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B肝是否可以中醫治療?效果如何?

一、病因病機

B肝病毒為疫毒之邪,首犯肌膚,入於血分,深藏於肝。肝為五臟之一,五臟藏精氣而不瀉,若邪伏於肝,則難自凈,是以難治。B肝病毒發於外則表現為濕熱,濕熱疫毒之邪內侵,導致肝臟疏泄功能失調,氣機鬱滯,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易生痰濕,濕邪再困脾土,呈脾虛肝旺之象;久病累及於腎,而致脾腎陽虛;或濕熱蓄積日久,入血入絡,出現氣滯血瘀或瘀血阻絡,最終引起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濕、熱、毒、瘀、痰等病理產物在本病的發展過程中可互為因果,導致病情持續發展和遷延不愈。

二、常見中醫證型

中醫辨證分型建立在病因病機和臨床癥狀基礎上,根據1991年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天津會議《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標準(試行)》,慢性遷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動性肝炎分為五個證型:濕熱中阻證、肝鬱脾虛證、肝腎陰虛證、瘀血阻絡證、脾腎陽虛證。有學者對國內外近40年來有關中醫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涉及中醫證型的臨床研究文獻進行統計和評價,結果顯示出現頻次居於前8位的證型是肝鬱脾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瘀血阻絡、濕熱中阻、肝膽濕熱、氣滯血瘀、肝鬱氣滯。其中肝膽濕熱和肝鬱脾虛兩種證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位列主要的證型,且二者也是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最常見相兼證型。

三、辨證施治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鑒於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辨證以肝膽濕熱和肝鬱脾虛兩種證型為主要證型,我們提出以「清熱利濕」、「疏肝實脾」為主線,再根據不同證型的兼挾癥候,虛實輕重,適當加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四、中藥、西藥在治療慢B肝的優勢

慢B肝治療,目前西醫以免疫調節劑干擾素和核苷類似物為主。就這兩類藥物而言,干擾素雖然使部分患者B肝表面抗原轉陰或e抗原血清學轉化,但有一定不良反應,花費較高,且需注射使用。而核苷類似物作用於HBVDNA多聚酶,只能對B肝病毒產生抑製作用,不能徹底清除病毒,長期應用易出現病毒耐葯變異。中醫中藥對改善癥狀、恢復肝功能、免疫調控等方面有較好的作用。因此,配合中藥治療可彌補西藥的不足,從而取得更好的療效。

五、慢B肝調護

1、勞逸結合,預防過勞

2、調暢情志,合理飲食

肝屬木,性喜條達而惡抑鬱。保持心情開朗,使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則肝臟疏泄功能正常。因此,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適時做好情志護理,最大程度地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影響,改善臨床癥狀。

3、按時服藥,定期複查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口服核苷類似物的患者,一定要按時服藥,以免耐葯和病情反彈。對於慢性乙型肝炎合併肥胖,或經常飲酒,或長期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不論是西藥或者中藥治療、肝功能正常或者肝炎病毒攜帶者,都必須進行專科門診隨訪,每3~6個月定期複查體檢,以早期發現慢性乙型肝炎的發展及變化。

B肝、C肝、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定期檢查很有必要,為促使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為此四川推出以上政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