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尹中卿:目前海洋生態環境壓力較大,近海汙染情況嚴重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2019年3月10日下午,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我國陸地面積開發強度已很高了,所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走向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已成為我們在新時期、新時代開拓發展新空間、孕育經濟新產業、打造增長新引擎、構建可持續發展新屏障的必由之路。”

他說,按照海洋法公約,我國海洋面積廣闊,還有大洋、深海、極地可以開發利用。

去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了國務院關於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工作情況的報告,全國人大財經委專門就此展開了專題調研。

不過,從此次調研結果來看,目前發展海洋經濟面臨著諸多問題。

尹中卿說,一是經略海洋的認識有待深化,目前很多地方發展海洋經濟的重點主要是在沿岸、領海、近海,對於走向遠海、走入深海、走向大洋的重視遠遠不夠。

二是海洋傳統產業過多過濫,但海洋新興產業、戰略性產業、高科技產業發展遠遠不夠,所以海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面臨十分繁重的任務。

三是海洋產業發展方式粗放,特別是科技基礎和支撐能力有待提高。

四是海洋生態環境壓力較大,近海汙染情況較嚴重,生物資源衰減狀況未得到根本好轉。

此外,據尹中卿介紹,此次調研,在常委會分組審議國務院專項工作報告中,對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提出了很多建議,包括科學用海、產業興海、科技強海、生態護海、開放活海等。希望國家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涉海綜合管理,完善海洋法律法規體系,統籌近岸、近海發展,合理開發岸線、灘塗、淺海、島礁資源,兼顧深海、遠洋和極地,建設海洋強國。

所謂產業興海,就是加快海洋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促進陸地與海洋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實現協調發展。科技強海是通過海洋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海洋裝備,強化涉海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生態護海是把開發利用與管理、保護擺在相同的位置,有效降低陸源入海的汙染負荷,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海和諧可持續發展。

“而開放活海,就是構建全方位的海洋合作體系,更好地保護領海、掌控近海、進入深海、走向遠洋直至南極、北極,發展海洋經濟,維護海洋權益,保護海洋安全。”尹中卿說。

據悉,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在去年底聯合印發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下稱《計劃》),明確了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提出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水質)比例達到73%左右。這意味著打好汙染防治七大標誌性戰役之一的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正式打響。

《計劃》還提出,到2020年,自然岸線保有率保持在35%左右,濱海濕地整治修複規模不低於6900公頃,整治修複岸線新增70公里左右;大幅降低陸源汙染物入海量;實現工業直排海汙染源穩定達標排放;完成非法和設置不合理入海排汙口清理;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逐步恢復漁業資源等。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柯昶說,渤海水質近年來雖有所改善,但陸源汙染物排放總量仍居高不下,重點海灣環境質量未得到根本好轉,環境風險壓力有增無減,生態環境整體形勢比較嚴峻。此次渤海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將從海岸帶生態保護、生態恢復修複、海洋生物資源養護三方面入手,嚴守渤海生態保護紅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