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咖病例 | 腮腺脂肪瘤1例

1、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45歲,10d前無意間發現右耳前腫物,無痛,進食時無明顯腫脹感,曾口服抗病毒藥物(具體藥名及劑量不祥),未見明顯療效,入瀋陽軍區總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就診。患者既往體健,無手術史、外傷史、飲酒史、吸煙史。

檢查:發育正常,營養良好,右側耳屏前腮腺區可觸及腫物,大小約2.0 cm×2.0 cm,質中,邊界清楚,與周圍組織無黏連,無牙痛,顳下頜關節活動正常,開口型、開口度正常。右腮腺導管口無紅腫,擠壓右腮腺區,導管無溢膿。心、肺未見明顯異常。CT影像表現:右側腮腺區可見類橢圓形低密度,邊界清晰,大小約2.9 cm×1.5 cm,CT值約為-100Hu,余未見明顯異常(圖1、2)。

圖1 術前CT橫斷面影像;圖2 術前CT矢狀面影像

CT影像診斷:右側腮腺病變,考慮腮腺脂肪瘤。術前診斷:右腮腺脂肪瘤。治療方法: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耳屏前豎形切口,長約3 cm,行右腮腺脂肪瘤切除術。手術設計圖見圖3。病理診斷為腮腺脂肪瘤。術後未發生耳顳綜合征、面癱、涎瘺等併發症。

圖3 手術設計(耳屏前豎形切口,長約3 cm)

2.討論

腮腺區的腫瘤以良性腫瘤多見。良性腫物中又以腮腺混合瘤最為常見,其次為腺淋巴瘤;脂肪瘤較少見,其發病率約為1%。有文獻報導,腮腺區脂肪瘤的高發年齡是50~70歲,其中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約3∶1;左側多於右側,大約比例為5∶1。脂肪組織質地較軟,而腮腺表面存在腮腺咬肌筋膜,因此觸診時,腮腺區脂肪瘤的質地中等,不如頸部及其他表淺部位脂肪瘤的觸診明確,容易誤診。

目前主要的輔助檢查包括彩色超聲、CT影像、MRI影像等。在彩色超聲中,脂肪組織多表現為腮腺組織內均質混合性回聲,圓形或橢圓形,輪廓清楚,包膜多較完整;CT影像檢查可見脂肪瘤多呈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均勻低密度灶,邊界較清,其CT值一般為低於水的負值,約-110Hu,在增強CT掃描中無強化改變;MRI影像檢查通過比較T1與T2加權上的信號強度從而在術前準確的診斷處脂肪瘤,脂肪瘤的邊緣在MRI影像上呈「暗邊」,將其與周圍的脂肪組織區分開來,而這種區別在CT影像中是沒有的。

彩色超聲缺少對脂肪瘤的具體位置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的描述,無法為臨床醫生的手術提供更多的指導資訊;CT影像檢查的解析度較高,對不同密度的組織區別較為敏感,脂肪組織在CT影像中有著獨特的表現及CT值;MRI對軟組織的顯影更加先進,但其費用較高。綜合比較3種輔助檢查的優缺點,CT影像檢查是最佳的檢查方法。

腮腺與面神經關係密切,腮腺區常見的腫瘤多是容易複發的臨界瘤,在摘除腫物時,為了保護面神經以及預防腫物複發,常規採用解剖面神經、摘除腮腺淺葉及腫物的手術方法,切口雖隱蔽,但手術切口較長,創傷較大,術後發生併發症的幾率增加,目前未發現脂肪瘤具有侵襲性,仍以摘除腫物為主要目的,建議在不損傷面神經的情況下,盡量採用小的手術切口,完整的摘除腫物,慎重的摘除腮腺淺葉,既能有效地保留腮腺的功能,又能兼顧患者的美觀,還可以減少涎瘺、面癱等併發症的發生。

該病的確診仍依賴於病理診斷。術後隨訪0.5~5.0年,未發現複發。曾有文獻報導,認為年齡<18歲的該病患者術後較易複發,且多次複發後可發生惡變,因此對於年齡較小、腫物生長較快的患者,將其作為具有臨界性的腫瘤處理,腫物外緣2 cm擴大切除腫物,延長患者術後的隨訪時間,為進一步的治療提供指導性意見。

免責聲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