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入夏後,身體有4個表現,說明濕氣加重,這3件事最好別做!

夏季雨水多,體內濕氣淤積,加上脾胃「嬌氣」導致脾虛,運化功能異常。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體內有濕氣有什麼癥狀,甚至有很多人有了明顯癥狀也不知道是因濕氣過重引起的。

當身體有這4個表現,說明體內濕氣加重了!

1,舌苔厚而膩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也能很好的反映出身體狀況。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濕適中,不滑不燥。

當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說明體內有濕熱;

當舌質赤紅無苔,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程度傷陰了。

2,白帶異常

體內濕氣過重,容易導致脾虛,使得濕氣下注,傷及「下焦」,會導致女性白帶增多、白帶有異味、陰部瘙癢等情況,嚴重還會導致婦科炎症。

3,小腿發沉

體內濕氣重,早晨起來會感覺小腿肚子發沉、發酸,甚至會感覺全身睏乏、渾身不適,就像身體附著重物一樣。

4,大便「粘」在馬桶上

體內濕氣重,會使「濕氣黏腸」,大便次數多,且排不凈;大便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

早上排便後,大便會「粘」在馬桶上,一箱水沖不凈,要多衝幾次才行。

古話講「千寒易除,一濕難去。」體內濕邪加重與不良習慣也有關,尤其在夏季,人們為了解暑喜食涼食。

若出現以上這些癥狀,加重濕氣的3件事最好別做了!

第一,喝「冰」酒

中醫講,酒助濕邪,經常喝酒會加重體內濕毒;加之,生冷性食物也會促使腸胃消化功能減弱,所以夏季最好少喝冰鎮啤酒等。

第二,久坐濕地

久坐在濕地會加重及時「上濕」的癥狀,濕氣和淤血會隨著血液循環進入體內,使體內濕氣加重。

對很多辦公族來講,很容易忽視環境中的濕氣,其實久坐時間長,腳出汗、鞋子處於濕漉漉狀態,濕氣也會易容腳部侵入體內。

第三,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壓力大,加之經常吃夜宵,會導致脾胃消化負擔加重,沒有時間休息,很容易沾上濕氣。

中醫講「冬病夏治」對風濕、類風濕等疾病,最好在夏季好好治。雖說夏季易沾濕,同時也是祛濕最佳季節。

祛濕有三招,利用好夏季,讓你身體更健康!

第一招:運動除濕

運動能促進體內氣血循環,加速濕氣排出體外,還能緩解壓力。如跑步、健走、游泳等,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強體內水分代謝。

缺乏運動的人,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進入惡性循環中,體內淤積濕氣越多,越易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濕熱病。

第二招:茶療祛濕

體內濕氣重,最傷脾胃,日常喝祛濕茶 蒲荷陳皮茶 ,有祛濕熱、寒濕的作用。

蒲荷陳皮茶是一款由荷葉、陳皮、芡實、薏苡仁、赤小豆、山藥、茯苓、乾燥、淡竹葉、蛋池縣、蒲公英、梔子、砂仁等24種 搭配而成,製成茶包,每日一包,有健脾祛濕的作用。

茶方解析: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陳皮揮髮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促進胃液分泌,助於消化。

荷葉,具有清暑化濕、昇陽清陽、涼血止瀉的作用,對於暑濕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有一定的幫助。

薏苡仁,《本草綱目》謂薏仁 「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赤小豆,《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

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炎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蒲公英具有廣譜殺菌作用,對女性泌尿系統感染有輔助治療作用。

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對小便熱淋、黃疸、急性腸炎等有一定輔助作用。

山藥,具有補脾養胃、補肺益腎的功效,可整頓消化系統,減少皮下脂肪沉積,增強免疫功能。

茯苓,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

芡實,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

第三招:食療祛濕

夏季出汗多,飲食上堅持低鹽飲食,避免出汗後體內電解質失衡,同時漢能減少腎臟的排泄負擔。

體內有濕氣,食療健脾胃,兩款祛濕湯,讓你健康養生。

1,五豆湯

食材:紅小豆10克,綠小豆10g,黑豆10克,白扁豆10克,生甘草3克。

做法:先把豆子浸泡10小時後,放入甘草一起煮湯。煮好後,甘草棄掉不要。

功效:補腎健脾,清熱利水,適用於冷熱交替環境的人。

甘草 具有祛暑清熱、補中益氣的作用,且緩急止痛,還有一定的助消化作用。

2,扁豆茯苓飲

食材:扁豆20克,茯苓20克,炒薏苡仁20克。水煎煮,早晚各服1次。

功效:益氣健脾,利濕止瀉。適用於氣虛體弱,脾胃不足,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等。

白扁豆 入脾胃二經,能通利三焦,化濕而不燥烈,甘溫補脾而不滋膩,具有解暑化濕、補脾止瀉的作用,常年脾虛有濕,食少便溏諸症尤為宜用。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