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淺談五行生剋論治

陰陽五行學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五行生剋論治是中醫治病的主要特色,傳統中醫通過四診,八剛辨證,五行生剋論治。先治標,再治本最後扶正。現代中醫少有運用五行生剋治本,更少最後扶正用藥,真是悲哉!今淺談五行生剋論治意在拋磚引玉,進而爭鳴光大中醫。

五行生剋論治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剋規律來確定某些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如下幾方面:

①根據相生規律來確定治則治法:多用於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盜母)等病證。基本原則是補母或瀉子,即"虛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補母:主要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虛證。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影響及脾之健運,而致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補脾益方法進行治療,此即虛則補其母之含義。

瀉子:主要適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可採用清心瀉火法進行治療。肝木為母,心火為子,故瀉心火則有助於瀉肝火,此即實則瀉其子之含義。

②根據相剋規律來確定治療原則:多用於臨床上由於相剋關係紊亂而出現的乘侮病證,主要有相剋太過、相剋不及和相侮(反克)之不同。其治療原則主要是抑強或扶弱,並側重於製其強盛,以使弱者易於恢復。此外在必要時,亦可在其強盛之一方尚未發生相乘病變時,利用相剋規律,預先加強其被克者力量,從而防止病情之發展。

抑強:主要適用於相乘或相侮病證。如肝氣橫逆犯胃或乘脾,出現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之病證,稱之為木亢乘土。治則應以疏肝、平肝之法為主。若由於脾胃壅滯,影響及肝,而致肝氣失於條達疏泄,形成土鬱病證,是為相侮(反克)病證,其治療則應以運脾和胃為主。總之,抑製其強,則被克者之機能自然易於恢復協調。

扶弱:主要適用於相剋之力不及,或因虛而被乘襲所產生的病證。如肝虛氣鬱,影響脾胃之健運,則稱木不疏土,治宜補肝和肝為主,兼顧健脾之法。若因土虛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調或肝胃失和病證,則應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氣為法。總之,扶其弱則有助於相互製約協調關係的恢復。

臨床上依據五行相剋規律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幾種: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藥物治療脾虛肝氣亢逆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疏肝法。主要適用於脾虛肝鬱病證。

培土製水法:是指用溫運脾陽或健脾益氣藥物,以治療水濕停聚病證的一種方法,又稱健脾利水法。主要運用於脾虛不運,或脾陽虛損,水濕泛濫而致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