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地獄模式還是公考天堂?古代中國科舉制度的流變與影響

山東曲阜孔子像

科舉制度是由隋朝創設,沿襲至清末明初才被廢除的古代中國的重要制度。選拔人才以充公用,是歷朝歷代都會被重視的興國要務。古人參與“公平競爭”要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科舉製誕生前後的往世今生是何種模樣?古代公務員比今天好過嗎?快與文史君一同瞧瞧。

一、隋初首創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首設應當追溯於隋文帝時期,開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平修謹、清平乾濟二科舉人。”其實從北魏設立均田製以來,中國北方的土地制度隨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均田製的頒布使得一些因世襲或軍功而佔田廣博的豪強勢力被逐漸打磨,這樣就給予了新興計程車族以重整旗鼓的機遇。

南朝四代君主均采取過從民間納取賢能以作重用的手段,用以維護統治、緩解社會矛盾。因此南人雖有著重譜牒、貴門閥的傳統認識,但仍舊允許底層人士向上層疏通與流動。這種對於人才的渴望,夾雜著當時貴族門閥實力與風氣日漸傾頹的現實情景,直至有隋一代終於被統治階級清醒的認識到,從而被正式確立為科舉制度固定下來。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度的正式頒布與施行。從前被民間實力集團所籠蓋的銓選人才的權力終於歸位中央,由朝廷控制的目的在於嚴選與留用人才的科舉制度於是在我國的古代歷史上初現端倪。

二、盛唐時代不斷被豐富的科舉內容

唐代繼承了隋一代的科舉制度並對其有所發展,為適應當時政治需要,所設科目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明書”六科。內容豐富的考試科目為統治階級輸送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不僅僅可取峻茂良才為宮室所用,更能借長於詩賦、通於經籍者的聰慧佳敏為朝政貢獻良策。研習“歷法書算”的博士官們則大大提高了唐代中央對實用科學的重視和實踐能力,唐太宗曾感慨“天下英才悉為吾所用之”,這一切都足以成為貞觀一代大唐國力富強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武則天時代首創的武舉、玄宗朝獨創的道舉,則分別以“勇武取士”和“談玄取士”為特色,大大延拓了唐代官方統治者吸納人才的途徑,為操行文武之人均提供了升達為官的道路。在唐朝的科舉中還有一種特殊的考試叫“製舉”,是由皇帝親自設題的為“召四方德行、才能、文學之士,或高蹈幽隱與其不能自達者,下至君某將略、翹關拔山,絕藝奇技,莫不兼取”。從製舉收獲的效果看,仍舊無法與通常的“考試及第”者相提並論。進士出身者從地位上要遠遠高於製舉出身之徒。

三、唐末宋代科舉制度的變革與增改

唐末五代到宋,科舉制度進入了沒落與改革的跌宕期。唐末科舉取士的習慣一度被統治者廢除罷免,依靠上層官僚或實力集團推舉做官的不良傳統又被重新搬上了歷史舞台。安史亂後,大唐國力不穩,且長期受到西部北部少數民族與分立勢力的騷擾,便長期將軍事立國的政策置於首位。五代至宋初,在短短50年內經歷了5朝8姓13君,屆時統治者仍舊將“重軍事、輕文才”當作執政機要堅持下來。五代初雖仍舊沿襲了科舉,但卻在舉行時不避諱親疏、不懲戒宴請、更不禁絕攜書,使得所羅人才不是門生便是故吏、非是皇親便是貴戚。但在五代後期朝廷查驗到此舉之弊甚後,就進行了“鎖院”與“糊名”的改革,並且實行了“詳複”制度,對科舉製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宋太祖深感門閥士族經歷唐末戰亂早已實力式微,因此在滿足吸收新晉中小地主的政治上升需要的同時,一並完善與繼承了唐末五代的科舉制度。宋初曾廢除了前代隆盛中的公舉制度,隔絕了貴胄財閥人家借機遙控朝政,布置左右的隱患。宋太宗正式將殿試制度作為常設,加強了“鎖院”、“謄錄”與“糊名”制度,將以往防止舞弊的措施加以創新和承襲。到了王安石變法的時期,還曾曇花一現過一股注重實際應用,輕視空談義理的“經世致用”風潮。

四、蒙人統治下科舉制度的沉浮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其重視實用技術和武力的思想長期以來成為元代統治集團思維的主流。從1279年元世祖攻滅南宋,到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恢復科舉,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段科舉中斷期便在此間發生。

元代科舉考試的定製對“四等人”十分不平等,蒙人、色目人所經歷的每一道流程為南人、漢人所必須參與,但南人、漢人仍要於之後參與額外的加試才可獲取晉升資格。其中央政府給予地方官的拔擢指標也大大偏向於前二者,行省官員向南人、漢人開放的做官指標少之又少。元代科舉考試還有著斷續相繼的特點:仁宗開科後,歷經過馬真後、定宗、海迷失後、憲宗、世祖、成宗、武宗七朝,此七朝均未舉行科舉。程朱理學亦在此時被統治者接納,成為科舉考試的官方參考用注。元朝對於科舉的輕視與怠慢,終究招致了“蒙漢合流”謀劃的失敗,最終導致元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短命的幾代封建王朝間的一員。

五、明代科舉制度的變化與逐漸陳腐

明建制之始,在面臨特殊局面的情況下,采取了以薦舉制度為代表的特殊取士模式。洪武六年,太祖下詔曰:“山林之士德興文藝可稱者,有司采舉,備禮遣送至京,朕將任用隻,以圖至治。”其實際的行政效力很強,舉薦人才也比較廣羅,有利於明初社會的穩定和統治秩序的恢復。其招徠的名士甚繁,其中如劉基、宋濂等人更在日後獲得了重用。

為了革除元代不重視科舉的短視,太祖於1367年正式下令“設文武科取士”,這是明代科舉制度的正式恢復。明延續了前代鄉試、會試、殿試的“三門檻”制度,並且要求一切考生務必為官學學徒才可獲資格參試。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做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成為了科舉場上廣為傳頌的佳話。明朝科舉取士的方法基本沿襲歷朝舊製,但太祖與劉基所定八股文形式為明獨創,“其文仿宋代經義,然以古人語氣為之,排比對偶,謂之八股。”其限制人思維之痼病早已昭彰,在此不多論述。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實行了“南北卷”制度,其用意明顯是要平衡南北方士族與庶族之分布不平等的現象,但並沒有徹底解決南北方人做官機率不等、所受教育偏重不同的根本問題。

六、滿人對待漢人的措施與科舉製的崩潰

清初努爾哈赤在入關前曾拜漢人龔正陸為太子師,但其對漢族士人的殺戮深重,總體來說是不大敬重知識分子的。待皇太極統一滿洲各部,便開始設置文官機構,提高文官的地位。時至順治元年(1644年),入關後的滿族人激起了漢族軍民的同仇敵愾與競相抵抗,為了不擴大矛盾,清廷采納了明降官的意見準興科舉。順治一開始就秉持了並舉文武二科的做法,這對爭取漢族士民的歸附與增強對八旗子弟的鍛煉都是極為有利的。

康熙朝除保留常科以外,更增設了薦舉與製舉,擴大了中央政府對官吏的任免與拔擢權力,並且曾一度欲言廢八股。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充分的特權有待,僅僅需要考翻譯科一科,這就形成了滿人對官職的壟斷與獨佔,對社會流動是極為不利的。更別提其後文字獄的興盛、八股文的極盛對漢族人民精神造成的鞭笞和奴役,在無形中致使中國與近代科技與學術趨向絕緣,遂導致清朝的不斷落後。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在完成了它固有的歷史使命之後,於清末民初被人們徹底棄絕而廢除。

文史君說:

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在近代被廢除前後曾招致了社會上的廣泛討論。有人說科舉制度是幾千年來中國官僚社會公平選官、平衡用人的智慧精華,也有人說科舉制度限制了人們的思維空間,遏止了近代科學的產生與現代經濟體的出現,為中國人形成官本位思想做出了不好的“貢獻”。我們可以辯證的看待科舉這個問題,因為它既然已經在傳統社會中生根發芽並且發揮過其穩定社會秩序、“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歷史使命,我們就應當肯定它的歷史功績。而對於其愈演愈烈的閉塞傾向和被統治者用作遙控人民思想工具的末後變異,則要抱著一種慎重的態度去考量。思維在我,不囿於書。辯證在我,卻不獨於一人。我想,這才是嚴謹治學卻又懷抱宇宙的一種理想風范吧。

參考文獻:

張艦戈:《五代至宋初科舉制度探析》,《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3

劉額爾敦吐、蔣極峰:《時斷時續:元代科舉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10.1

於天嬌:《淺議明朝的科舉制度》,《學理論》2012.23

王日根、章廣:《科舉制度的重建對清王朝穩定的意義》,《湖北大學學報》2016.6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账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