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後補貼時代,中國電動車如何做到先人一步?

持續地以新科技、新智造、新產品、新生態和新體系為用戶提供超越期待的智能出行體驗,帶給消費者“先人一步的科技享受”,這是已經領先全球起步十年的中國電動車,在從補貼走向市場未來決戰的競爭力

如果說往屆的車展上,電動車是熱點、亮點,那麽2019年的上海車展,它則成為了毫無爭議的C位主角。

這一次,不僅僅是自主品牌車企和近20家造車新勢力對電動車保持了高度的熱情,外資品牌更成為了這一變化的推動者。

上海車展前夜,大眾集團再次向中國市場傳遞了它轉型全球電動出行的戰略,不僅展示了旗下斯柯達VISION iV概念車、奧迪AI:me概念車、大眾ID.ROOMZZ概念車三款新能源車型;它更強調了到2028年,其在全球交付的2200萬輛電動車中,有半數以上將來自中國市場;到2019年底,它們將在中國推出14款新能源車型。

除了大眾,作為一直堅持混動技術路線的豐田汽車也在車展上亮相了其即將量產的純電動車C-HR/奕澤IZOA EV車型,這將是它們面向未來純電動車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開始。

此外,即將在2019年底在中國國產下線的梅賽德斯-奔馳EQC純電SUV、東風雷諾首款緊湊型純電SUV K-ZE亮相,以及北京現代小型SUV昂西諾EV版等也都出現在上海車展。

可以說,這些外資品牌的電動車即將在2019年底大規模襲來,選擇的這個時間點,它們所看到的正是中國政策刺激下已經逐漸培育成熟的全球第一大電動車市場,當然還有財政補貼退坡、甚至取消後所帶來的完全市場化競爭的新機會。

“狼來了”!作為已經領先全球起步十年的中國電動車,如何在群狼四起的競爭中生存,又是否有了足夠的競爭力?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進行分析。

平台化實力

如今的大眾集團激進地轉向電動車,所依仗的是它全新開發的電動汽車專屬全新平台MEB,並且它希望將這個平台開放給更多車企,來掌控未來電動車的標準。

從全球電動車發展的趨勢看,專屬電動車平台正在越來越被車企重視,也更具市場競爭力,這得益於它的幾個優勢:

首先,專屬的電動車平台相比傳統的車型平台,配合體積和重量更小的三電合一驅動系統和更優化的電池系統的布置,從而更好地為駕乘人員提供車內的空間;

其次,這種電動車的專屬平台可以將電池布置的重心進一步降低,為車輛的造型設計也提供了更多優化空氣動力學的可能,有助於提升電動車的續航裡程。

可以說,大空間、長軸距,提升車內空間和乘坐舒適性;以及通過低風阻實現更長續航後,又可以更少地裝配電池來控制電動車的成本,這些要素正是未來專屬電動車平台產品與那些基於傳統燃油車架構 “油改電”車型相比的競爭優勢所在。

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目前已經上市銷售的電動車產品大致分為兩個陣營,一種是以北汽新能源、江淮等為代表的,來自於傳統車型平台的“油改電”產品,並且佔據了大多數的銷量;而另一種是以廣汽新能源、以及造車新勢力蔚來、威馬等為代表的專屬電動車平台的產品。

例如,2019年4月27日最新上市的一款新車上——廣汽新能源AION S就依托於其以“電池+電控”為中心布局的第二代純電動專屬平台GEP,配合“鯨空間”的設計理念,使得車輛的軸距達到2750毫米,並可以實現容納全尺寸備胎的453升備份箱等更大空間。

當然,除了廣汽新能源,我們也可以欣喜地看到市場正在發生相同的變化,特別是在後補貼時代,面向一二線城市的中高端產品上,如吉利的新品牌幾何、北汽新能源的arcfox等,也都轉向了這樣的道路。

智能化考驗

“軟體將佔未來汽車創新的90%。到2030年,軟體開發將佔汽車產品開發成本的一半。”這是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在2019大眾年度新聞發布會上的一段話。

在電動化時代以及越來越多的專屬電動車平台中,我們看到了電動車集成先進的駕駛員輔助系統、智能互聯繫統和自動駕駛功能的實現可能和未來趨勢。

上海車展前,雷諾集團與日產汽車正式宣布各股比的50%,在中國上海成立一家新的研發合資公司——“阿利昂斯汽車研發(上海)有限公司”,也稱為“聯盟創新中心-上海(Alliance Innovation Lab Shanghai)”,將主要致力於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和電動車等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

顯然,在智能互聯領域,中國無疑將是全球領先的研發中心,而這也是過去幾年中,中國自主品牌與合資車企展開正面交鋒的重要武器之一。

在這個領域上,傳統車型中最典型的市場案例是上汽自主品牌榮威和名爵兩個品牌憑借斑馬系統成功開拓了互聯網汽車市場。

如今,幾乎所有的車企都將互聯網汽車、AI汽車看作是產品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標簽,眾多車企,如長安汽車等更將智能化視為企業未來差異化發展的契機。

在自動駕駛領域,相比於合資和外資品牌還在承諾2022年或者更遠的時間點向中國消費者引入L2智能輔助駕駛和更高級別自動駕駛時,中國自主品牌車企也做到了先人一步。

例如,廣汽新能源憑借其搭載的廣汽自動駕駛系統Adigo,在近期上市的Aion S上實現了多達24項功能的L2自動駕駛技術;上海車展上,其展示的全新旗艦車型Aion LX,更將成為全球第一款量產L3自動駕駛的SUV,可實現高速路全自動駕駛。

消費者理解

應該說,在技術層面,中國電動車經過十年的發展,與合資車企站在同一起跑線,甚至還領先半個身位。

而無論是傳統車時代還是電動車時代,如何讀懂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和想法,都是企業能否更好贏得市場的關鍵。

OTA實現軟體和部分硬體升級、換電模式、移動充電車、疊加電池包,在上海車展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動車企不僅在產品上,更在整個電動車的使用生命周期和服務體系上不斷進行著創新。

也正是中國自主車企對於本土消費者需求的準確把握和模式創新,讓它們的展台成為了外資品牌高管現身頻次最多的聚集之地。

一方面,在為電動車主打消充電、續航裡程等顧慮方面,中國新能源車企憑借豐富的市場資源,正在積極打造新生態來提升用戶對於電動車的認知和便捷度。

例如,針對充電難的問題,蔚來推出移動充電車服務,北汽新能源嘗試私家車換電模式等。

又例如,在剛剛上市的廣汽新能源AION S上,企業不僅為車主提供贈送充電樁,終身免費軟體升級、道路救援和數據流量,24小時直連總部的無憂陪伴,以及代步車輛等基礎服務外,還為專屬客戶提供了代客充電,上門取送車、安全代駕、機場接送服務,整車延保、三電系統質保、電池單項延保等增值服務,實現了主機廠、經銷商和用戶之間新服務生態體系的打造。

另一方面,中國車企在定製化上也正在積極嘗試。

以2018年12月竣工的廣汽新能源的智能生態工廠為例,它可以讓用戶深度參與汽車設計製造,享受個性化體驗。

消費者通過一款APP即就可以獲得在線車型展示、選配展示、意向訂購等功能,並可以隨時看到定製車型的生產過程。

因此,從平台化、智能化以及對本土消費者理解的這三個層面,《汽車商業評論》認為,面對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發展趨勢,外資品牌來襲,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完全市場化競爭的2.0時代,以廣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上汽、吉利、比亞迪等為代表的中國電動車公司都正在持續地以新科技、新智造、新產品、新生態和新體系,用科技創新為用戶提供超越期待的智能出行體驗,帶給消費者“先人一步的科技享受”,而這也是它們未來從補貼走向市場決戰的競爭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