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唐朝科舉趣事:白居易一詩成名,王維靠“走後門”高中狀元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科舉,這種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雖然存在諸多弊端和不完善,但仍不失為封建王朝時期一項偉大的發明。

科舉制度的誕生不但改變了門閥士族世代掌控最高權力的狀況,給了寒門子弟一個向上階梯,而且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更讓讀書風氣盛行千年不衰,造就了燦爛繁榮的中華文化。

從公元605年隋煬帝創設科舉,到公元1905年光緒帝廢除科舉,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整整存續了1300年,但是,科舉制度真正走向規範化其實是在宋朝以後。

隋朝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短命王朝,隋煬帝也就在位14年,共計舉辦過四五次科舉考試而已,一共錄取了十二位進士。所以,科舉制度雖然起源於隋朝,但真正通過科舉上位的隋朝官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時間到了唐朝初期,政權主要也是掌控在門閥士族手中,但通過科舉官居高位的社會底層已經比隋朝時明顯增多。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注重科舉,史料記載,當李世民看到前來參加科舉考試的民間人才極多,曾非常得意地對左右感歎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意思就是,通過科舉考試,天下英雄都讓他收入囊中了。

不過,科舉在唐朝雖然得到了重視和發展,卻仍沒有形成絕對公平的規則,其評價標準比較隨意。但是,也在正因為這種“隨意性”,唐朝在人才選拔時還發生了不少有趣故事,以下就與大家分享兩則。

唐朝的科舉試卷分為“考卷”和“行卷”,“考卷”就是正常的考官出題考生答題,而“行卷”就比較個性化了,考生可以把自己平時寫得比較好的詩詞歌賦謄抄在上面,考官則會根據這些作品對考生的文采水準進行測評。

正是由於唐朝有這種特殊的“行卷”考核,所以有志於仕途的天下學子都喜歡提前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拿給當世大儒去看,如果有幸被當世大儒誇讚幾句,那麽此人必定名聲大噪,“行卷”成績也會隨之水漲船高,對他的科舉晉升非常有幫助。

比如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他初入長安時就將自己的一些詩作拿去給大文學家顧況看,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希望得到顧況的肯定,進而提升自己在文學界的名聲,以實現科舉高中的目的。

在古代,後生晚輩要拜見學界泰鬥,那都是要先遞交拜帖的,而顧況看到拜帖上的“白居易”三字時不禁哈哈大笑,還調侃道:“長安米貴,白居不易!意思就是這京城的物價很高,人才濟濟,要沒點真本事想在這“白居”那可不容易啊!

但是,當顧況打開其中的“行卷”一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白居易的那首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又名《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讀畢,顧況不禁被深深折服,於是又改口說:“有這等好文采,白居也易!意思就是,有如此才華,在長安“白居”就容易了!

就這樣,白居易在長安一舉成名,也為他日後走上官場做好了鋪墊。

說完白居易,再說說唐朝的另一位著名大詩人——王維。

在諸多我們熟知的唐朝詩人中,王維是唯一一個高中過狀元的,而他當年之所以能狀元及第,其實也是因為在“行卷”上花了大心思。

與其他考生相比,王維有三大優勢,其一是長得帥,其二是琵琶彈得好,其三是文采出眾。換句話說,人家王維那是要長相有長相,要才藝有才藝,要實力有實力,考上狀元絕對是實至名歸。但是,實力再強,那也必須有人賞識才行,於是王維找到了岐王李范。

杜甫曾在《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寫道:“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這裡的“岐王”就是指李范,他是一個特別喜歡結交文化人的王爺,不但與杜甫熟絡,同時與王維也是好朋友。

王維找到岐王李范,李范則把他推薦給了玉真公主。這個玉真公主可了不得,她是唐睿宗李旦和昭成順聖皇后竇德妃所生之女,是當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同母胞妹,在朝中的地位甚至高於岐王李范。

玉真公主也是個愛才之人,所以她經常向哥哥唐玄宗舉薦人才。前文提及,王維長得那是風度翩翩,一表人才,玉真公主初見他就非常喜歡,然後王維又通曉音律,一曲琵琶彈奏完畢,玉真公主更是大為歎服。

就在此時,岐王李范趁熱打鐵,又大加讚賞了王維一番,說他的才華不僅在作曲彈唱,其詩詞歌賦水準更是超一流。玉真公主平生所愛是詩詞,於是請王維寫上一首來欣賞一番。王維便把名作《山居秋暝》奉上:“空山新雨後,氣象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一首寫罷,真是驚為天人,玉真公主早就拜讀過這首名詩,沒想到竟是眼前這位美少年的傑作,傾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隨後,玉真公主親自遞交了王維的“行卷”,並在哥哥唐玄宗面前極盡美言。於是,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王維高中狀元。

筆者認為,王維得以高中狀元自然是離不開玉真公主的極力舉薦,不過以他的才華也確實堪當此殊榮。而且,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通過“貴人”舉薦提高“行卷”成績是普遍現象,王維這個“後門”走得實際上並無不妥。

至於王維與玉真公主的緋聞,筆者認為那純屬後人杜撰,玉真公主對王維的欣賞更多的只是傾慕之情,而非兒女私情。

參考資料:《全唐文》、《舊唐書》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