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建盞的燒製氣氛是玄學嗎?看李達怎麽說

建盞對燒製氣氛要求非常嚴格,氣氛稍有偏差,成品效果就大相徑庭。作為工藝師,如果對控制氣氛不拿手的話,就無法燒出好作品。

一直有盞友對建盞在窯爐中需要的氣氛是什麽,會對釉色有怎樣的影響抱有疑問。

本篇節選李達2007在《收藏家》雜誌發表的文章中,關於還原氣氛的部分,並作出注釋說明。希望有所幫助。

-----

-----

建盞的名貴釉色,如兔毫、鷓鴣斑、曜變斑紋等,要在還原氣氛下形成。

※還原氣氛:

「還原」是獲得電子的過程(可理解為減去氧),氧化鐵減去所有氧最終被還原為純金屬鐵,工業煉鐵就是還原法的應用。

與「還原」對應的逆過程是「氧化(可理解為加入氧)」。

空氣中有大量的氧氣,如果在燒窯時,令氧氣大量進入窯爐內部,完全燃燒,則此時窯內氣氛必然偏氧化;反之,若以技術降低窯爐內含氧量,使窯火缺氧,需要從胎釉中抽取氧以繼續燃燒,則此時窯內氣氛就偏還原。

這說明構成建盞斑紋的物質需要在還原條件下產生。

但建盞釉屬於鐵系結晶釉(準確來說是鐵系分相-析晶釉),結晶的物質是鐵氧化物,有二價鐵和三價鐵。

還原使三價鐵變二價鐵,二價鐵是強熔劑,易回熔到釉中,使得結晶物質處於不穩定狀態,直接影響斑紋的形態和色彩。

建盞釉與其它結晶釉在燒成方面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構成斑紋的物質複雜且不穩定。

※褐色斑紋為先還原後氧化的產物,銀色斑紋需要一直維持還原氣氛。因此銀色斑紋相對於褐色斑紋更難燒。也更講究氣氛的控制。

建盞中褐色斑紋相對銀色好燒,因為形成褐色斑紋的物質以三價鐵為主。

雖然燒成前期需要還原來控制斑紋的形態,但後期在控制斑紋色彩時可轉氧化,氧化氣氛很好掌握,所以斑紋形態與色彩較穩定。

銀色斑紋燒的難度要大的多,因為在燒成後期仍需還原。

若二價鐵過高,斑紋就隱去,甚至消失。(原因見上文中所說的,二價鐵是強熔劑,所以還原氣氛越強,斑紋越容易消失,保存下來的難度越大)

燒銀色斑紋,不僅色彩很不穩定,同時會危及斑紋的形態,影響到斑紋的大小、厚薄、邊界、清晰度、沉浮、鏡面與否等諸多問題。

特別是銀藍色的斑紋,更處於稍縱即逝的狀態。

▼兩隻斑紋顏色與形態不同的宋代兔毫盞

所以建盞中銀色斑紋大都不如褐色斑紋清晰,斑紋邊界較模糊,斑紋表面常有毛刺感。

由此可知,銀色斑紋受還原氣氛嚴重製約。曜變斑紋比銀色斑紋難度更大的原因在於其形態在燒成前期就易散開消失,形之難存,更何況色。猶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日本靜嘉堂收藏的國寶曜變盞,內盞壁如碗中宇宙,外盞壁卻如黑夜一般低調,就是因為曜變斑紋形成於極致的還原氣氛當中,氣氛稍一波動,斑紋或來不及形成便隱沒,或形成後熔入底釉中。

※燒製難度:曜變>彩斑>銀藍>銀>褐

文章節選部分就到這裡。正因為越是珍貴美觀的斑紋受到氣氛的影響越大,每個建盞工藝師都很在意還原的時間和與溫度的關係。

什麽溫度開始還原,還原多長時間,和釉料配方一樣,都需要在實踐中摸索,不交學費是無法燒出好作品的。

這是還原氣氛對建盞而言「玄」的部分。

當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久而久之還是能摸出規律,要不然現在行業內就沒人能堅持下來,都被勸退了。

隻不過對於實踐的心得,鮮有人會發表成文字。

李達手作,鷓鴣斑撇口盞

李達作為科班出身的工程師,研究建盞燒製技藝幾十年,能在互聯網尚不發達的時候,以科學的角度將部分原理闡釋給大眾,是很難得的。

他早年的著作也成為建盞界入門必讀的資料。

但是李達老師的文章篇幅很長,一次性看完和看一本書已經沒區別。為便於閱讀和傳播,這裡分開轉載並加上注釋(同時有一些刪減)。閱讀前文請看末尾關聯文章。

dvdf

作者簡介

李達,1955年生,1982年畢業於福州大學物理化學專業。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2003年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集建盞理論與實踐之大家。

長期鑽研鐵系結晶釉,攻克宋代建窯珍品鷓鴣斑(油滴)燒製難題。作品被紫光閣、北京故宮博物院等權威機構收藏。

其作品胎骨似鐵,所燒鷓鴣斑為多層次立體結晶,至今無人能效仿。

交流購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