌合計減少217億元。其中,委託貸款減少1208億元,同比少減251億元,下降態勢明顯放緩;信託貸款恢復正增長,前兩個月累計新增308億元;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累計新增683億元。

展望後市,溫彬認為,表外融資萎縮態勢有望放緩,信貸、債券、股票三支箭將逐漸成為社融企穩的重要支撐。

03

“寬信用轉捩點”預期降溫

在分析人士看來,2月數據整體遠低於市場預期,因此市場在1月數據之後產生的“寬信用轉捩點”將受到挑戰。

2018年初以來,伴隨金融與財政的嚴監管,社融增長大幅放緩、信用違約事件加速暴露,造成了一定的信用恐慌情緒。分析人士認為,通過此前定向降準等一系列操作,已經營造出“寬貨幣”局面。但當前小微企業等融資困境,不在於流動性不足,在於信用環境偏緊。

與此同時,2018年下半年以來,寬信用、穩杠杆逐漸被確立為宏觀政策調控的方向。央行綜合運用中期借貸便利(MLF)、逆回購等多種手段保障基礎貨幣供應,同時,多次實施定向或全面降準,以緩解信用收縮,維護貨幣信貸合理增長。此外,今年1月天量信貸和社融也使市場產生了“寬信用轉捩點”的預期。

不過,華爾街見聞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從目前來看,至少在3月數據公布之前,“寬信用轉捩點”的預期會顯著降溫。

此外,今年2月,廣義流動性的M2增速再度觸及歷史新低,而M1則企穩回升。來自華泰宏觀李超團隊的觀點指出,M1增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股市上漲的帶動,但是房地產調控持續的背景下,地產銷售增速和M1增速都難以出現大幅反彈,廣義貨幣M2增速在2月信貸社融均低於預期的情況出現回落,這使得貨幣剪刀差出現收窄,未來剪刀差最為核心的觀察指標仍是地產調控政策,雖然近期部分銀行下調房貸利率,但是一線城市限售限購政策仍未放鬆,信用難言大幅反轉。

對於下一階段央行舉動,溫彬認為,下一步,我國央行貨幣政策調控靈活度進一步增加,預計央行一方面會繼續使用數量型貨幣政策,通過定向降準、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等保持金融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有望再次啟用價格型貨幣政策,即通過調降OMO、MLF、TMLF等政策利率的方式降息,同時逐漸建立從政策利率向市場利率傳導的有效機制,有效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