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魯迅,中文互聯網永遠的梗王

在有著8.29億參與者的中文互聯網上,你永遠不知道,誰會被突然推到聚光燈下。

比如,魯迅。

魯迅,姓周,字筆暢,浙江周樹人。

雖然身高只有一米六,經常被主動站起來發言的陳獨秀同學擋住,但卻是個行動上的巨人。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數十載,有著“中國中學生最害怕的男人”、“亞洲第一梗王”、“世界上馬甲最多的人”的稱號,最近還一手捧紅了一個名為“魯迅說過的話”的檢索網站。

該網站本是北京魯迅博物館主辦,供學術交流和史料查詢使用,2017年就成立了。直到前兩天被博主@黑歷史打臉bot翻出來,成了網友驗證真假梗、進行朋友圈打臉行動的利器。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因為查的人實在太多,網站一度出現崩潰狀態,足以見得魯迅先生的分量。

“都說過”

魯迅成為網紅,大概是從90後憋不出作文的時代開始。

在一代中國人的潛意識裡,再扯的話只要後面加個破折號,都會看起來專業許多。比如:

5X同X,一個神奇的網站。——楊冪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郭敬明《小時代》

網上95%的名人名言都是瞎掰,包括這句。——沃·茲基碩德

更別提迅哥兒這種造詣無出其右的大家,任何漢字的排列組合只要扣上魯迅的名字,便是對的,從來如此。

生活中渴了累了苦了頹了,碰見社會不公人心陰暗了,魯迅語錄都是萬金油。

當仁不讓地成了中國網絡名言鼻祖,和各種雞湯的原偽作者,被引用的頻率之高,揭露的社會黑暗之露骨,可甩如今年輕人最愛用的李狗嗨和奇葩說不知道幾條街:

傻人有傻福,傻X沒有。——魯迅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魯迅

五十六個閏土、 五十六隻猹、 五十六支閃亮鋼叉放你家。五十六個聲音匯成一句話: 叫你偷瓜叫你偷瓜叫你偷瓜。——魯迅

管他呢,反正只要任何人說的話後面加上我的名字就顯得好像很有道理似的,我也不知道我有沒有說過這些話。——魯迅

在表情包界和金句界的流水線作業下,魯迅在中國人心裡的精神地位可見一斑。

時不時還要為微商代言

和幫迷妹們放彩虹屁時被引用

雖然大多惡搞的都很明顯,劃重點:以上所有,魯迅都沒說過。

可架不住魯迅先生一生寫作了1000多萬字,還有不少是閑來無事的日記。在沒有檢索系統的年代,空口鑒真假還真不是個容易事兒。不如一起做道題吧——

下面哪句話是魯迅本人的原話?

A 我說過這樣的話。

B 我實在沒有說過這樣一句話。

C 的確是我說的。

D 名人的話並不都是名言。

答:都說過。

“我,亞洲第一梗王”

魯迅語錄魚目混珠,而魯迅的梗卻人盡皆知。

如果你在互聯網上混了夠久,一定見過下面這個在古早的論壇時代常常出現的段子。

雖然段子的出處已經不得而知,但這倒是不愧於先生“世界第一馬甲帝”的稱號。畢竟光他自己就用過“L.S”(《語絲》周刊第9期)、“你的小白象”(1925年5月魯迅寫給許廣平的第二封情書)、“嫩弟弟”(1925年7月13日許廣平回信)等上百個不同的筆名。

還有一些段子呢,則是由80、90後語文課上都學過的課文衍生而來。

比如最傳播最廣的那句“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其實先生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學醫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強健,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呐喊》,1923年)

高考考綱必備條目把它濃縮成了短短的九個字,隨後經過網絡的迅速傳播,被運用到各大遊戲中,用來暗諷輔助角色的效率太低,或是被輔助用來吐槽隊內輸出太坑。

例句:“學醫救不了漫威宇宙”、“學醫救不了禿頭”。

1921年的短篇小說《故鄉》貢獻了中文互聯網四大神獸之一——猹,和紅肚兜少年閏土

一個文學常識,如果暗戀多年的女神突然紅著臉對你說“今晚月色真美”(發音“阿姨洗鐵路”)。那麽她就是在玩《故鄉》裡的梗,正確的回答應該是搶先說出“適合插猹”。

這些老梗早就寫在中小學課本裡,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中國人都曾聽過,也能接上一兩句。自然而然的就從中二時期的QQ空間時代,火到如今的沙雕時代。

不僅經久不衰,甚至還常說常新。比如曾讓無數語文老師困惑的《棗樹》梗,就可以活學活用地造句“我有兩張自拍,一張很醜,另一張還是很醜。”

《孔乙己》貢獻的梗更多了,有裝逼者專用的“回字有四種寫法”、有實力嘴硬甩鍋的“XX的事,能算偷麽”

諷刺意味濃厚,但凡被改編四周就“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從影視作品衍生出來的梗也不少,比如國產劇《樓外樓》裡被網友們瘋傳的“抓捕周樹人和我魯迅有什麽關係?”

劇裡本是魯迅用來嘲諷地方官員無知的話,已經成了一個玩名字梗的經典模板。一是角色的本名,另一個是角色的綽號,“抓捕”可以替換為其他動詞。

常見的例子就有“抓捕蜘蛛人跟我彼得帕克有什麽關係”、“盧本偉開掛和我五五開有什麽關係”等等。

流水的梗,鐵打的魯迅

拋開這些被惡搞、被瘋傳的段子,魯迅先生之所以被無數年輕人視為精神領袖,本是因為反骨。

生平隻留下過一張大笑的照片,除此之外都是眉頭緊蹙、不苟言笑,滿臉寫著不好惹。

他從小就愛罵人,讀三味書屋時,嘲笑班裡一個的女孩子一哭就會掛著兩條鼻涕,加上兩行眼淚,便生動形象地賜名曰:“四條”;

長大了熱愛髒話學,1925年專門寫過一篇雜文《論“他媽的!”》,歸納了中國人的罵人方式,梳理了國罵的悠久歷史;

偶爾還喜歡動武,甚至連豬都不放過。在和妻子許廣平兩地分居時期,卻有頭豬當著他的面啃相思樹,魯迅一時氣極,就和那頭豬展開了一場決鬥。

真是好硬核一男的。

《致李秉中》,1925年

因此,韓寒、崔永元,但凡是文字中帶一些叛逆氣質的人,都被八抬大轎捧上過“當代魯迅”的神壇。

但隨著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一個接一個地鮮活重現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裡,你才知道你魯大爺永遠是魯大爺,超現實諷刺擱今天也直戳痛點。

對熊孩子可以說:“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隨感錄廿五》,1918年);

社畜麻痹自己再加一會兒班的時候,可以說:“自由不是錢能買到的,但是為了錢可以出賣自由。”(《娜拉走後怎樣》,1923年);

女神拒絕備胎的時候,可以說:“你是個好人”(《解放了的堂吉坷德後記》,1934年)。備胎也可以安慰自己:“你命裡注定的必然要失敗!”(《偽自由書·對於戰爭的祈禱》,1933年)。

……隨便一句話就能上熱搜,隨便一篇文保證百萬加,當然是在他被禁言刪號之前——

“對於社會的戰鬥,我是並不挺身而出的,我不勸別人犧牲……中國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喪命。”(回給許廣平的信,1925年)

魯迅先生的氣節,很多都是語文老師告訴過我們的。

而語文老師沒告訴過我們的是,當年魯迅知道自己要被收編進課本時,曾明確表態他不願意:“一聽見《呐喊》在那裡給中小學生讀以後,見了《呐喊》便討厭。”

事實證明,迅哥兒的擔心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為就算他只是在日記裡百無聊賴地寫下一句“哈哈。”,應試教育也能就此出一道標準答案不少於200字的閱讀理解:

第一個“哈”字,表達了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苦笑與無奈,第二個“哈”字,筆鋒一轉,作者意圖傳遞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給讀者,鼓勵大家衝破舊制度的枷鎖。而句末的句號,則運用得出神入化。句號表示結束,作者用簡單一個句號,便充分強烈表達出要結束舊制度的想法。

作者本人聽了,都想送他們一句:“還是拉倒吧。”(《致楊霽雲》,1934年)

“老孩子”

《魯迅日記》中曾記錄,在他生命最後9年,完全靠版稅和稿費賺錢養家,每月收入700多元。而當時上海一個四口人的工人家庭的每月生活費還不到40元,就連蔣介石的薪水也只有800元。

雖然掙這麽多還要想著傍富婆吧:“為赤貧的紳士計,目前最好的辦法,我以為莫如弄一個有錢的女人做老婆。”(《新的薔薇》,1926年)

但如此高的收入,也足以見得魯迅一代大家的能力和地位。

唯一不以為意的,就是他自己了,魯迅一向反對外界對他個人的過度推崇。甚至1927年,在要被推舉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時,還曾措辭強烈地予以拒絕: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那麽魯迅在乎什麽呢?或許是玩吧。與他愛恨糾纏多年、也互懟過多年的茅盾,曾經這樣形容魯迅:

“精神上,他是一個老孩子”。

他第一酷愛養寵物,早年喜歡金魚,晚年玩起了壁虎;

第二酷愛看電影,光是1934年一年,就看了34部,也就是一個月三部的節奏。

足以見得魯迅先生在除了文學之外的美學造詣也很高,極具文藝細菌。不僅親手設計了北大校徽、自己小說的封面等作品,還是民國時期的時尚icon。

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裡提到,魯迅當年批評過自己的搭配,並提點到:“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橫格子的還好;胖子要穿豎條子的,豎的把人顯得長,橫的把人顯得寬。”

還真別說,都挺有道理。而他自己的穿搭呢,也曾在寫給許廣平的情書裡匯報過:“背心已穿在小襯衫外,很暖。”(1926年)

看看圖,這漁夫毛衣開衫裡面搭配深V領毛衣,內搭一件中式立領襯衫,還很心機的把上衣塞到褲子裡提高腰線的打扮,就算放到今天也是個弄潮兒了吧。

當然魯迅最喜歡的,還是吃零食了,滿口齲齒就足以證明他的“老孩子”本性。

在教育部做公務員時領了工資先去法國麵包店買兩款共四十個奶油蛋糕再說,也是稻香村的常客。

“桂花白糖倫教糕,豬油白糖蓮心粥,蝦肉餛飩面,芝麻香蕉,南洋芒果,西路(暹羅)蜜橘,瓜子大王……”曾在文章《零食》裡留下過無數自己酷愛的甜品名字,其中尤為鍾愛沙琪瑪,就連兒子周海嬰想分一個也不給。

因此牙齒長了不少很多大窟窿,可每每看完牙醫,還是會愉快地買了一堆餅乾回家,然後陷入疼和饞的死循環。

這樣看來,好玩了一生的魯迅先生,也不願只被視作一個成日哭喪著臉、苦大仇深的人吧。

畢竟,金句王、情話王、吃貨王,單拎出任何一點都是佼佼者,這樣的快意人生誰不嚮往呢?

寫了這麽多,最期待看到的一幕,還是雜文家唐弢曾回憶的這段“紹興回旋”:

“每次魯迅來我家,總是一進門就輕快的在地板上轉圈,打旋子。”

可以說是很瀟灑了。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