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桑葉的功效與成分,營養很高,但是有些人一口也不能吃

桑科桑屬植物的葉片佔桑樹地上部分生物產量的64%。我國早在5000多年前就用桑葉飼養家蠶,並將收穫的蠶繭用於繅絲織綢。桑樹的生命力頑強,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廣為分布,形成了極為豐富的種質資源,其中分布在我國的桑屬植物就有15個種和4個變種,我國目前保存的桑樹種質資源達3000餘份。

已有的研究表明,不同桑品種的桑葉中營養活性成分含量存在明顯差異,而且還受到桑葉著生部位、採收季節和產區的影響。在我國,桑葉不僅是養蠶的飼料,自古以來還是一種臨床使用的中藥材,但中醫古籍的藥材記載多來自於臨床上的經驗,並不涉及其醫治原理。近年來,隨著天然產物的功能性受到廣泛關注,應用現代萃取技術和分離技術使一些中藥材的主要作用成分被發掘出來,如中藥材中的黃酮類、皂苷、生物鹼、萜類、多糖、蛋白多肽等各種活性物質被提取純化,並進行了功效及作用機制的探究。其中,有研究驗證了桑葉具有減肥降血糖的作用,並且還可用於治療「三高」中的高血壓、高血脂症。

另外,桑葉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抗癌症的作用。隨著化學成分分析和體內、外實驗方法的不斷進步,桑葉的功效成分有望更多地被提取分離,其作用原理也有望被逐一闡釋。因此,將桑葉及其功效成分開發為治療慢性病,使人們脫離亞健康狀態的特效藥品或功能食品,其前景看好。桑葉指紋圖譜是使用現代分析儀器,基於天然產物化學成分分析技術,得到的能夠標示其化學特徵的色譜圖或光譜圖。

為推進桑葉資源葯食用途開發,建立全國範圍內主栽桑品種的桑葉指紋圖譜具有重要意義。基於桑葉指紋圖譜,不僅可以用於對葯食用途專用桑品種鑒別,而且可以實現對桑葉原料的品質監控,並為桑葉及其功能成分的藥物研製、保健食品開發的原料選擇提供科學依據。1桑葉功效成分研究進展桑樹的根、皮、葉、果都含有豐富的營養和活性成分。如桑的根皮(桑白皮)中含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包括桑皮苷A、東莨菪內酯、桑酮G、桑辛素、二苯乙烯苷類化合物。另外,桑椹(桑果)中富含多酚類物質,包括白藜蘆醇、黃酮類、花色苷類化合物等。因季節、氣候或葉齡的不同,桑葉的水分含量在50%~85%之間波動。桑葉中的蛋白質含量較高,蛋白質佔干物品質的15%~30%。另外,桑葉干物質中含脂肪3%~5%、多糖1.5%~3%、不溶性食物纖維40%~60%、可溶性食物纖維6%~10%、灰分12%~16%。除此之外,桑葉中還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遊離氨基酸、多羥基生物鹼、黃酮類化合物、植物甾醇等。

桑葉中的遊離氨基酸桑葉中遊離氨基酸佔干物質總量的0.2%~2.0%,是影響桑葉口味的主要組成成分,其組成、含量及降解和轉化產物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桑葉製品的品質。

桑葉中還含有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非蛋白質氨基酸,如γ-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動物神經中樞中的一種抑製性遞質,生理功能明顯,包括控制血壓、安神、促進腦部血循環、促進腦活力、為神經細胞提供養分、促生長激素分泌、保肝利腎、促乙醇代謝(醒酒)等多種功效。甄佔萱等用HPLC法檢測了3個桑品種不同季節收穫桑葉中的遊離氨基酸含量,發現春季桑葉中含量較高的絲氨酸在初霜時節含量降低,春季桑葉中含量較低的蘇氨酸到初霜時節則含量升高。不同桑品種及不同生長時期桑葉中的遊離氨基酸種類和含量均有一定差異。張俊等用氨基酸分析儀測定不同採收季節桑葉樣品中的18種遊離氨基酸含量並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不同品種的桑葉樣品,同一桑品種不同葉位桑葉樣品的非蛋白質組成氨基酸GABA、蛋白質組成氨基酸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絲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差異較大。夏玉玲等採用分光光度法測定23個桑品種桑葉中GABA的含量差異顯著,桑品種鮮火桑的桑葉中GABA含量最高,可達1.224mg/g,是含量最低桑品種的3.76倍。戴開金等採用高效液相色譜-蒸發光散射檢測器(HPLC-ELSD)測定不同批次桑葉藥材中GABA的含量為0.4%~0.9%。

GABA作為桑葉中一種重要的功能成分,其含量的測定方法多種多樣。液相色譜作為一種普遍的檢測手段,可以對多種成分進行同時測定,而且有必要建立GABA與其他功效成分同時測定的液相色譜方法以及建立相應的桑葉指紋圖譜。

桑葉中的黃酮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的定義是含有2個苯環,通過一個三碳部分橋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C6-C3-C6)。其中,C3部分可以是碳鏈,也可以與C6部分形成六元或者是五元的含氧雜環。黃酮類化合物在植物中存在的主要方式是與糖形成黃酮苷,根據骨架結構不同分為黃酮類(flavone)、黃酮醇類(flavonol)、黃烷類(flavan)、黃烷醇類(flavanol)、黃烷酮類(flavanone)、二氫黃酮醇類(flavanonol)、花青素類(anthoyanidin)、異黃酮類(isoflavone)、查爾酮類(chalcone)等。

廣泛存在於各種植物體內的黃酮類化合物一般具有強生理活性。其中蘆丁具有顯著的藥理作用,可用於抗氧化、抗炎、抑製肥胖、降血糖以及包括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疾病的輔助治療。黃酮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因而對其結構及功能的研究也較為廣泛和深入。對於桑葉中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理活性研究也有很多報導。

CAI等利用糖尿病大鼠模型驗證了桑葉黃酮提取物影響胰島素受體基團、磷酸肌醇3-激酶、葡萄糖轉運體4型信號通路,從而改善胰島素抵抗,並降低體品質以及血糖、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準,擁有顯著的降低血糖濃度和抗高脂血症的活性。RAMAN等提取桑葉中的總黃酮類化合物,得出桑葉中干物質中槲皮素等價物的品質比為187.23mg/g,通過體外實驗在小鼠和人體紅細胞中驗證發現其具有強抗氧化活性。從桑葉中已經分離鑒定了許多黃酮類化合物的結構和成分(表1),最常見的黃酮類物質主要有蘆丁、槲皮素、綠原酸、異槲皮苷、紫雲英苷,然後依次是山奈酚、桑色素、咖啡酸、槲皮苷、沒食子酸、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6″-O-乙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山奈酚-3-O-(6″-O-乙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等。桑葉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十分豐富,建立適用於標示桑葉中黃酮類物質的高通量檢測手段,以及不同桑品種、不同產地來源桑葉中的黃酮類物質指紋圖譜庫,對於評價桑葉藥用品質,鑒定適合桑葉葯食用途的桑樹種質資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桑葉中的多羥基生物鹼生物鹼的生理活性很強,是許多中草藥的功效成分。例如,阿片中含有嗎啡,可用作鎮痛劑;麻黃中的麻黃鹼可以醫治哮喘;長春花中分離出的長春新鹼,具有抗腫瘤的活性;黃連中的小檗鹼可抗菌消炎。另外,生物鹼與酸反應可以生成鹽,因此更加容易被人體吸收,大大提高了其成藥性。桑樹中的多羥基生物鹼及其苷類化合物,主要存在於較強親水性的部位,常與桑樹組織中的甜菜鹼、氨基酸等化合物共存。已鑒定桑葉中的生物鹼主要包括吡咯類、呱啶類、去甲托品烷類。採用UPLCESI-MS聯用技術並通過質譜數據和對照比對的方法,鑒定桑葉中主要的4種生物鹼類化合物為2-O-β-Glc-DAB、1-脫氧野尻黴素、蕎麥鹼和N-甲基-1-DNJ。據文獻報導,桑葉中還含有1,4-二脫氧-1,4-亞氨基-D-阿拉伯醇、打碗花素C1、N-甲基-1-脫氧野尻黴素(NMe-1-DNJ)、半乳糖脫氧野尻黴素(GAL-DNJ)和(2R,3R,4R)-2-羥甲基呱啶-3,4-二醇(fagomine)等。

這些生物鹼類化合物都具有降糖作用。桑葉中含量最高的生物鹼是DNJ。DNJ是α-葡萄糖苷酶競爭性抑製劑(α-GI),是一種用於緩解和輔助治療糖尿病的強力藥劑。JESZKA-SKOWRON等用桑葉提取物對鏈脲黴素(STZ)誘導的糖尿病模型大鼠進行餵養試驗,結果證實桑葉提取物能影響大鼠體內葡萄糖代謝,改善高血糖癥狀,增加胰島素的分泌,提高抗氧化狀態。LI等、研究了DNJ對正常大鼠與STZ誘導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葡萄糖吸收和糖代謝的影響,結果表明,DNJ通過直接調節Glut-4的表達參與葡萄糖運輸系統、糖酵解和糖異生,抑製了腸道的葡萄糖吸收,並加速肝臟的葡萄糖代謝;DNJ可以降低四氧嘧啶或STZ誘導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水準。LI等將DNJ以150mg/kg的劑量對高脂飲食誘導Ⅱ型糖尿病模型小鼠進行90d口服治療實驗,檢測小鼠的血糖大幅下降,並且丙酮酸、TG、天冬氨酸轉氨酶(AST)、丙氨酸轉氨酶(ALT)、肌酐(Cr)、過氧化脂質和丙二醛(MDA)、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肝甘糖水準明顯上升,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也顯著增加,使Ⅱ型糖尿病癥狀得到有效控制。因此,DNJ已經被證實是非常有潛力的治療糖尿病的天然藥物。桑葉作為分離提取DNJ的重要原料,對桑葉中DNJ含量的精準檢測十分重要。

李有貴等採用液-質聯用(LC-MS)手段,測定了59份野生滇桑桑葉中的DNJ含量,結果發現桑葉樣品中的DNJ含量與產地相關。劉凡等、用高效液相色譜-熒光檢測器(HPLC-FLD)檢測了來自98份桑品種資源的桑葉樣品中生物鹼的含量,結果表明不同桑品種間的桑葉總生物鹼含量,以及DNJ的含量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張麗麗等、建立桑葉中的生物鹼類超高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串聯質譜(UPLC-TQ/MS)檢測技術,對不同採收時期桑葉中的生物鹼含量進行測定,發現隨著採收時間的延後,桑葉中生物鹼類成分的含量隨之下降,並在10月份後急劇下降。這與歐陽臻等利用HPLC-FLD方法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桑葉中DNJ含量還與採收時節、溫度相關,在7、8月份最高。魏兆軍等利用高效液相色譜-二極體陣列檢測器(HPLCDAD)檢測不同葉位桑葉中的DNJ含量,發現從第1葉位到第5葉位桑葉中的DNJ含量隨葉位增長呈降低趨勢,這可能說明桑葉在發育成熟過程中DNJ的含量會逐漸降低。今後對桑葉中生物鹼的含量測定方法還有待完善,基於不同採收時間、不同產地桑葉中生物鹼類物質的檢測色譜圖構建桑葉指紋圖譜,仍是亟待研究的課題。

桑葉中的揮發性物質桑葉中的揮發性物質含量不高,但卻是桑葉的香氣重要決定因素。桑葉食品和桑葉茶製品的氣味是評價其品質的重要指標,一些揮發性物質還具有一定的抑菌、消毒、鎮咳、提神、鎮靜、催眠等生物活性,因此桑葉揮發性物質的組成與含量也是評價其食用和藥用品質的重要指標。另外,植物中的揮發性物質會吸引昆蟲取食。昆蟲可識別寄主植物中揮發性化合物的氣味,形成其特有的化學指紋圖譜。這種化學指紋圖譜包含了每種揮發性化合物的不同濃度的資訊,是一種混合物的氣味。故桑葉揮發性物質中的各種成分及濃度或比率是昆蟲識別植物種類的重要資訊,可以應用於蟲害的生物防治。

測定桑葉中含多種揮發性物質,如乙酸、丙酸、丁酸、異丁酸、戊酸、異戊酸、乙酸、異已酸、棕櫚酸、草酸、琥珀酸、檸檬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水楊酸甲脂、棕櫚酸乙酯、愈創木酚、酚、鄰苯甲酚、間鄰苯甲酚、丁香油酚、羥基香豆精等。曹明全等通過氣相色譜-質譜(GC-MS)分析了桑品種龍桑1號桑葉鮮樣與乾樣中的揮發性成分。研究表明,鮮桑葉的揮發性成分按其含量依次是植醇、棕櫚酸、丁基化羥基甲苯(抗氧化劑BHT)、鄰苯二甲酸二丁酯、亞麻酸甲酯、植酮等;乾桑葉揮發性成分按其含量依次是棕櫚酸、植醇、亞油酸、硬脂酸、二十烷、二十四烷、二十六烷、二十七烷、二十八烷、硬脂酸、亞油酸、棕櫚酸甲酯。李衛國等利用GC-MS法檢測了我國不同蠶桑產區的桑葉中揮發性物質的含量,發現來自新疆、江蘇、四川、陝西、廣州等10個蠶區的桑葉中,含有鄰苯二甲酸異丁酯、十六酸(棕櫚酸)、十六酸甲酯(棕櫚酸甲酯)等揮發性油。目前對桑葉中的揮發性物質比率與構成主要採用GC-MS法測定,其測定方法還較單一。建立桑葉揮發性物質指紋圖譜,有利於更加全面地評價桑葉的品質,特別是其加工產物要求保持一定香氣成分時,如桑葉製作的化妝品、食品、桑茶飲品等,更是需要將揮發性物質作為評價指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