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注意飲食!這種高發癌症,與常吃這幾種食物有密切關係

健康生活,抗擊癌症,從關注飲食開始。

相信點滴積累的力量!

作者:啊不

「啊不,你知道癌症也有勢利眼嗎?」下班路上,L突然問起這個問題。

「哎?勢利眼?」只聽說過人有這毛病,癌症啥時候也有了?

「沒錯,有種癌症特別嫌富愛貧窮人更容易得。

「哪一種癌症?」我越發好奇。

「胃癌。」

「說來聽聽。」

「你知道的,美國人很少得胃癌,而在中國,胃癌和肺癌、食管癌、肝癌並稱癌症圈的四大金剛,沒錯吧?」(這四種癌佔所有癌症的57%)

「恩……沒錯。」

「而且中國農村的胃癌發病率也比城市要高不少吧?」

「哎?好像是這樣啊。」

「因此,胃癌的確是嫌富愛貧吧?」

好像……不是這麼回事吧。我隱約感覺到不對勁,於是陷入了沉思。

雖然L說的的確是事實,但這真的足以推導出胃癌「嫌富愛貧」嗎?

並不是這樣啊……稍微想了一會,我開始提出自己的看法。

「L,不對哦,其實幾十年前,美國也是胃癌大國,那會兒美國經濟不如中國嗎?」我說道。

「啊?還有這回事?」L十分詫異,我開始解釋。

在1930年之前,胃癌在美國很常見,同時也是高致死癌症之一。然而近幾十年來,美國人的胃癌狀況卻以令人怎舌的速度持續好轉。在1975年,每10萬美國人中,有11.7人新患胃癌,而到了2015年,這一數字已經減到了6.5人,可以說胃癌已經從美國的癌症大咖俱樂部裡被踢出了局。

(1930-2015,美國癌症死亡率變化趨勢,黃色曲線為胃癌)

這無疑是人類史上對抗癌症的一次偉大勝利,其中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廣受認可的是電冰箱的普及。

正是通過普及冰箱,美國人能夠在儲存食物時更少地使用硝酸鹽和食鹽,同時能更方便地吃到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蛋奶,讓身體更健康。到了1953年,美國已經有89%的家庭擁有冰箱。

L點頭表示認可,他突然又想到了一點:

「不對啊,現在中國冰箱也普及了,為啥得胃癌的人還那麼多?」

「問的好,接下來是重點嘍。」我點頭表示讚許。

截至2016年底我國居民每百戶電冰箱(櫃)的平均擁有量已達到93.5台。近年來胃癌的狀況雖然有所好轉,卻仍屬於我國主要癌症之一。由於發病率高,加之人口基數龐大,導致中國為全球提供了一半左右的胃癌發病病例。

「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飲食文化。」我解釋道。

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普遍比較「重口味」,偏好含鹽量較高的醃製食品。

比如下列食物:

「常吃這些醃製食物,就可能會傷害到胃,並增加胃癌風險。」

「這是真的嗎?可中國人祖祖輩輩都吃這些東西也沒聽說過不好啊?」L不太相信,於是我開始解釋。

高鹽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即使是楊貴妃,想吃點新鮮水果也得累趴騎手累死馬。所以說現代隨便一個有冰箱的人,日子過得也趕超過去的皇家水準。

當然和乾隆這種享樂帝還是不能比的,人家早早就用上了冰箱,既能保鮮又很高大上。

清乾隆禦製掐絲 琺琅冰箱

老百姓可沒這待遇,所以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於是大家發明了醃製防腐的辦法。什麼鹹魚啊、臘肉啊、醃菜啊統統不在話下,而且往死裡放鹽,不光食物不容易壞,更能下飯,省出不少菜錢。

然而醃製食物中的高鹽,對胃粘膜會造成損害,所以口重的人容易胃不舒服、胃潰瘍。除此之外,高鹽分還會和幽門螺旋桿菌(1類致癌物,編號53)同流合汙,一起暗地裡促進胃癌發生。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曾以岩手縣、秋田縣、長野縣和沖繩縣4個地區為代表,追蹤40~59歲的4萬名男女的生活習慣。10年後得出了結論:攝取鹽分量最多的一組日本人,比攝取量最少的一組,得胃癌的人數多了1倍。

所以,就算不為了自己,為了一同吃飯的家人和孩子,咱做飯時少放點鹽好不好?

*盛諾小貼士1:一些關於鹽的小常識

目前獲得普遍認可的每日食用鹽攝入量(成人),最好不超過6克(摺合2400毫克鈉)。這裡的6克鹽不僅指烹飪時放入的食鹽,而是指所有食物和調料中的鈉攝入量不超過2400毫克。然而當前中國人日均攝入量是10克左右,依然超標嚴重。

食物中隱形的鹽無處不在。比如醬油、鹹鴨蛋、榨菜、火腿腸、甜品(如蛋糕、果凍、冰淇淋)、餅乾、炸雞、披薩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速食麵,這款不良食品的含鈉量極高(放滿調料包時),另外和面時也會加鹽(為了更勁道),基本上吃光一包泡麵(包括湯),全天的鹽攝入量就差不多了,若再添根火腿,加個滷蛋,倒點榨菜,那更是妥妥的超標了。所以能不吃就不要吃,即使要吃,調料包也要少倒,而且不要喝湯。

在物資較為貧乏的年代,雖然中國人也吃的比較鹹,但實際的鹽攝入量遠遠低於現代。隨著經濟發展和物資充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可吃的東西早已不局限於一日三餐。不知不覺中,我們從一種又一種副食品、飲料、零食之中攝取了超量的鹽。(同樣適用於糖和脂肪)

亞硝胺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張小田教授曾表示,青海、寧夏、甘肅、東南沿海地區以及吉林、遼寧等東北地區發病率較高。在這些地區的人更喜歡吃醃製的食物,而醃製品中的亞硝酸鹽會在胃內產生強致癌物亞硝胺

亞硝胺提高的不僅僅是胃癌,還有鼻咽癌、食管癌等多類癌症的風險。在鹽醃製或煙熏的魚和肉中都含有較多的胺類,也更容易產生亞硝胺。此外不新鮮的食品中也會有亞硝胺的形成(如久放、反覆加熱的隔夜菜)。

比如很多人都很喜歡的鹹魚,早已「榮登」1類致癌物清單之上,編號97。

「另外,移民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亞洲國家的人移民到歐美國家後,第一代移民患胃癌的風險是不變的,但第三代移民患胃癌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幾乎與歐美國家相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證了飲食習慣的影響。」

「所以說,胃癌並非偏愛窮人,而是偏愛不良飲食習慣的人。」我總結道。

*盛諾小貼士2:

一些胃癌患者呈家族聚集的形式出現,可能源自一家人共同的生活方式,如常吃醃製食品、隔夜菜、煙熏和油煎食品、不愛吃蔬菜水果、抽煙喝酒、不講衛生等等。

鳳凰資訊曾報導過,揚州的一家三口半年內相繼查出兩名胃癌和一名腸癌患者。醫生判斷,其原因就是一家三口長期吃剩飯剩菜以及霉變食物(捨不得扔,認為切除霉變部分或經高溫殺菌就沒事)。

節儉雖是美德,但因此將親人和自己置於危險處境,這帳算得就很有問題了。省下的錢,得病以後還不夠買葯的。

中日韓三國對於偏好高鹽和醃製食品的這種飲食文化,都很難割捨。畢竟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

「從小就超愛吃這些,突然一下說不能吃了,誰也沒法接受啊。」L說道。

「恩,突然完全不吃確實難熬,但是可以慢慢減少吃的頻率和單次攝入量,有節製的吃就好了。」

*盛諾小貼士3:

對於偏愛醃製食品的朋友,除了少吃點,還有啥好辦法能降低對身體的傷害嗎?

1、 攝入充足的維生素C

諸多試驗表明維生素C有助於抑製致癌物亞硝胺的合成。所以平時多吃些富含VC的新鮮果蔬(牙口不好可以用維生素泡騰片等替代)有助於降低患癌風險。另外在醃製過程中,加一些維生素C也能夠降低亞硝酸鹽含量。

2、 醃足二十天

一般來說,醃製時間不足(暴醃菜)、以及雜菌汙染大的泡菜、酸菜致癌效果更嚴重。醃菜中亞硝酸鹽最多的時候出現在開始醃製以後的數天到十幾天之間。因此,醃足二十天之後再吃,攝入的亞硝酸鹽更少。

3、 多加有益配料

食品醃製中,加入如鮮薑、鮮辣椒、大蒜、大蔥、洋蔥、紫蘇等配料,也可幫助降低亞硝酸鹽水準。

「同為高發國家,日本的胃癌可比較特別哦。」我補充道。

「有什麼特別的?」L問道。

其實,日本才是名副其實的胃癌王者,擁有比中國還高的發病率。但令人驚奇的是,日本胃癌的病死率卻低很多。

不僅如此,日本胃癌的5年生存率更是牛破天際,令各國羨慕嫉妒。

是冰箱的原因嗎?1976年,日本冰箱基本上已經普及,這當然也對預防胃癌起到了作用,但關鍵原因並不是它。

真正的功臣,其實是「全民癌症早篩」。早篩的背後,體現的是日本政府在國家戰略層面的堅定意志。

從1984年開始啟動「十年全面抗癌戰略」,到1994年啟動「新抗癌十年戰略」,再到2004年開始執行「第三次十年全面抗癌戰略」,以及2006年通過《癌症對策基本法》,這種連續30多年的連續性政策和國民癌症早篩的理念普及,使日本成為全球癌症防治先進的國家之一。

在今天,日本80%的癌症在早期就能被發現,其中80%的人可以治癒,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極大地降低了癌症尤其是胃癌對國民的傷害。

總之,美國靠冰箱,日本有早篩,這兩個國家通過自身努力,大大改善了本國人民的胃癌問題,那麼中國該如何應對仍然嚴峻的胃癌現狀呢?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