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左側腮腺基底細胞腺瘤1例,附診斷分析思路及專家點評!#醫學影像#【確診丨經典病例】

一、患者資訊及影像

患者:女性,49歲。

主訴 : 發現左耳下包塊1年。

現病史: 1年前患者無意中發現左耳下一包塊,約蠶豆大小,無紅腫熱痛,外院考慮「淋巴結炎」,予以抗炎治療,效果欠佳。近1年來,該包塊逐漸增大,深壓痛,無耳鳴、聽力下降,無口角麻木、閉眼不全等不適。為求進一步診治,現來我院就診,門診以「左側頸部包塊」收治入院。自發病以來,精神飲食可,大小便正常,體重無下降。

既往史: 既往體健。否認手術、外傷史,否認輸血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等史,否認食物及藥物過敏史。

實驗室檢查: 無。

超聲: 腮腺區彩超提示:左側腮腺大小約2.0×3.3cm,形態飽滿,偏後可見一大小約為1.6×1.4cm的稍低回聲區,邊界不清晰,形態不規則,內部回聲分布不均勻,以液性暗區為主,CDFI示周邊可見點狀血流信號。

CT/MRI掃描: 掃描範圍自外耳道平面至下頜角以下,常規掃描層厚為0.9mm、層間隔0.9mm,電壓120kV,管電流280mA,矩陣512×512;經右肘靜脈團注法增強掃描,非離子碘對比劑80ml,流速4ml/s,動脈期25s掃描,靜脈期60s掃描。如圖1-4。

二、病例問答挑戰

問題一

此病變在平掃的基礎上,還需要做以下哪項檢查更有價值?(單選)

答案解讀:D

本病例從CT平掃片示病變為稍高病灶,邊界清楚,形態規則,位於腮腺淺葉後部,定性診斷需要了解病變血供及其特點,因此應做CT強化掃描,如圖3~4。

問題二

根據以上臨床資料與CT表現特點,該病例最可能的診斷為下列哪一項(單選)

A 腮腺混合瘤

B 腮腺腺淋巴瘤

C 腮腺基底細胞腺瘤

D 腮腺癌

答案解讀:C

手術所見:分離皮下組織,暴露腮腺組織,可見包塊位於腮腺淺葉,大小約為3.0×2.0cm,,包膜完整,沿其被膜,仔細分離周圍之,解剖並保護面神經各分支及總乾,將包塊完整切除,切口褥式縫合。

病理所見:灰白灰黃色組織,大小5.0×3.5×1.5cm,切麵灰黃灰白色,質中,部分有包膜。鏡下見圖5~6

病理診斷:符合左側腮腺基底細胞腺瘤。

三、診斷分析思路

本病例影像學表現提示的診斷線索

CT平掃可見左側腮腺後部卵圓形稍高密度病灶,大小為3.2cm×2.4cm,邊界清晰,邊緣尚光整,其內密度均勻, CT值14HU;CT增強後,左側腮腺病變呈欠均勻強化,其內可見結節狀較明顯強化灶,動脈期強化區CT值23HU,靜脈期CT值26HU,提示該病變的血供不豐富,應該考慮良性腫瘤病變,腮腺基底細胞腺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不易鑒別。

本病例的讀片思路

(1)發現病變與認證:本病例CT掃描發現起源於左側腮腺較為容易,但要觀察病變供血情況,CT增強掃描十分必要,易於顯示病變供血情況,觀察有無囊變區。本病例基本徵象為卵圓形、邊緣清晰、密度較均勻、呈現輕度強化之腫塊,內見小結節強化灶。

(2)定位診斷:對於本病例來說,病灶位於左側腮腺內,呈現腫塊影,本病例的定位診斷較容易,但需要與淋巴結病變區別。

(3)定性診斷:本病例特點為臨床上49歲中老年女性,無意中發現腫塊,無紅腫熱痛,病史約1年,邊界清楚,不考慮惡性腫瘤和感染性病變,惡性病變生長迅速,邊界不清,強化明顯,一般有淋巴結及其他轉移;感染性病變一般有疼痛、發熱等不適癥狀。本病變主要是多形性腺瘤鑒別。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良性腫瘤最常見之病變,常為單發,邊界清楚;腮腺基底細胞腺瘤為單形性腺瘤,其部分可囊變,有壁結節,實質性者與多形性腺瘤鑒別困難。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診斷要點

本病例的特點為中老年女性患者,腮腺無痛性腫物。CT平掃及強化呈欠規則卵圓形,邊界清楚,輕度強化,內可見強化之小結節影,由於腮腺密度為脂肪性腺體,故囊性病變顯示為高密度影,與鄰近結構界限均清楚,周圍無腫大淋巴結。結合臨床、超聲示內為液性暗區及CT強化特點,考慮腮腺基底細胞腺瘤可能性大。

鑒別診斷

(1)腮腺多形性腺瘤:多見於40歲左右中年女性,密度或信號不均勻,增強掃描延遲時強化,具有相對特徵性。

(2)腮腺腺淋巴瘤:中老年男性多見,與吸煙有關,病灶位於腮腺後下極,可為多灶性或雙側發病,貼邊血管征及貼邊血管淺分葉為其特徵CT表現。

(3)低度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包膜不完整。表現為邊界清楚時難以鑒別。

病例供稿:西安市中心醫院 鄔小平

專家點評

腮腺腫瘤定位、定量容易,定性難,最終定性診斷多數需要依靠病理診斷。CT檢查對腮腺腫瘤的定位和定量有很大幫助,當發生於該區的腫瘤與腮腺深葉有脂肪間隔帶時,為腮腺深葉外腫瘤; 腮腺脂肪影消失或腫瘤相對緣殘留腮腺脂肪影和咽腔壁隆起光滑時,為腮腺 腫瘤。腮腺淺葉位於下頜支和咬肌後份淺面,深葉位於下頜後窩內。面神經腮腺段是腮腺淺、深葉分界的解剖學標誌,但是在CT上不宜顯示,因此,在CT上,通過下頜後靜脈的最背側點與同側頸椎附件的最背側點連線(「U」形線),該「U」形線外側為淺葉,內側為深葉。

本例病變為左側腮腺後部淺葉孤立性腫塊,邊界清楚,密度均勻,增強掃描呈輕度強化,具有良性腫瘤特徵,影像學檢查能夠幫助臨床提供一個可能的定性診斷,但是現有手段尚不能區分基底細胞腺瘤和多形性腺瘤。

點評專家:青島大學附屬醫院 放射科 郝大鵬

醫看

參考文獻:

1. Paker I, Yilmazer D, Arikok AT, et al. Basal cell adenoma with extensive squamous metaplasia and cellular atypia: a case report with cytohist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Diagn Cytopathol, 2012, 40(1): 48-55.

2. 張維文,呂靜榮,向明亮. 腮腺基底細胞腺瘤22例臨床病例分析[J]. 中國眼耳鼻喉雜誌, 2015,15(2):108-111.

3. Yerli H, Teksam M, Aydin E, et al. Basal cell adenoma in the parotid gland: dynamic CT and MRI findings[J]. Br J Radiol, 2005, 78(4): 642-645.

4. 全麗娟,徐明民,金惠紅,等. 腮腺多形性腺瘤與基底細胞瘤超聲表現的比較[J].中華醫學超聲雜誌(電子版),2014,11(4):67-68.

5. 李旭丹,王明傑,陳淑艷,等. 腮腺基底細胞腺瘤的CT診斷[J]. 醫學影像學雜誌, 2014, 24(12): 2197-2199.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關注醫侃(yikantime)

微博:@醫看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醫看」醫生問答平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