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類風濕治療長路漫漫,究竟什麼時候能停葯呢?

現實生活中,類風濕患者更多關注的是關節痛與不痛、腫與不腫,很多人認為不痛、不腫就能停葯了。但專科醫生不但關注病人癥狀變化,還關注藥物能否阻止骨與關節的破壞及治療效果。

事實上,能否減葯、停葯,除了患者的主觀感受外,還要通過臨床達標治療評估。符合達標治療要求,才可以實施減葯措施,乃至停葯。

一、如何判斷臨床達標

「達標治療」是類風濕關節炎規範治療的目的,2014年EULAR首次提出類風濕關節炎達標治療要求:

主要治療目標:通過控制癥狀,阻止結構損傷,保護功能,最大改善長期的生活。

臨床目標:緩解或者低活動度,並在整個病程中維持。

如何判斷疾病是緩解了呢?這對於非專業人員來說,不是特別好判斷,需要臨床醫生評估。

2016年,EULAR明確「緩解或者低活動度」的要求:

⑴ 觸痛關節數目小於等於1個;

⑵ 腫脹關節數目小於等於1個;

⑶ C反應蛋白小於等於1mg/dl;

⑷ 患者整體評估評分小於等於1(分0--10分)。

其中患者整體評估是在醫生的要求下,完成醫學評估,這是專業的判斷,不只是患者自我癥狀、體力、情緒等方面的主觀感覺。

對疾病的緩解要求,是治療的關鍵點。緩解狀態下,可以阻止影像學方面的進展。

二、影像學表現是重要依據

類風濕性關節炎影像學方面的進展,顯示的是關節組織、結構方面的情況,和畸形、殘疾密切相關。近年來,影像學方面的臨床應用發展較快,不只是在檢查方法、儀器設備升級方面,也包括影像學結果與臨床結合程度的提高。

臨床診斷病情,需要進行全面立體檢查,主要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血沉、C反應蛋白、關節影像學(如超音波/X線/MRI)、HD-風濕熱層析檢測系統、肺部高解析度CT等全面評估疾病活動度、有無感染及內臟受累情況。基於此,再著手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

在類風濕關節炎的達標治療中,醫生會遵照三大原則:

1、設定明確的治療目標,即達到病情緩解或者低活動度要求。

2、嚴密監控患者疾病情況,跟蹤病情變化,維持穩定的緩解狀態。

3、根據疾病活動度、藥物副作用表現情況等調整藥物方案,追尋適合該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三、如何解決治療達標過程中的問題

在達標治療中,對於早期患者特別重要的是:早診斷、早治療、早達標。有學者認為,起病最初三個月是「治療時間窗口」,這個時期的達標治療對預後起著重要作用。但一般這個時期的患者對癥狀不太在意,沒有及時就診或醫院檢查手段、醫生臨床能力不足時,很可能會錯失機會。

我們在治療中實現「治療達標」了,接下來就可以放心地減葯、停葯了嗎?現實中,醫生一般讓患者維持緩解狀態半年的時間。在較高水準的治療中,類風濕患者實現治療達標的幾率是挺高的,特別是早期患者。

在減葯、停葯的過程中,患者要尊重醫生專業能力,和醫生溝通好,不要私自減葯、停葯。患者自行減葯、停葯在某個時期沒出問題,但可能會為以後的短期內複發埋下隱患。

不同的患者,疾病情況不同,即類風濕自身的異質性表現很強。同時,病程不同,治療的難易情況也不同,中晚期患者、病程長的患者,實現達標治療的難度較早期患者相對要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