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治療——中醫整體觀念四則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臨床治病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不但要重視局部,而且更要重視全局。在方法上,既可通過治療局部而影響全身,又可通過治療全身影響局部。中醫治則能體現整體觀念者舉例如下:

一、調整陰陽

《內經》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調整陰陽從廣義來說適用於治療一切疾病。在具體運用上則有「盛則瀉其有餘、虛則補其不足」兩個方面:

「盛則瀉其有餘」,主要適用於因邪氣實引起人體的陰陽偏勝。如陰邪盛,可出現「陰盛則寒」的寒證,其治則應是「寒則熱之」,「治寒以熱」,此時宜用溫熱性的陽葯,來糾正陰之偏勝。反之,陽邪盛,可出現「陽盛則熱"的熱證,其治則應是「熱則寒之」,「治熱以寒」,此時宜用陰葯糾正其陽之偏勝。

「虛則補其不足」,主要適用予因正氣虛引起人體的陰陽偏衰。如陰虛陽盛,常是由於機體的陰分不足,引起虛火上炎而致的虛熱證,治則應是滋陰清熱,常用六昧地黃丸之類;陽虛陰盛,常是由於機體陽氣不足,引起陰寒過盛而致的虛寒證,治則應是益陽消陰,常用金匱腎氣丸之類。中醫常把前者叫作「壯水之主,以製陽光」,後者叫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二、間接補瀉


間接補瀉就是把五行生剋關係具體運用到臨床的治療法則,而「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就是這一法則的體現。

「虛則補其母」,即當某臟(子臟)虛弱時,除可以直接補益本臟外,還可間接補其「母臟」以治「子臟」之虛,有「母健子強」之意。如培土生金,滋水涵木,補火生土,益金生水,培木生火等,均屬「虛則補其母」的範圍。臨床上,肺結核病人咳嗽胸痛、氣短、食欲不振、體瘦、用培土生金(健脾益肺)法治之,往往獲效。

「實則瀉其子」,即當某臟(母臟)出現實證時,除可直接瀉其本臟外,還可以間接瀉其「子臟」,來減輕「母臟」的負擔,有「母病子分擔」之意。如瀉心火以平肝木,瀉脾土以除心火,瀉肺金以燥脾土,瀉腎水以宣肺金,瀉肝火以壯腎水等均屬「實則瀉其子」的範圍。臨床上,肝鬱化火的實證,面紅目赤、頭痛眩暈、急躁易怒、口苦、脈弦;按五行生剋關係,母病可以及子,又可出現心煩不寐等心火亢盛的證候。因此,在治療上,除直接瀉肝火外,還可瀉心火,減輕「母臟」負擔,這種治療叫瀉心火以平肝木。

三、表裡互治(贓腑互治)


臟與腑相表裡,互相依存,互相影響。臟病可以影響腑,腑病也可以影響臟,故臟病可以從腑治,腑病也可以從臟治,臟腑同病,也可以臟腑同治。如裡熱證引起大便秘結致肺氣壅塞時,可見胸悶、咳嗽、呼吸困難等症,此時單治肺效果不佳,可根據肺與大腸相表裡的關係,採取表裡互治法,用涼膈散瀉大腸之熱而清宣肺氣。又如心移熱於小腸,口舌生瘡、小便短赤澀痛,可根據心與小腸相表裡的關係,用導赤散清心火而瀉小腸之熱,效果很好。

四、從五臟治五官、五體


從五臟治五官、五體,是從臟腑所主及「開竅」的關係而治療的原則。五官、五體有病可以從五臟治療。如眼病,可從肝治,實證用清肝的方葯,虛證用補肝方葯;口舌生瘡可以從心治,用清心火的方葯;味覺失常,納差可以從脾治,用補益中氣的方葯,鼻塞可以從肺治,用疏風宣肺方葯;老年人的耳聾耳鳴可以從腎治,用補腎方葯等。至於五體病的治療,亦可從臟治,如肝主筋,筋脈拘急可以從肝治;心主血脈,血脈病可從心治,脾主肌肉,肌肉消瘦可用健牌的方法來治療;肺主皮毛,皮毛不固,易患外感,可從肺治;腎主骨,腰疫腿軟,筋骨無力,可用補腎的方法來治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