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左腮腺多形性腺瘤 1例,附診斷分析思路及專家點評!#醫學影像#【確診丨經典病例】

一、患者資訊及影像

患者: 女性,35歲。

主訴 : 左腮腺區無痛性腫物三年。

現病史: 三年前患者發左耳後腫物,黃豆大小,未治療。近來數月腫物生長速度較快,偶有疼痛,來院就診。該患發病以來,無咳嗽、咳痰;無發熱、胸悶、氣短、胸痛;無飲水嗆咳、聲音嘶啞;無進行性消瘦、午後低熱、夜間盜汗等。飲食、二便正常,睡眠良好。

既往史: 無。

實驗室檢查: 左耳垂後頜後凹稍隆起,捫及直徑約2cm腫物,表面光滑,活動度可,觸壓痛,左眼閉合可,口角未見偏斜,張口度好。左腮腺導管口未見紅腫,擠壓見清亮液體。左頜下捫及直徑1cm淋巴結,質中,活動,無壓痛。

超聲: 無。

CT/MRI掃描: 頭頸部CT檢查:CT檢查設備為飛利浦Brilliance64排螺旋CT,患者採取仰臥位,掃描範圍自眶上到鎖骨水準,常規掃描層厚為5mm,電壓120kV,管電流50mA,矩陣512×512;掃描結束後行1.25mm薄層後處理重建。

二、病例問答挑戰

問題1:根據以上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表現特點,該病例最可能的診斷為下列哪一項?(單選)

A 多形性腺瘤

B 腺淋巴瘤

C 靜脈畸形

D 惡性腫瘤

答案分割線

問題一解讀

答案:A

病理所見:肌上皮腺上皮細胞形成的腫瘤,見粘液樣成分「左腮腺」多形性腺瘤,腫瘤呈多結節狀生長,腺上皮細胞排列呈導管狀,肌上皮細胞排列呈片狀,部分區域黏液樣成份豐富,部分區域細胞豐富,伴不典型增生,腫瘤無完整包膜,請臨床密切隨訪,「左腮腺」輕度慢性炎免疫組化結果(I13-166):CKp、CK8、CK19、Vim、S-100、SMA、Ki-67部分(+)Des(-)

病理診斷:「左腮腺多形性腺瘤」。

三、診斷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學表現提示的診斷線索

CT平掃可見左腮腺深葉區類圓形軟組織密度病灶,大小為2.5cm×3.2cm,邊界可見,部分包膜完整,部分包膜欠清晰,邊緣見淺分葉,其內密度不均勻,平掃CT值最低為16Hu,最高為36Hu,平均值為25Hu,增強後實性病灶有強化,CT值35HU,延遲期CT值進一步增高,42Hu,增高幅度較小,提示為緩慢持續強化。

磁共振檢查見T1WI、T2WI影像中病灶均為不均勻信號,T2WI影像中部分病灶信號較高,提示該部分病灶可能為粘液成分,增強後見不均勻強化。功能檢查結果為,TIC曲線表現為持續強化,ADC值:1.32×10-3mm2/s,兩項功能檢查結果提示該病灶為良性病變可能大。

1標題內容

(1)CT影像的意義:腮腺腫瘤常規CT增強檢查,發現病灶位於左腮腺深葉。該病灶CT影像主要特點為:1.包膜存在,並不完整;2.緩慢持續強化;3.病灶密度不均勻。頸部未發現腫大淋巴結。根據CT影像確診病灶性質有一定的難度。

(2)MR影像的意義:在MR影像上,病灶信號不均勻,T2WI影像中表現為部分呈高信號表現,部分為中等稍高信號。病灶高信號部分在T1WI影像中表現為中等稍低信號。T2WI高信號部分為含水較多,腮腺腫瘤中呈該表現的常為液性壞死部分、粘液軟骨部分等。T1WI更清晰的觀察到包膜不完整。增強後呈不均勻強化。

(3)定性診斷:本病例特點為臨床上35歲年輕女性,發現耳後腫塊,病史較長為三年,但目前有增大史。影像學表現中,良、惡性表現均有,病史較長、無特徵癥狀、病灶有包膜、緩慢持續強化等均常為良性腫瘤表現,但近期快速增大、包膜不完整、密度及信號不均勻等亦可以是惡性腫瘤表現。功能磁共振檢查結果中,TIC為緩慢增強曲線、ADC值較高均為良性腫瘤表現,為該腫瘤定性提供了更多資訊。因此,本病例根據如上分析傾向診斷為良性腫瘤。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要點

本病例的特點為年輕女性患者,無相關臨床癥狀。CT影像中良惡性表現均有,磁共振影像可觀察到不完整包膜,病灶內有高信號(考慮為粘液軟骨樣成分),兩項功能磁共振檢查結果均偏向良性腫瘤。腮腺腫瘤中良性腫瘤佔80%,多形性腺瘤又佔其中80%,為腮腺區最好發的腫瘤,中年女性略多見,生長緩慢,術後可複發和惡變。多形性腺瘤的病理特徵為成分多樣,包膜不完整等。在影像學表現中因為包膜不完整,信號或密度不均勻等表現,需要與惡性腫瘤鑒別。該病例僅根據CT影像較難與低度惡性腫瘤鑒別,但根據磁共振影像及其功能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可診斷為多形性腺瘤。

2鑒別診斷

(1)腺淋巴瘤:又稱「Warthin瘤」,好發率僅次於多形性腺瘤的腮腺區良性腫瘤。其流行病學特徵為中老年男性好發,90%有吸煙史。好發於腮腺下極,雙側多發較常見。CT影像特徵為增強後實性部分早期明顯均勻強化,延遲後密度下降。磁共振功能檢查特徵為TIC曲線為速升速降型,ADC值低(0.88×10-3mm2/s)。腺淋巴瘤根據其流行病學特徵及速升速降的強化方式,ADC值偏低等特徵,較容易與多形性腺瘤鑒別。

(2)靜脈畸形:發病率低,發病年齡跨度大,病史較長,腮腺深葉區病變往往在無意中發現。常累及多部位,腮腺咬肌區是其好發部位。CT平掃可見軟組織密度影,內可含或不含類圓形高密度靜脈石,增強早期病灶多無強化,延遲期多呈不均勻持續強化。MR影像特徵為T1WI中等信號,T2WI高信號,增強後緩慢持續強化,靜脈石呈類圓形無信號影。腮腺靜脈畸形有病史長,無意中發現,影像學中表現為緩慢持續強化,T2WI信號高等特點,需與粘液軟骨樣成分較多的多形性腺瘤鑒別。

(3)腺源性惡性腫瘤: 臨床上以成人多見,可有面癱、疼痛等癥狀。病變形態不規則,密度、信號不均勻,呈不均勻強化。邊緣不光整、包膜無或不完整。磁共振功能檢查中,ADC值較低,動態增強TIC曲線中強化峰值時間多出現在120秒以內。惡性腫瘤有包膜不完整,密度、信號不均勻等特點,需與多形性腺瘤鑒別,但其ADC值較低,TIC曲線往往為較快速增強,可根據功能檢查結果與多形性腺瘤做鑒別診斷。

專家點評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內發病率最高的腫瘤性病變,應該是腮腺單髮結節的首要考慮對象。但該病臨床表現無特異性、組織成分複雜、影像學表現多樣、惡性變常見等原因,其準確診斷並不容易。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診斷思路應為:

1. 排除特異性「囊性」佔位,包括腮裂囊腫、表皮樣囊腫、淋巴管囊腫(囊壁完整,內容物不強化),海綿狀血管瘤、血管畸形(明顯強化、流空信號、可見液平),脂肪瘤(特異性高信號,壓脂序列減低);

2. 鑒別惡性腫瘤徵象,包括邊界不清、周圍及頸部淋巴結腫大、侵犯到鄰近間隙、皮下組織浸潤、沿面神經或三叉神經擴散、T2WI影像低信號等表現;

3. DWI,良性多形性腺瘤是所有腮腺腫瘤中ADC值升高最顯著的,通常大於1.3×10-3mm2/s,如果其ADC值下降常常提示其惡變可能;4.DCE,多形性腺瘤TIC曲線表現為緩慢上升的特點,具有特異性。

本病例,按照上述思路診斷不難。

點評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放射科 潘初

參考文獻:

1. artaglione T, Botto A, Sciandra M, et al.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arotid gland tumours:which magnetic resonance findings should be taken in account?.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2015,35(5):314-320.

2. Tarsitano A, Pizzigallo A, Giorgini F, et al.Giant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an unusual case present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2015,35(4):293-296.

3. Borner U, Stow NW, Landis BN. 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Am J Med,2016,129(1):e1-2.

4. Jain S, Hasan S, Vyas N, et al.Pleomorphic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Report of a case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Ethiop J Health Sci,2015,25(2):189-194.

5. Hage R, Riviere AB,Seldenrijk CA,et al.Update in pulmonary carcinoid tumors:a review article.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2003,10:697-704.

快掃碼關注醫侃(yikantime),就差你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