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少年抑鬱症預防必讀 :活出意義,而不是活出抑鬱(總464期)

人生何處不心理,待我為你八一八

文 | 周宇

本文來自「美國華人」(

為什麼

這樣一些陽光帥氣的

讓人一眼看去,心都能化了的

認真努力的好孩子

竟然會抑鬱、自殺?!

我們想知道

我們究竟做錯了什麼?

這個周末,新澤西一位劉姓初中生的葬禮在當地舉行。

這是一個優秀的、有愛的、全A的孩子,因為抑鬱症而自殺在十月末的一天,她的家人建立了「希望基金會(Hope for Lauren Foundation)」,冀望幫助到那些同樣被抑鬱症困擾的同齡人。

隔不了多久,就會看到一條關於某個大中學生自殺、或者自殺未遂的消息,有的遠在天邊、有的近在咫尺,但是當黑色的消息突然出現在微信群聊或朋友圈,所有看到的人都會在心裡咯噔一下。

僅在上個月,還有猶他大學唐姓女留學生在舊金山跳橋、普林斯頓高中的李姓高中生臥軌等多起,每一起都令人淚流滿面。

比起我們擔心抑鬱症的孩子,更加值得擔心的是人們逐漸疲勞,在輿論變得疲勞之前,我們亟需提出一套有效的應對策略。

據《紐約每日新聞》引述全國疾控中心的問卷統計,大約1/6的高中生都有過自殺的念頭,大約1/12甚至嘗試過。

過去幾年,青少年自殺率有明顯的增加,這一方面是人們對自殺問題的意識程度提高、導致更多的彙報和傳播,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一個因素就是防止青少年走自殺之路的方法還不夠有效。

深知自身文化弊病的華裔提出,家長們給孩子的壓力和對其人生選擇的控制,以「虎媽」為典型培養出了一方面學業很成功、另一方面內在很創傷的孩子。

著名的小提琴手、滑雪健將陳美就是這樣,被一個虎媽架上了成功之路,但是因此跟她媽媽十幾年不說話。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強大霸氣的心理素質,太多孩子都是憋出來不同程度的內傷,加州灣區據說80%的孩子都有精神焦慮、50%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抑鬱。

一半的自殺者都有抑鬱,而家長們又往往忽視,抑鬱症的徵兆常常被打發為「叛逆期心理」而被忽視,造成了拖延。

除此之外,家庭動態的失衡、關係緊張、暴力和負能量等因素,也是孩子們產生抑鬱自殺念頭的重要激發因素。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大人們有自己的問題,直接間接地轉嫁到了孩子身上,他們不是天生的大師,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不會比大人更好。

美國媒體調查還揭示,20%的孩子遭受過校園霸凌,隨著孩子們越來越多地用手機溝通,社交霸凌的效力也愈加可怕。

被羞辱、被排斥、被恐嚇,是造成孩子們心理負擔的重要原因,日復一日地積累。被霸凌的原因很多,種族、外貌、性向等等都可能成為借口,遭遇霸凌的孩子多數敏感、內向、被動,並且更易於抑鬱。

以上這些都是原因,然而除了這些負面的激發因素,還有一個正面的激發因素,似乎沒有被多提及。

華裔心理醫師Julia Chen協助促成的紀錄片《尋找盧克(Finding Luke)》記錄了一個叫盧克的優秀生在忽然自殺之後,家人及朋友的探尋追問。

盧克是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家人對他也很開明,為什麼忽然就尋了短見呢?

影片揭示,他對於人生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有極度的好奇,在現實沒有給他足夠好的答案之後,他期望按照自己的想法繼續探尋下去——對於他,自殺或許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開始,在另一個世界繼續探尋的開始。

這部紀錄片非常催淚,盧克的父母非常具有自省意識,在悲劇發生後,他們總結道:特別是華裔的家長們,對於孩子的精神狀態要有及早的識別而不是忽略、認可而不是否認、尋求治療而不是無動於衷甚至指責孩子。

盧克從小就是一個敏感、愛想問題的孩子,促使他抑鬱的既不是家庭暴力,也不是情感創傷,而是他對於人的存在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讓他滿意的回答,這些問題就是: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

幾千年來,「我向哪裡去」這個問題,不論信仰還是哲學都在試圖回答,也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個追問,就像每個人都問父母「我從哪裡來」那樣簡單自然。

出生與死亡之間的片段,我們就稱之為人生,我們希望這個有限的人生是有其意義的。

這一類抑鬱,稱之為「存在主義抑鬱」,它有四個核心關鍵詞: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

死亡是人生無可避免的終極,也是追問的動力。

在存在主義哲學裡,「自由」有兩種,一種是「免於什麼的自由」,比如免於恐懼、免於受傷害受控制,這是「消極自由」,另有一種是「積極自由」,就是「去做什麼的自由」

存在主義強調後者,指的是人被毫無選擇地帶進這個世界,各種混亂、失序,像一大盒雜亂無章的LEGO積木,每個人有創造的自由,同時也是一個不能推卸的責任。

但大多數人都是隨遇而安地自詡「活在當下」,就像《阿甘正傳》的名言,「生活就像是給你一大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

心理學家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指出,自由帶給人的首先是焦慮:面對一片迷茫的無助感,在人與人的關係織構建立起來之前的孤獨感,以及必需由此帶來的對於安全感的喪失,這促使人們逃離自由的責任。

這也類似人生成長的青春期階段,而人生是沒有退路的,必須自己著手去成長、去創造自己,一些孩子就開始了從挫折到焦慮、從焦慮到憤怒、從憤怒到無助、從無助到抑鬱的逐漸發展的過程,感受到人生的無意義,包括自由本身的無意義。


有研究認為,一些較為天資穎慧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抑鬱的困擾,因為他們多才多藝,但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去發展自己潛在的方方面面,甚至在選擇上什麼課、課外學什麼班、選什麼專業這些方面,都面臨更多的糾結,久而久之一些選擇就顯得隨意,反而限制了他們自己的目標實現。

因為他們在一些方面比同齡的孩子想得更多、更深,也就早早地受到曲高和寡的困擾,這種孤獨感對於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是難以承受的。

毋庸置疑,定期去看心理醫師、學會處理情緒壓力的技巧,對於青少年極為重要。

另一方面,獲得在個人成長、意義探尋方面的引導,也具有普遍適用的潛力。

盧克的問題是:我的人生意義到底是什麼?

絕不因為他去世了,這個個人問題就變得無解:盧克的尋找,不再只是他本人的問題,而成了所有人的問題。他的人生意義是什麼?我自己的呢?

03

意義並不是藏在某處等待我們去找尋,不是像一個風塵僕僕的行者奔走在朝聖的路上那麼遙遠而神秘。

意義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每時每刻的選擇和行動,意義本身就是這種建構的過程,人生也就是這個不斷的過程。

有一本新書《意義的力量(The Power of Meaning)》指出,我們的當代社會文化過於強調「快樂」,但簡單快樂並不是更豐滿、更自我實現的人生。

就像我們擔心孩子們「YOLO」(You Only Live Once)的無所事事,同時也要啟發他們樹立目標和做事方法,人隻活一次,但也因此,該好好地把它活出來。

這本書指出了建構人生意義的四個途徑:建立與他人的聯結;確立目標及實現的步驟;表達自己跟世界的關係;發現那些深化生活存在的奧秘。

抑鬱不僅是青少年的問題,而是全社會的問題,2016年全美的自殺率達到30年的最高,有多達4萬人選擇結束生命。

一個人過得快樂與否、成功與否,並不能預測他她是否更容易抑鬱及自殺,前陣子自殺的名人並不缺名聲、也不缺錢財。

但是研究發現,一個人人生意義的缺失感則是明確的相關因素。

如果得不到滿意的哲學回答,有的人寧願去死,寧願通過讓自己消失而讓世界更美好一些,他們的自殺原本是出於這樣一種無私的動機,絕不是自私、逃避的行為。

但是試圖自殺,這種行為就徹底阻斷了自己更多的愛家人、愛世界的機會,而「活」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我們應該行動起來,早早地與青少年進行關於意義的討論,傾聽他們、引導他們,讓他們以恰當有效的方式發揮自己。

盧剋死去了,他的死通過紀錄片的追問而啟發了千千萬萬的家庭,促使父母們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問題、學習更多的跟孩子溝通理解的技巧,這都是善,是把愛和智慧帶給了千千萬萬的人。

盧克的人生意義,就在這種影像中逐漸展開並且永存,當我們作為觀眾把思考和行動帶進自己的生活,就是對這些早謝的花朵最好的紀念,就是愛的具體發生。

這要求父母自己做好榜樣,畢竟心理醫生只能偶爾指點迷津,平時的朝朝暮暮都是在父母自己的潛移默化之下。

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有足夠的反思和追問嗎、普遍經歷中年危機的我們有更好的答案和解決方法嗎?

借著關於意義和抑鬱的討論,對於父母也是一個好的學習過程,跟孩子一起成長,對孩子的好處是多方面的:更好的家庭氣氛、更深刻的親情、更健康的榜樣力量。

04

在納粹集中營煎熬過的醫學博士弗蘭克爾的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尤其適合人到中年的家長們閱讀參考,他的理論要點是:人要尋求生命意義,這是生命中原始的力量。

這個意義是唯一的、獨特的,唯有人付諸實踐,才能夠滿足人的意志,「意義治療」的任務在於協助人找出他生命中的意義。

每個人的生命意義都不同,每個階段的生命意義也不同,必須由此人自己去尋找、去領悟,一旦找到,他就有希望擺脫因生命空虛而產生的神經官能方面的癥狀,包括失眠、焦慮、飲食失調等等。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個人被剝奪到只剩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他仍然有自由選擇用怎樣的態度面對環境,態度的選擇,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嚴和意義。

有過抑鬱症的人都知道,抑鬱的核心並不是「不快樂」,而是「沒有活力」,是缺乏了生命的激情和能量,這正說明了生命意義對於人有多麼重要。

創造並不僅僅是人生規劃,自我表達也是一個重要內容:把獨特的自己表達出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家庭軼事,或者以文字、繪畫、音樂、攝影等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切入世界的角度,每一個這樣的講述,就是一個創造性地闡釋的過程,一次次把自己的內在梳理得更加完整、有序。

華人孩子的身份認同、家裡家外的文化衝突、自己家庭氛圍對自己個性的影響,等等,都是值得創造性表達的內容。


從意義的角度,那些更多受存在主義抑鬱的孩子,則應該有彼此的聯結、以及跟恰當的導師的聯結,形成一個心靈的社區,將會提供給他們一個有益的精神生態圈。

關於成人的教育,包括對於家庭教育方式和目的的探討,怎樣構建一個良性的家庭氛圍,怎樣幫助孩子尋找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不是讓孩子實現自己認為必須的人生目標,等等,可見我們能夠做的事確實很多。

紀伯倫的《先知》曾經寫道:孩子借著我們而來,但並不屬於我們,孩子是與我們平起平坐的獨立生命;

協助他們成為自己,是我們的神聖職責,而不是一種可以為所欲為的特權。

家長們必須意識到,「培養孩子」這個叫法就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我們真正的使命是「培養出來一個成人」,最重要的事情是成人教育,也就是成「人」的教育。

作者:周宇,本文首發於「美國華人」)。

· 抑鬱狀況測評 ·

據調查,國內的抑鬱症患者約7000萬人,三分之二的抑鬱症患者曾有過自殺的想法,15%的重度抑鬱患者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單純依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有人能一直提供理解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最為關鍵的是,陷入抑鬱之中的自己,是否能夠持續和「黑狗」對抗,重新拿回生活的掌控權。

《抑鬱自評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也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抑鬱測試》(專業版)的編制主要以此為依據,從生理、精神兩方面來評估你的抑鬱情況。

識別下方二維碼可以進入測試頁面,答題結束後將生成8頁的專業報告,詳細說明適合你的應對策略。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