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維他奶、大家樂、大快活:不遜色海底撈的港資飲食王國

上大學的時候,我很喜歡喝維他奶、維他檸檬茶。工作後,大家樂、大快活餐廳也經常成為下午茶的聚腳點。而直到最近我才發現,這3家來自香港本地的經典品牌,竟然是由3個親兄弟分別經營的。兄弟排行第7的羅桂祥創辦了維他奶,排第8的羅騰祥創辦了大家樂,而排行第9的羅芳祥創辦了大快活。

如今,這3間上市公司總資產超過500億港元。他們3兄弟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這個飲食王國的?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下這個小故事。

這大抵要從他們的父親說起了。三兄弟的父親叫羅進興,晚清時期在廣東梅縣出生,是個很普通的客家人。當時生活條件很差,於是羅進興隻身來到馬來西亞工作。他在余仁生(就是那家賣白鳳丸、保嬰丹很有名的企業)工作的時候,得到老闆 余東旋 的賞識,老闆資助了他的7個兒子在香港大學讀書,包括了羅桂祥、羅騰祥和羅芳祥。

余仁生保嬰丹

七哥:首創「窮人的牛奶」

當時,羅桂祥是家族裡面第一位大學生,1929年他考入了香港大學商學院。畢業後,他還出任了余東璿的商務秘書,兩年後升為香港余東璿有限公司經理,同時兼任余的私人法律代理。

1936年底,羅桂祥在上海公乾的時候,偶然聽到美國派駐中國的商務參讚雅諾氏的公開演講,題目是「大豆——中國之牛」。演講中提及到,大豆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與牛奶一樣高,是中國的「奶牛」。而中國人數千年來,都以大豆作為糧食和營養來源。所以,中國人不飲牛奶也很健康。

這番話,讓年輕的羅桂祥開始認識到大豆的分量。回到香港後,羅桂祥親眼目睹難民營中的同胞飽受日本侵華戰爭摧殘,貧病交加,嚴重營養不良。於是,他決心拯救這些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同胞,為當時營養不足的香港人提供廉價、營養豐富的飲品。

1940年,羅桂祥以1.5萬港幣設立的香港豆品公司終於研發出「窮人的牛奶」——看著這酷似牛奶的乳白色漿液,羅桂祥將其命名為「豆奶」。這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理念,從此香港人有了自己的「奶」。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們為這個純中國式的產品起了頗西洋化的名字「維他奶」,使人不禁聯想到人的健康不可缺少的「維他命」。

香港豆品有限公司開業時的合照,前排中間便是羅桂祥

不過,維他奶雖是生產出來了,但當時沒有消毒處理,需要即日飲用,因此銷售形勢並不樂觀。出售第一天,只賣了9支。不足一年,投資全部虧光。到了1945年,羅桂祥才再次恢復了維他豆奶的生產。他將豆奶裝瓶,從杓舀碗裝的排檔飲品瞬間變為有品位瓶裝商品,銷量大幅增加。

維他奶在50年代的生產線

1953年,維他奶引進高溫消毒,無須冷藏亦可保存,同時開始塑造健康的形象。在宣傳豆奶有豐富的蛋白質「令你更高,更強,更美」,又舉辦維他奶先生選舉和到學校派豆奶。形象正面,加上售價又便宜(1963年每支售2毛錢,新產品麥精亦隻售3毛錢),銷量開始大增,至1950年代中期已達每年1200萬瓶。

但好景不長,來到1974年,石油危機爆發,主要原材料糖和大豆的價格均大幅上升,玻璃瓶存儲運輸成本高,保質時間短,使維他奶再次陷入了困境。後來,維他奶冒險率先引入無菌利樂紙包裝,此舉不僅降低運輸成本,還免除了顧客退瓶的麻煩。1976 年,維他奶集團利潤大幅度上升。

維他奶渡過了危機後在美國、澳洲、新加坡等地設廠,成為全球最大的豆奶公司。羅桂祥也被稱為「維他奶之父」。1979 年以後,維他奶公司又盯上了當時風行的「綠色食品」潮流,逐步研製出保鮮紙盒檸檬茶、果汁、菊花茶和一批保鮮汽水飲品,年銷售量高達 4 億盒。1994 年,維他奶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羅桂祥

八哥:「半中半西」,

「自助取餐」始祖

1969 年,排行第八的八哥 羅騰祥 本與羅桂祥一起為維他奶事業奮鬥,突然有了創業的念頭。那時候的羅騰祥,已經 53 歲了。「維他奶」的員工是 55 歲退休的,一想到退休後庸庸碌碌的生活,羅騰祥並不甘心,他希望人生能獲得一些成就感。

羅騰祥,2016年逝世,終年101歲

正如羅騰祥自己所說,「很多時候,一個聯想,就變成一個機會」。羅騰祥投身創業,做過假發,但結果失敗了。後來,政府開始取消了公司包夥食的制度。他與侄子看中了打工仔要醫肚(粵語,要吃飯的意思),毅然離開了維他奶,創辦了大家樂快餐。

那時候的大家樂,主要售賣便食,如雞腿、薯條、漢堡包等。幸好漢堡牛肉包的銷路不錯,當時香港還未有賣漢堡包的快餐店,於是他決定專心做飲食生意。

一開始,餐廳樓下是外賣,樓上是餐廳。但慢慢地,羅騰祥意識到大家樂需要改進。他覺得不應只賣西餐,「這是中國人的社會,為什麽不做中國人的飯餐?」於是大家樂的餐單加上了中式食物。

同時,因為餐廳勞工一直短缺,羅騰祥為了省下人手開支,決定取消服務生捧餐的形式,改成「自助式餐飲」。這一舉動非常突破,羅騰祥曾這樣描述,

「當時冰室、茶樓、涼茶鋪,甚至大排檔,進去坐下就有夥計(粵語,意為服務生)招呼。大家樂則要客人先排隊買票,再自己拿托盤取食物,初期很多市民不接受,不過隨著經濟起飛,白領打工族大量增加,這種自助式飲食文化也開始風行。」

大家樂製造出香港餐飲業的諸多創舉:首次引入美式漢堡、1972 年首創「半中半西」餐飲、1975 年率先使用自助取餐模式。

九弟:緊貼大家樂策略,瓜分市場

當年仍在「維他奶」打工的九弟——羅芳祥,眼看哥哥的大家樂相當成功,1972 年有樣學樣,和兒子自立門戶,開辦快餐廳,改名「大快活」,與「大家樂」一較高下,開啟了兩兄弟的快餐之爭。

1972年,大快活第一間分店在荃灣眾安街開幕

1976 年,八哥羅騰祥帶領的大家樂又率先做了一個開創先河的舉動:在電視上大賣廣告,成為了香港第一家在電視賣廣告的食肆。這反應非常好,大快活馬上「模仿」,也在電視上大賣廣告。結果,兩家的生意都突飛猛進,紛紛擴充了分店。

大家樂找來張國榮賣廣告

1975年11月大家樂中環雪廠街分店開業

為了應付龐大的客流量,把「大家樂」做得紅紅火火的八哥 羅騰祥 在 1979 年決定應用中央廚房。兩年後,大快活又仿效。

80 年代初,大家樂高速發展,羅騰祥知道要發展必須要靠市場資金。當時大家樂分店已經有 30 多間,加上有一定的知名度,是上市的好時機。1986 年,大家樂成為香港首家上市的飲食股,亦是羅氏家族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上市第二年,大家樂分店已由 30 間增至 40 多間,發展非常快速。後來,大家樂還開展了多品牌策略,1990 年收購「阿二靚湯」,之後再一舉收購了「意粉屋」及「Super Sandwiches」等等,到了 1992 年大家樂旗下的食店已經達到 100 間,相當誇張。

意粉屋LOGO

眼見哥哥的大家樂又上市,又收購、又大幅擴充,九弟 羅芳祥 心裡不是滋味兒。他緊跟哥哥的步伐,1991 年正式上市。成功集資後,大快活也開始進行品牌收購,收購了「瑪利歐意大利餐廳」,並且北上擴充,分店數目一度達到 30 家。

雖然大家樂在 90 年代都有進軍內地市場,不過「大快活」比「大家樂」更為進取,投資力度更大。但因為發展過快,令到經營的效率欠佳,加上還未能摸清當地人的口味,食物品質控制偏差。結果,1995 年至 1999 年,大快活連虧 4 億,一度瀕臨倒閉。

就在此時,九弟 羅芳祥的兒子羅開揚接手了這個「爛攤子」。他由改變食物質量到餐廳裝潢、品牌LOGO設計全面改革,將品牌全面年輕化。他找來設計師陳幼堅,將本來的小醜LOGO改為一個跳躍的「大」字。

並且將室內設計改為更有格調、更高級的風格。店鋪主色改為橙色 1 種,大大節省了印刷成本,更以「大快活人」來建立一個標誌系統。這次的形象工程成功令大快活起死回生,令營業額大增,更吸引了年輕的顧客。

一個家族,三大品牌

來自同一個家族,竟發展出三家那麽經典的連鎖品牌,而且兩家還是那麽相似的快餐品牌。兄弟間是否會出現互相殘殺的情況?

對於兩位胞弟和子侄們先後離開公司、自立門戶,七哥羅桂祥在 1990 年的時候曾這樣回應,

「如果他們(家屬員工)有本事,能夠在外面找到好工作,我會鼓勵他們,不會強逼他們留下⋯⋯至於八弟、九弟和兒子開睦,更把他們的快餐事業—大家樂、大快活—搞得有聲有色,我很替他們高興⋯⋯總之,在家屬成員要離開公司另謀發展的時候,我不會要求他們留下。我覺得沒有任何人的辭職會對我構成威脅。」

自立門戶後,雖然兄弟間的生意相互競爭,大家樂和大快活就是快餐間的「歡喜冤家」。但其實大家亦有相配合的一面,例如大家樂、大快活的汽水飲料必然由維他奶國際所供應,各集團之間的物業又會互相轉租,分散風險,並有互相持有對方股份。這樣的競爭,並不殘殺,反而是互相製衡,互相積極促進。不然,三家企業亦不會在現時還能堅實地立足於市場。一門三傑,羅氏家族還是挺牛的。

今年7月大家樂看重大灣區實力,簽約廣深等8大地產商

而八哥 羅騰祥亦曾經這樣描述他經營的成功之道,有興趣做生意的朋友亦不妨借鑒。他是這麽說的,

「我有什麽企業家特質?我是客家人,吃得苦,我的特質跟蘇格蘭人很相似,哈哈哈哈哈,蘇格蘭人常被英國人揾笨(粵語,意為欺負),結果反而鍛煉到實力。我自少已經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做生意也好,做什麽也好,人生總要解決問題,你遇上人生中一件要緊的事,碰到問題和困難,你怎樣做?你要盡全力解決問題。最好小孩時,便練習解決難題的能力,將來他做人做事,包括創業、做生意,這個能力對他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

(添加好友請備注:公司+合作事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