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線影展:中國最出名的那一代人,都在他的鏡頭裡!

攝影藝術家盧北峰從1992年開始任職攝影記者到現在,26年間他一直重點拍攝文化名人影像。在拿起相機之前,盧北峰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

2005年1月,北京,電視主持人白岩松

上學時,他熱衷於畫連環畫,畫了好幾本,把身邊的同學改編進故事裡;16歲棄學入伍,和莫言一個部隊,又開始癡迷寫作;直到1988年,他進入《中國日報》,深深地被報紙上的新聞圖片和市民生活圖片所吸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瘋狂地癡迷”。

1999年11月,北京,影星章子怡

1998年7月,北京,歌手王菲

黃霑、羅大佑、崔健、李宗盛、孟京輝、陳忠實、竇唯、王朔、賈樟柯、黃永玉、聶衛平、竇文濤、蔡志忠......等,涵蓋了音樂、文學、體育、演藝、繪畫等眾多文化領域的名人都曾出現在他的鏡頭裡。

這些人的作品影響了一代人又一代人,他們是這個時代文化的縮影和標記,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軌跡來說,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是重要的坐標。盧北峰用相機捕捉到了這些文化名人的影像,也因此見證了這個時代的文化變遷。

1992年2月,北京,編劇馮小剛

1994年6月,北京,表演藝術家陳道明

1997年3月,北京,詞作家黃霑

談到選片時,盧北峰不無糾結地說:“這些名人是中國社會變化的一面鏡子,也是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縮影.....圖片我從100多張一刪再刪,刪到66張,實在是刪不下去了。30年的積累,30年中國文化發展變化的主線,剩下的都是代表人物…”

「導演」

1993年7月,北京,電影導演陳凱歌

1996年7月,北京,電影導演張藝謀

2004年12月,北京,戲劇導演孟京輝

2005年2月,北京,電影導演賈樟柯

2007年10月, 北京,電影導演薑文

2008年1月,北京,電影導演顧長衛

2014年8月,北京,電影導演王小帥

表情凝重的馮小剛,隨性的陳道明,若有所思的竇唯。盧北峰在抓取人物瞬間真性情方面,有非常獨到的一面。每一個人物在他的鏡頭裡都能表現出他們各自鮮活的個性。

「作家」

2001年3月,北京,作家金庸

2002年11月,北京,作家王朔

2007年12月,北京,作家劉震雲

2017年6月,北京,科幻作家劉慈欣

2012年9月,北京,作家陳忠實

2013年9月,北京,作家莫言

2013年12月,上海,作家、電影導演郭敬明

2014年11月,北京,作家嚴歌苓

「歌手」

1993年3月,北京,歌手田震

1994年3月,北京,歌手那英

2006年2月,北京,搖滾歌手崔健

1999年11月,北京,搖滾歌手竇唯

2006年3月,北京,搖滾歌手許巍

2013年10月,青島,歌手李宇春

「音樂人」

1993年5月,北京,音樂人王洛賓

1994年1月,北京,作曲家譚盾

1994年7月,北京,音樂人羅大佑。這是羅大佑第一次從台灣來到北京面對大陸媒體。

1997年9月,北京,音樂人李宗盛

2004年12月,北京,音樂人高曉松

2005年6月,北京,作曲家三寶

「運動員」

1993年9月,北京,圍棋棋聖聶衛平

2000年10月,北京,女足隊長孫雯

2006年9月,北京,國家乒乓球男隊總教練劉國梁和妻子王瑾

「演員」

1999年7月,北京,影星葛優

1999年11月,北京,影視明星劉曉慶

2001年11月,北京,影視明星王志文

2002年5月,北京,影星張曼玉

2004年7月,北京,影視明星高圓圓

2014年9月,北京,影視明星王寶強

2014年2月,北京,影星廖凡

2016年12月,北京,影視明星王千源

2015年5月,北京,影視明星周冬雨

2017年6月,北京,影視明星楊冪

「主持人」

2004年11月,北京,電視主持人陳魯豫

2005年4月,深圳,電視主持人竇文濤

2006年8月,北京,已故電視主持人李詠

2017年3月,北京,電視主持人董卿

「藝術家」

1996年8月,北京,表演藝術家於是之

2003年8月,北京,藝術家黃永玉

2005年3月,北京,藝術家劉野

2014年9月,北京,藝術家王廣義

2014年9月,北京,影像藝術家王慶松

2016年12月,北京,藝術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2018年7月,北京,藝術家徐冰

「攝影家」

2008年7月,北京,攝影家劉香成

2014年9月,北京,攝影家解海龍

2018年1月,北京,影像藝術家陳長芬

「漫畫家」

2016年8月,北京,漫畫藝術家蔡志忠

從1988年開始學習攝影到2018年,30年的快門聲中,盧北峰的身份從攝影記者變成了雜誌社常務副總,但他對於人物影像的拍攝一直在堅持。

盧北峰

盧北峰,北京青年周刊常務副主編,主任記者。畢業於部隊院校。1992年考入北京青年報任攝影記者,後任攝影部副主任。2004年調入北京青年周刊工作。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獲得中國新聞紀實、藝術攝影大賽金銀銅獎若乾。出版圖書和畫冊《鏡頭說話》、《見證》、《生於八十年代》等。

--------------------------------------------

對話盧北峰(Q=米拍網 A=盧北峰)

Q:什麽時候和攝影結緣?

A:1988年,在中國日報發行部工作期間受王文瀾、郭建設等人拍攝圖片的影響而迷上了攝影,後來在同事宋平一的引領下學習拍攝新聞圖片。

Q:第一部相機是?

A:瑪米亞ZM,一台135膠片相機。

Q:怎樣抓住不同人物的情緒和特質?

A:這完全是個人的感悟和靈光乍現,無法用語言表達。

Q:有一些“特別”的瞬間非常動人,比如田震的那張,怎麽去捕捉明星“真性情”的一面?

A:田震淚灑演唱會現場這樣的景象是可遇不可求的,在現場拍攝到這難得一見的情緒流露,有幸運的成分,更重要的是我全神貫注著田震在現場的一舉一動,才能拍到這轉瞬即逝的畫面。這是我的功力所在。

如何捕捉人物的真性情?這也要看每個人的學養和眼力,這不是教能教出來的。藝術表達不是教育出來的,是個人悟出來的。

Q:被拍攝的人怎麽評價你的照片?

A:1994年7月,羅大佑第一次來到北京面見媒體,那天在北京貴賓樓,我給他拍了一些圖片。幾年後,羅大佑再來北京,我拿著照片找他簽名,他當時沒說什麽,過了幾天,托人找到我,問我能否做幾張照片送給他,我照辦了。

羅大佑是我最尊崇膜拜的音樂人,能得到他的欣賞,我覺得非常自豪。2000年年底,我正在三峽庫區採訪,羅大佑北京工作室的負責人打來電話,告訴我,羅大佑在兩岸三地的攝影師中甄選再三,最後確定由我來為他拍攝“北京圍爐演唱會”和廣州個人演唱會的台前幕後。

Q:31歲才開始新聞攝影,有沒有壓力?

A:壓力非常大。

Q:怎樣提高新聞攝影水準?

A:多學、多看、多悟、多跑、多拍、多寫、多自省、多否定。

Q:職業生涯中,有沒有哪些比較遺憾的事情?

A:遺憾太多了。作為一名都市刊物攝影記者,最大的遺憾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實現一個拍攝項目,多是為了完成工作量去拍攝。這有得有失,得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物照片,得到了長官、同仁和拍攝對象的認可,失去了沉下心去做一個系統性攝影項目的時間和精力。

Q:對之後的創作方向有什麽規劃嗎?

A:當然有,正在緩慢踐行。

Q:對米拍APP裡愛攝影的年輕人,有什麽好的建議嗎?

A:“米拍”是一個特別好的影像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經常上去觀看、學習。攝影最大的忌諱是隨大流,人雲亦雲。如何能讓自己的影像凸現出來被人記住,這需要攝影人方方面面的修為、學養,更需要攝影人視角獨特、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名鏡》系列

由騰訊圖片聯合米拍網共同出品

感謝攝影師接受採訪並授權發布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