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推薦幾本書,帶你了解真正的盛唐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上元節,長安,李必坐在新成立的情報局靖安司,等著望樓傳來的消息。

張小敬隨姚汝能走進西市,先來了一個水盆羊肉、火晶柿子、胡餅全套。

許鶴子梳著“雙環望仙髻”,在鬥采花車上與萬人合唱《清平調》。

三個狼衛為了躲避官兵的追蹤,戴上面具、在街上跳起胡旋舞……

為什麽這麽多不同身份、不同國籍、不同信仰的人,都願意聚集在“大都會”長安?

為什麽1400年過去了,我們依然在通過影視作品,一次次想要重現唐朝的恢弘天氣?

影視劇作品拚湊的唐的面貌背後,真實的盛唐到底是什麽樣子呢?

它曾像19世紀的不列顛、20世紀的美利堅一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各方面碾壓諸國。它疆域的遼闊壯美,詩書的浪漫奔放,心態的自信雍容,令同時代的人和後來的人都魂牽夢縈。

唐因何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橫亙在人類文明史上的現象級存在?答案的確不是一兩部電影呈現得清楚的,需要借助幾代歷史學教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才能幫我們厘清模糊、混亂的唐朝知識,補上這重要一課。

━━━━━

書單 | 理解盛唐

唐代的制度、文化、思想、物質文明、對外交往

-政治·制度-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陳寅恪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7

本系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撰寫於抗日戰爭的艱難環境中,是中國中古史研究的傳世傑作。前書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製、財政諸方面分析構成隋唐制度的歷史因素,上溯漢魏南北朝、推綱挈領地說明中古歷史衍化變遷的脈絡。後書對唐代政治史作了極為精辟的論述。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錢穆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10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觀與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中國社會政治史·隋唐五代卷

薩孟武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2

薩孟武所著《中國社會政治史》全書共四卷,本書為第三卷。全書縱論中國各朝之興亡得失,除考據政治制度外,更引用社會、經濟、思想等各層面的相關資料,以評析這些層面的變動如何與政治制度相互影響,最終甚至成為朝代更迭的因素。

書中除了詳述宮中、府中權力的轉移、傾軋外,也從社會經濟的角度,介紹幣製、稅賦、力役等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及其如何衝擊歷史的演進。其著力闡明歷史發展過程之因果關係,剖析了各類社會情況,如民風、士氣、經濟、國防、戶口之多寡、土地之分配及生產力、各種階層之分立,以及政治制度等等,對於政治現象有何影響。

-思想·學術-

禮是鄭學:漢唐間經典詮釋變遷史論稿

華喆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4

“禮是鄭學”之說來自《禮記正義》孔穎達疏,而作者以此作為理解經典、分析經說的基本方法,重新梳理了漢唐經學詮釋的發展脈絡,提出漢唐經學傳統是以如何理解鄭玄為主軸構建而成的。本書以曉暢的語言帶領讀者走入古代經學家們的思維世界,回溯了從鄭玄之學創立,到唐代《五經正義》的編訂為止,近五百年間經學的發展歷程。書中圍繞鄭玄學說以及後來學者對於鄭玄的質疑、批評、調整和曲釋、回歸等等,從經說本身的內容發掘其中的演變關係與學術特色,提出了許多令讀者耳目一新的論斷。

義疏學衰亡史論

喬秀岩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12

《十三經注疏》是文史哲研究離不開手的基本資料,但以往幾乎沒有人真正探索過唐代賈公彥、孔穎達等人編寫注疏的思考過程。讀書不是淘資料,而要體會作者 心思。劉炫學問很大,批評前人頗有據理不饒人的執著氣勢,又因這種批評不可能馬上被學界接受,所以經常用諷刺的語氣,既自尊又自卑。賈公彥有 時拚湊舊說改頭換面,不顧其說破綻四出,反而因小聰明而自鳴得意。孔穎達基本接受劉炫學說,《書》《詩》《左傳》正義皆以劉炫《述議》為基礎,又要消除劉炫的偏激,《禮記》以皇侃《義疏》為基礎而兼用劉炫新說進行粗糙的調整,充分顯示官方辦事的特點。

閱讀注疏,我們都能感受到劉炫、賈公彥他們的神態,或怫然或莞爾,而體會他們的思考,就是讀經學著作的樂趣所在。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四冊)

錢穆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9-12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了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歷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一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一八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辟,系統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國幾千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

本冊專論隋唐部分,重點論析唐代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兩大貢獻——古文運動和禪宗,及一些關鍵人物,如王通、韓愈、柳宗元、六祖惠能等,通過上溯魏晉下究宋明,透徹地點出了中國學術思想轉變之大關鍵所在。

-文明的交匯-

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

榮新江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8

源於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領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漢文墓志的新刊,來華粟特人及其歷史文化成為絲綢之路研究中的熱點。本書深入探討了入華粟特人的遷徙路線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農牧交界地帶的生活形態,以 及從聚落到鄉裡的社會變遷;書中更聚焦於粟特商隊的構成、商隊首領薩保如何轉變為聚落首領並入仕中國;祆祠的社會功能諸問題。並闡發安祿山的種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亂基礎;強調入華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國際視野,力圖以陳寅恪所倡導的“通識”方法,對前所不詳的粟特文 明,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

榮新江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1

中古時代來華的商胡販客,其中最持久而活躍的族類,就是被稱為“九性胡”的粟特人。作者以文獻、文物和文書為依據,從歷史深處揭示了他們在經濟、政治和宗教生活中的獨特作用,令人耳目一新。粟特聚落是全書論證的基點和重點。在作者筆下,群體的結構化和分布的網絡化,形成一片富有異彩的景觀。不僅再現了粟特聚落的歷史面貌,而且使胡漢交融的考察更具體化也更理論化了。同時,此項研究不僅僅是考證文化交流中早已存在的有趣史實而已,也將為人們今天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問題提供某種啟示。

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

張國剛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2

“絲綢之路”內涵廣闊,是前近代亞歐大陸的最大通道,連接著歷史上各重要文明地區。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在東方文化與異域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的過程中,激發並形成了更加燦爛的多元文明。本書從歷史與文化視角,重點講述上古、漢—唐、宋—明、晚明—清中葉,“一帶一路”的歷史演進。透過人物、事件、器物、藝術諸方面,深入闡述文明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衝突與融合,了解中國文化對於世界文明的貢獻和影響。

-文學-

元白詩箋證稿

陳寅恪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7

《元白詩箋征稿》1950年由嶺南大學出版單行本。全書分《長恨歌》《琵琶引》《連昌宮詞》《豔詩及悼亡詩》《新樂府》《古題樂府》六章及附論五篇,30餘萬字。全書以考據的形式對元稹、白居易最重要的詩歌作品進行了箋證,旁及唐代歷史、制度、風俗習慣、文壇風氣等許多問題,對唐代文學的研究影響極為深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

[美] 薛愛華 著 程章燦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10

今天富饒的嶺南(包括廣東、廣西、海南島)和毗鄰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紅河三角洲)地區,在唐代還是一片邊遠地區的“蠻荒化外”之地,舊稱“南越”。本書即是關於這片神秘而燠熱之地的歷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了上帝造物及從諾亞方舟登岸時的順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風物與山川地貌:從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獸與鳥類,當然還有歷史地理、區域分布、語言、人種、宗教、氣候等等。

作者卓越的歷史語言文獻的功底與人類學、民族學與民俗學的廣闊視野,使得本書集歷史研究、文化人類學研究與名物研究於一體;而唐代詩文與筆記史料中所呈現的中原唐人對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風土、名物的認知與想象,使得本書不是在展示“博物館抽屜中的一些標本”,也不是把歷史“觀念化”,而是要真正地“復甦”並“認識”那段歷史,在千變萬化的氣、味、音、色中,試圖探究這種南方的氣味和感覺——以朱雀為象徵——如何激發了在南越的唐人的想象力。

神女:唐代文學中的龍女與雨女

[美] 薛愛華 著 程章燦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10

這本書論述的主題是各種各樣的變相。它與中古早期的詩人以及神話記錄者所描述的各種變化有關。它講述一個溺水而亡的女子怎樣變成神女,神女又是怎樣變成溺死的女子。它講述在文學風尚不斷變化的潮流中,仙女們如何被降格,改造成了平凡的女人身,以及與此同時,那些隱喻如何被創造、如何被再次賦予新的含義。龍變形為虹,或者虹化身為神女,對這類轉化,古代中國是習以為常、信以為真的。

所以,這本書旨在討論文學作品中所開掘過的一個主題,它不是理論批評的論文,而是試圖探討一個神話主題的形形色色的體現方式,它不但體現於迷信崇拜之中,而且體現於文學作品,特別是體現於敘事小說以及抒情詩歌之中——敘事小說靠的是人物角色,而抒情詩歌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便是戴上面具的詩人自身。

初唐詩

[美]宇文所安 著賈晉華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3

本書為宇文所安的成名作,1977年初版以來便在漢學界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界影響很大,至今仍是一本獨樹一幟的斷代文學史。作者從文學史的角度,系統性地處理了從南朝宮廷詩到盛唐詩之間近百年(618-約713)的初唐詩歌,它的歷史定位,它的經驗、規律與軌跡。從初唐四傑、陳子昂到沈佺期、宋之問;從宮廷詩的慣例到律詩、古體詩的逐步成熟;從時代氛圍、宮廷政治到文化生活對詩歌寫作的影響,作者一一細梳了夾處於強大的宮廷詩傳統和潮流下的初唐詩人們如何既利用、完善又對立與突破既有的詩歌規範,從而緩慢地向盛唐詩過渡與邁進。

盛唐詩

宇文所安 著 賈晉華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3

作為漢學家,宇文本書的立論頗為新穎大膽,質疑乃至否定了許多習見、傳統的觀點,以為盛唐詩歌的標準不是由我們所熟知的幾個大詩人來界定的,也不是被切斷了歷史的一個多姿多彩的瞬間,而是在詩歌觀念、題材、風格乃至技巧等方面持續地發展和變化的複雜過程。比如李白杜甫並非盛唐詩的典型(王維才是),王維、孟浩然並非如人想象的那般風格相似;主宰盛唐的是由南朝宮廷詩衍變而來的“京城詩”,而盛唐的偉大成就卻是由京城外部的詩人創造的,等等。細讀分析也非常新穎到位,有許多感受和分析是作者的“獨家”,也是他的研究特色。

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

宇文所安 著 陳磊 陳引馳 譯陳磊 陳引馳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3

本書是宇文所安唐代文學“四部曲”之三,鑒於中唐文學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並不像前兩部那樣是完整的“詩歌史”,而是由七篇論文組成。這些論文透過不同類型的文本和文體來探討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這些具體的問題就其性質而言與文化史或社會史等更大的領域息息相關,從而構成了中唐“文學文化”的一副氣質獨具的概貌。

作者認為“中唐是中國文學中一個獨一無二的時刻,又是一個新開端。自宋以降所滋生出來的諸多現象,都是在中唐嶄露頭角的。在許多方面,中唐作家在精神志趣上接近兩百年後的宋代大思想家,而不是僅數十年前的盛唐詩人。” 由此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何中唐意味著“中世紀的終結”。

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 (827—860)

宇文所安 著賈晉華 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3

宇文所安唐代文學研究“四部曲”的最後一部。本書對晚唐詩的風格、形式和意蘊的變化有獨到的闡釋,對李賀、杜牧、李商隱和溫庭筠的詩歌有不同於前人的精審解讀。而且基於在中唐余韻影響下晚唐獨特的社會文化狀況和歷史地位,作者在本書中有不同於前三部的對文學史的新敘述,如更加注意文本是如何保存下來和如何在當時流傳的,詩的寫作與在當代的流傳之間的關係如何,還有當時的詩歌與盛唐詩歌之間、與宋代詩歌之間有怎樣的關聯等等。

第二個經典時代:重估唐宋文學

呂正惠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06

唐宋是繼先秦兩漢之後,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二個經典時代,產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為唐宋之際興起計程車人階層提供了一套理想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曲折反映了當時即將形成以及已經形成的新型社會秩序。本書將唐宋文學放在中華文明發展的大脈絡裡進行重新評估,將古文和宋詩的成就訴諸於前,並對很多唐宋文學中的具體問題提出了耳目一新的解釋。歷史化地把握唐宋文學成就之大要,更可見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有容乃大之特質。

-文化·名物-

大唐之國:1400年的記憶遺產

葛承雍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10

201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最強盛的唐朝建立1400周年,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唐人”“唐風”“唐藝”甚至“唐裝”作為大國盛世的印記,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引為自豪。本書是作者唐史研究的總結匯集,著重梳理了唐史中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現象及焦點問題。

花間十六聲

孟暉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10

《花間集》原為供歌伎伶人演唱的曲子詞選本,成書於公元940年,是中國最早的詞選集,其內容多寫男女豔情,涉及上層婦女瑣碎、休閑、侈糜的日常生活,且好以女子口吻為之。

這本書以《花間集》和部分晚唐、五代、宋代詩詞中描寫的十六種物件如屏風、枕頭、梳子、口脂等為線索和底本,以當時的造型藝術(紙上繪畫、壁畫、飾品等)為參照,深入、充分、興味盎然地探究考證一千多年前中國女性生活的種種細節,盡力再現那個遙遠的年代之一角,有助於讀者了解、感受中國的古代社會,也有助於理解和體會滋味複雜、褒貶不一的“花間詞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