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腫瘤免疫療法到底多厲害?諾獎背後:你不知道的癌症10大真相

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

導讀:癌症可怕嗎?當然可怕。

但其實,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怕——如果我們認真了解它,如果我們把目標從消滅、治癒癌症,轉為把癌症變成慢性病.....

來源丨拾遺(ID:shiyi201633)編輯整理

作者丨李治中

癌症免疫療法獲諾獎

2018年10月1日,美國科學家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因在癌症免疫療法上作出了重大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艾利森與本庶佑

「癌症免疫療法」是什麼東東,竟然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今天,就來談談這個事情。

談這個事情之前,我先介紹一個人——李治中。

李治中是誰?

美國杜克大學癌症生物學博士,北京大學客座教授,諾華製藥公司癌症新葯開發部實驗室負責人。

他還有一個身份——癌症科普作家。

關於癌症,他寫過很多經典科普,

今天,我們擷取一二,來幫助大家理解「癌症免疫療法」,以及「你不得不知的10個癌症常識」。

李治中

癌症常識1:什麼是癌症?

我們常常把腫瘤與癌症混為一談,認為腫瘤就是癌症、癌症就是腫瘤,其實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來看看李治中是怎麼說的:

腫瘤的關鍵詞是「固體」,癌症的屬性是「惡性」,所以惡性固體腫瘤就是癌症,血液癌症不是腫瘤,良性腫瘤不是癌症。

用數學公式來表示就是:

癌症=惡性腫瘤+血癌

腫瘤=良性腫瘤+惡性腫瘤

良性癌症=說錯了

癌症發病率排名前二十的國家

癌症常識2:是什麼導致了癌症?

李治中在演講時提過一個問題:

你認為中國癌症發病率在全球排名多少位?

他給出了四個答案:

A:1—10 B:11—30

C:31—50 D:50以上

大部分聽眾選擇了——A。

但正確答案其實是——D。

更讓人萬萬想不到的是,排名前二十的國家,竟然大部分都是歐美國家。

像中國、印度這樣的國家,癌症發病率排名竟然都在50開外。

怎麼會這樣呢?我們從癌症發生的原因說起。

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答案是——基因突變。

李治中這樣說:

「我們體內大概有兩萬多個基因,和癌症直接相關的大概有100多個,這些基因中突變一個或幾個,癌症發生的概率就非常高。」

李治中總結了一個公式:

癌症發生概率(p)=細胞分裂次數(a)×每次分裂產生突變數目(b)×突變基因是致癌基因概率(c)。

在這個公式中,c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關鍵在於a和b。

也就是說,細胞分裂的次數越多,就越可能引發基因突變。

每次分裂的數目越多,就越可能引發基因突變。

無論男女,當超過55歲後,癌症發病率就呈指數性地上升

引發基因突變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物理致癌,例如紫外線。

比如化學致癌,例如砷汙染。

但最普遍最常見的因素是——老齡化。

為什麼癌症發病率排名前二十的國家多是歐美髮達國家?

因為他們壽命長。

根據李治中總結的公式可知:

一是壽命越長,細胞需要分裂更新的次數就越多。

細胞分裂的次數越多,基因突變的概率就越大。

二是壽命越長,人體器官受到損傷的次數就越多。

器官受損次數越多,細胞需要分裂修復的次數就越多。

也就是說,癌症是個不折不扣的「富貴病」,多數癌症都是「富人癌」。

中國近年各類癌症發病率都在提高,就是因為經濟等各種條件越來越好,我們的壽命越來越長。

癌症常識3:癌症是怎樣致命的?

癌症是怎麼要人命的?

李治中教授是這樣說的:

「沒有確定答案。但是大致說起來,往往和器官衰竭有關,或是某一器官衰竭,或是系統性衰竭。腫瘤,不論是否惡性是否轉移,過度生長都會壓迫關鍵器官,比如腦瘤會壓迫重要神經導致死亡。比如肺癌生長會填充肺部太空,導致肺部氧氣交換能力大大降低,最後讓肺功能衰竭而亡……」

癌症如果轉移出去,那危險性就更大了。

「轉移的地方往往是很重要的地方,比如腦、肺、骨、肝,這些器官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做手術時往往很保守。比如乳腺癌若轉移到肺部或腦部,基本就很難治療了,因為不能把肺或大腦全部摘除了。」

癌症之所以會要人性命,就是讓人的器官衰竭或系統衰竭了。

癌症常識4:關於癌症的三大謠言

李治中講過癌症的三大謠言。

第一個——純天然無公害

「很多人都覺得天然的東西好,而人工的東西都不好。但其實並不一定是這樣。

舉一個例子,很多人都不知道馬兜鈴酸是什麼,其實它是一種化合物。

它是怎麼被發現的呢?是一名女性莫名奇妙出現了急性腎衰竭,一問才發現她在吃一種中草藥減肥,而這種中草藥就含有馬兜鈴酸。

這種馬兜鈴酸,能夠直接刺激基因突變。在現有已知化合物裡,馬兜鈴酸是最能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質之一。

中國B肝病毒攜帶者特別多,很多人為了保肝,就去吃一些中草藥,結果這個中草藥正好含有馬兜鈴酸,於是保肝反而成了傷肝。最近一些研究發現,中國很大部分肝癌患者,都攜帶著這樣的馬兜鈴酸突變。」

所以,少信一點「吃什麼食物可防癌」。

第二個——信「神醫」可能死得更快

「前段時間,一個90後演員得了淋巴瘤。本來淋巴癌通過醫院正規治療,效果是很不錯的。但她聽信了周圍人的謠傳,沒有選擇去正規大醫院,而是去求山東農村一個老神醫。

老神醫用火罐、針灸幫她治癌,結果,她很快就不行了。她被送到醫院搶救的時候,醫院已經沒有什麼辦法了。

最遺憾的是什麼呢?她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拔火罐和針灸時造成的嚴重感染。她得了淋巴癌以後,體內的免疫系統已經很弱了,結果拔火罐造成毛細血管破裂,血管破裂後極容易被感染。她最後到醫院時拍的照片,手都是黑的,非常痛苦。」

所以,不要盲目相信什麼神醫。

第三個——酸性體質致癌

「正常的血液PH值是7.35到7.45。

於是有人會告訴你,你從健康到亞健康就是酸了,到疾病到死亡就是酸+、酸++,越酸就死得越快。

你要是不信,我給你PH值試紙,你連續三天早上起來測自己唾液,如果低於7的話,你就是酸性體質。

你一測,就上當了。

因為唾液正常的PH值是6.8到7.1,所以你只要測,就一定是酸性體質。

很多人測完以後就嚇傻了,於是就趕緊去買排酸產品……」酸性體質是個很奇葩的理論,咱們中醫沒有這個理論,西醫也沒有這個理論,那為什麼它會出現呢?

你懂的——騙子的發明。

所以,不要相信什麼酸性致癌。

如果血液真的酸了,你人早就掛了,根本輪不到得癌。想騙你的錢才是真的。

癌症常識5:吃出來的「窮人癌」

請先看看下面這張圖。

五大「窮人癌」

這是世衛組織的「世界癌症報告」。

在最後一項「所有癌症」一欄,我們可以看到「每10萬人癌症發病率」,發達國家是「525.6」,發展中國家是「298.3」,幾乎相差了一倍。

所以說,多數癌症其實是「富人癌」。

但也有一些例外,請看紅線框起來的部分,這五種癌症,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遠高於發達國家,所以這五種癌被稱為「窮人癌」。

中國這五類癌症發病率非常高,貢獻了全球近一半的「窮人癌」病人。

為什麼呢?

因為窮人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病。

用李治中教授的話說就是: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飲食生活習慣,一個是病毒細菌感染。」

比如胃癌。

中國胃癌病人為什麼這麼多?

因為中國沒有實行分餐製。

大家的筷子、杓子,都在菜裡湯裡攪來攪去,幽門螺桿菌就通過『口口』相傳了。

而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會提高3—12倍胃癌發病率。

中國70%以上的成年人都攜帶幽門螺旋桿菌,這在歐美是非常少見的,

所以咱們胃癌發病率很高。

比如肺癌。

肺癌現在是中國第一大殺手。

中國隻佔世界1/5的人口,但1/3的肺癌患者都在中國,為什麼呢?

因為全球1/3的吸煙人口在中國。

吸煙會導致肺部受損,受損次數越多,細胞分裂修復的次數就越多,產生基本突變的概率就越大。

比如食道癌。

中國為什麼有這麼多食道癌患者?

因為中國人有個惡習,叫趁熱喝。

就是不管怎麼樣都要趁熱喝,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習慣。

溫度過高的食物,會燙傷食道黏膜。

細胞分裂修復黏膜的次數越多,就容易引發基因突變。

現在世衛組織已經把65度以上的飲品定義為致癌物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

癌症常識6:預防是上策

下面這張圖,是美國80年來的肺癌死亡率曲線圖。

從1920年到1980年,美國癌症死亡率是一條陡峭的上升曲線。

可是1980年之後,美國癌症死亡率變成了一條陡峭的下降曲線。

發生了什麼?

是美國人身體素質變好了,還是美國治癌技術大幅提高了?

都不是。

李治中教授說——因為美國推出了禁煙法令。

「抽煙的人大幅減少了。」

再舉一個例子。鼻咽癌這種癌症,在廣東周邊發病率奇高。

這是為什麼呢?

李治中教授是這樣解釋的:

「鹹魚和其它醃製食物是重要誘因,而這些都是廣東附近的家常菜。

吃鹹魚容易感染EBV病毒。

不是說感染EBV病毒就會導致鼻咽癌,但幾乎所有鼻咽癌細胞都被EBV感染過。

華南地區的人移民到美國等地之後,其後代鼻咽癌發生率就開始顯著下降。」

為什麼要舉這兩個例子呢?

其實就是證明李治中教授的那句話——預防是上策,篩查是中策,治療是下策。

很多癌症、特別是窮人癌,其實是可以預防的——

不抽煙不喝酒,

少吃辛辣食物,

少吃滾燙食物,

少吃過鹹食物,

少吃醃製食物,

多補膳食纖維,

遠離環境汙染,

堅持鍛煉身體。

李治中說:現在50%的癌症都是可以預防,可以避免的。

癌症常識7:篩查是中策

為什麼篩查這麼重要呢?

李治中教授是這樣講的:

「癌症發現得早的話,通常都是不致命的。」

舉一個例子。

以前,美國結直腸癌發病率非常高,但最近二三十年,

其結直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都大幅下降了。這是為什麼呢?

李治中說: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普及了篩查。」

美國推出了免費腸鏡篩查政策,讓50到75歲的人,去醫院進行免費的腸鏡篩查。為什麼腸鏡篩查這麼有效呢?

李治中教授這樣說:

「因為癌症的發生一般需要多年時間醞釀,如果你能在這個醞釀時間內提前發現它,它就是一個良性的腫瘤,切掉以後就治癒了。」

關於癌症篩查這一塊,國內的推廣做得還不夠,大部分中國人也沒有這個意識。

這幾年,很多醫療機構開始推廣一滴血查所有癌症,關於「一滴血查癌症」,

李治中教授是這樣說的:

「一滴血查所有癌症,不能說它完全虛假,但至少是過度宣傳。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種篩查方式針對的就是一種癌症類型。」

癌症常識8:治療是下策

癌症的治療經過了三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發生在人類知道癌細胞會「失控生長」後,於是發明了三大醫療手段——手術+化療+放療。

手術,就是切掉已經感染癌細胞的壞組織。

化療,就是全身治療:用化學藥物追殺全身的癌細胞,抑製癌細胞的擴散。

放療,就是局部治療:用高能量射線集中攻擊病灶區,殺死癌細胞,縮小腫瘤。

在治療癌症時,這三大手段一般合併使用。

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最大威力。

但現在有一種說法:「放療化療會讓人死得更快,大部分歐美醫生得了癌症後,都會拒絕放療化療。」

真的是這樣嗎?

李治中去找了哈佛大學的一個調查:

「這是哈佛大學前些年做的一個調查,我相信現在做具體數字會有變化。

哈佛大學的調查

但無論如何,結論是清楚的:是否接受化療,主要看癌症類型。包括發病部位,是幾期,患者是什麼身體狀況,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沒有任何一位醫生會選擇『無論什麼時候都拒絕化療』。」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放療化療對治療某些階段的癌症還是很有效的。

從現在5年存活率(美國)來看:

睾丸癌是98%,

霍奇金淋巴癌85%,

兒童急淋白血病85%。

對於這些病人來說,化療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很多時候,僅僅靠化療,病人就可以存活超過20年,其實已經可以算是治癒了。

網上一些謠言為了博取眼球,把化療說得一無是處,完全是睜眼說瞎話,

耽誤了很多可以被化療拯救的生命。

但放療化療很多時候也無能為力。

為什麼呢?

因為放療化療採取的是無差別攻擊,就是在殺傷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殺傷殺死正常細胞。

人在化療時為什麼會掉頭髮,就是因為毛囊細胞被殺死了。

李治中教授是這樣講的:

「化療藥物的死穴是,不能區分惡性細胞和正常細胞,因此它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殺死大量正常分類細胞,對免疫系統、造血系統、消化系統等造成不可逆傷害,乃至死亡。」

一般情況下,癌細胞修復能力沒有正常細胞強,所以進行分期療程式的治療,可以給予正常細胞足夠的恢復時間,同時永久性的殺死癌細胞。

但「治療」時常會發生意外,比如癌細胞產生了耐藥性。

「癌細胞受放化療乾預後,可能會變得對放化療不敏感,也就是放化療不能有效殺死它們了,這時候如果繼續維持治療或加大治療劑量,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甚至死亡。」

這就是放療化療的局限。

癌症常識9:靶向療法,第二次治癌革命

既然放療化療「智商」低,會不加選擇地殺死癌細胞和正常細胞,

那能不能尋找一種更好的治療方式,隻殺癌細胞而不殺正常細胞?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人類發現癌症是「基因突變」導致之後,科學家就開始了探索,欲開發特異的藥物來抑製致癌基因。

「這類藥物可以選擇性殺死癌細胞,而不影響正常細胞。」

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靶向療法。

很多人都知道一種治療慢粒白血病的有效葯——格列衛。

如果堅持吃這種葯,慢粒白血病患者可以存活很多年。

「格列衛」神葯是怎麼誕生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醫學界普遍認為——癌症是病毒引起的。

但學者諾威和亨格福德有點離經叛道,覺得「不一定是病毒引發了癌症」,於是他倆開始關注慢粒白血病人,希望可以找到「不一樣的證據」。

經過幾年觀察,他倆終於找到了引發慢粒白血病的罪魁——22號染色體變短了。

22號染色體為什麼會變短呢?

他倆花了十年也沒找到原因。

直到1972年,美國遺傳學家珍妮特才找到了根源:

因為22號染色體與9號染色體發生了交換,融合形成了一個新基因。

這個新基因導致酪氨酸蛋白激酶過度活化,從而引起了細胞的失控性增殖。

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含4000至10000個白細胞,但該病患者是正常量的10—25倍。

如果能找到一種藥物,來抑製酪氨酸蛋白激酶過度活化,那慢粒白血病人就有救了。

這一找就是14年,1986年,學者萊登終於找到了可以抑製酪氨酸蛋白激酶過度活化的化合物——伊馬替尼。

有效化合物雖然找到了,但把它變成有用藥物又是一個漫長過程。

諾華公司耗費了十幾年,才終於製造出了神葯格列衛。

格列衛的出現,一下將慢粒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從30%提高到了90%。

靶向藥物雖然治療效果好,但它有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只針對某一類型的癌症。

李治中教授是這樣說的:

「癌症是由基因突變造成的,而每個癌症的突變基因數目有很多個,比如肺癌,肺癌病人平均突變數目接近5千個。

這麼多的變數隨機組合,導致每個病人都有點不同。

中國有60多萬肺癌病人,其實就有60萬種不同的肺癌。當然,不是說需要60萬種不同的葯。因為這5千個突變裡面,只有幾個突變是關鍵的,抓住了這幾個關鍵基因,我們就有可能開發比較有效的靶向葯。但無論開發的靶向葯多好,都不可能治好所有肺癌病人,它基本隻對某種肺癌有效。

比如,諾華的新葯Ceritinib,為什麼隻對1%的肺癌病人有效?因為它針對的是突變的ALK基因,而只有1%左右的肺癌病人才有ALK基因突變。」

癌症常識10:免疫療法,第三次治癌革命

李治中教授講過一個故事:

2012年,美國小女孩Emily,得了一種罕見白血病,經過多次化療後依然無能為力,小女孩的病還是反覆複發。

醫生只好告訴她爸媽:「不要治療了,讓她最後走得輕鬆一點。」

但小女孩的父母不甘心,四處詢問新的治療方式,終於,他們找到了一種還沒有人用過的治療方法——CAR-T免疫療法。

死馬當成活馬醫,Emily成了第一個嘗試這種療法的小孩。

沒想到治療效果好得驚人,她一年後去醫院複查時,體內竟然沒有癌細胞了。本來判定一年就會死亡的她,竟然好好活到了現在。CAR-T免疫療法實在是太神奇了。

Emily

免疫療法與靶向療法的區別是什麼?

靶向療法的靶點是癌症細胞,通過特定藥物來殺死特定的癌細胞。

而免疫療法的靶點是正常免疫細胞,通過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讓免疫細胞去殺死癌症細胞。

李治中教授是這麼說的:

「絕大多數癌症細胞在剛出現的時候,就會被免疫系統識別並清除,扼殺在繈褓中,這就是身體對癌症的免疫監控。要是沒有這個免疫監控,人類得癌症的歲數可能會提前很多年。

但是終於有一天,一些癌症細胞進化了,它能很好地偽裝自己,告訴免疫系統:自己人,別開槍!於是它們逃脫了免疫監控,慢慢在人體內形成了癌症。」

怎麼才能讓免疫細胞重新識別癌細胞呢?

於是CAR-T免疫療法誕生了。

CAR-T治療,簡單來說是四步:

1、從癌症病人身上分離免疫T細胞。

2、利用基因技術給T細胞加入一個能識別腫瘤細胞,同時激活T細胞殺死腫瘤細胞的嵌合抗體,T細胞就變成了CAR-T細胞。CAR-T細胞不再是普通的T細胞,它帶著GPS導航,能夠準確找到癌細胞,並兇悍地殺死它。

3、體外培養,大量擴增CAR-T細胞。

4、把擴增的CAR-T細胞輸回病人體內,殺死癌細胞。

相對於放療化療和靶向療法,免疫療法有很多優點:

●它不直接損傷,反而增強免疫系統。

●可以治療多種癌症,對很多病人都有效。

●可以抑製癌細胞進化,複發率低。

但CAR-T免疫療法是不是就無敵了?

當然不是。

為什麼呢?

作為主要參與殺傷作用的T細胞,人體免疫系統在賦予其殺傷功能的同時,也準備了一套以PD-1/PD-L1免疫檢查點為核心的「剎車」系統,以防止T細胞的殺傷功能太強大,而誤傷無辜的正常細胞。

李治中教授是這樣說的:

「PD-1/PD-L1這倆蛋白,平時的功能是為了防止免疫細胞誤傷正常細胞。正常細胞表面表達PD-L1,免疫細胞表面表達PD-1,它倆是一對鴛鴦,一旦結合,免疫細胞就知道,對方是好細胞。但這個機制被聰明的癌細胞學會了,它們採用這個辦法來抑製免疫細胞,通過表達大量PD-L1蛋白,來結合免疫細胞表面的PD-1。這相當於給免疫細胞發送了一個信號:我是好細胞,別殺我。」

就這樣,癌細胞躲過了追殺。

那怎麼才能讓免疫細胞繼續追殺狡猾的癌細胞呢?

文章一開頭提到的科學家艾利森、本庶佑等人登場了,它們找到了CTLA-4、PD-1、PD-L1等抑製劑。

這些抑製劑能起什麼作用呢?

「PD-1抑製劑這類免疫藥物,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結合PD-1的能力,

比PD-L1和PD-L2還要強。能『第三者插足』,把PD-1搶回來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免疫細胞重整雄風,對癌細胞展開攻擊。」

這種PD-1類免疫療法藥物,最大優勢就是屬於廣譜抗癌藥,對多種癌症都能起到良好效果。

比如O葯(Opdivo),對治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癌、霍奇金淋巴瘤、頭頸癌、膀胱癌、MSI-H型結直腸癌和肝癌都有較好效果。這也是艾利森、本庶佑能獲得諾獎的原因所在。

但免疫療法也不是萬能的。

它也擁有很多局限性。

比如,它副作用也很明顯,可能會引發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腸炎、免疫性肝炎、免疫性心肌炎等病症,嚴重時會導致患者死亡。

比如,抑製劑有局限性。

「多數癌細胞並不是主要靠PD1-PDL1/L2信號系統,來抑製免疫系統的。如果是別的機制,那PD-1免疫治療就會失效。」

把癌症變成慢性病

癌症可怕嗎?

當然可怕。

但其實,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怕——如果你認真了解它。

用李治中教授的一段話結尾吧:

「我們和癌症的戰爭依然長期而艱苦。

但戰爭的目標是什麼?

不是消滅癌症,也不是治癒癌症,而是把癌症變成慢性病。

消滅癌症不現實,絕大多數癌症是老年病,是人體自然老化過程中基因突變的產物。

就像我們無法阻止皺紋出現一樣,我們也無法阻止癌症的發生。

我們真正的目標,是能用副作用小的治療方法,把癌症變為慢性病,在有效延長病人生命的同時,提高病人生存期的生活品質,這是我對『成功戰勝癌症』的定義。」

註:本文內容僅作為分享,不代表21世紀經濟報導立場。關於癌症的更多詳盡內容,請參見李治中著作《癌症·真相:醫生也在讀》。

本文轉載自「拾遺」(ID:shiyi201633)。一個有趣、有品、有態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21君

這篇文章是否再次刷新了你對「癌症」的認知呢?

如果覺得這篇科普文有用,記得轉發分享給身邊的小夥伴哦!

百萬讀者都在看……

毀掉一個年輕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他鼓吹財務自由

本期編輯 黎雨桐

關注我們

ID:zimaoxinxi

點贊鼓勵一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