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端午不只吃粽子,要做五件事才能確保一年無熱毒

端午節馬上來了

相信很多小夥伴們打開它的姿勢是

一邊啃著粽子,一邊懶宅

其實

古人對端午節並不友好

甚至是有點抗拒的

……

他們把端午節稱為惡日

把農歷五月(陽歷六月)稱為惡月

此時天地火旺至極

蠍蛇蜈蚣壁虎蟾蜍開始四處爬行

各種時疫,瘟毒滋生

最近發病猖狂的手足口病

也算上述之一

其中,他們把端午咒得最凶的

莫過於: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

比如:孟嘗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出生

他的父親田嬰就曾打算把他丟棄

但我們祖先的血液裡也流淌著

與天鬥,與地鬥

其樂無窮的智慧

他們對付萬惡的端午節

自有一套解鎖姿勢

NO1

端午防毒第一招

洗藥澡

《荊楚歲時記》裡有寫到: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這裡的蘭不是指蘭花

而是佩蘭

在中藥學裡,佩蘭辛,平

能化濕醒脾,解暑

而且佩蘭有香氣

特別適合煎水洗浴

當然,古人洗藥澡不僅為了清潔

在火毒四起的五月裡

特別容易鬱熱透發皮膚病

洗藥澡是有防病的意思在裡面噠

端午防毒第二招

掛艾草、菖蒲

《荊楚歲時記》裡還寫到:

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

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這個‘禳’讀[ráng]

意思是祈禱消除災殃、去邪除惡

一年中采艾最好的時間

就是端午節的正午

這時候的艾草汲取一年中最足的陽氣

成為純陽之物

這天采的艾草是最最好的

而且存放得越久越好

民間常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

古人端午這天都會采點艾草

菖蒲懸掛在門上,能驅蚊辟邪

端午防毒第三招

系五色絲線

這個習俗說白了

就是把五種顏色的絲線合成繩子

系在臂膀

古人認為五色絲線象徵五龍

能鎮壓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

在《風俗通義》裡寫到:

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

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

到了清朝時

這種習俗依然盛行

只不過在五色絲線的基礎上

又添了了一些小老虎,小香囊之類的玩意

在北方

端午給小兒纏上的五絲線,

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

才能解下來的哦

端午防毒第四招

飲雄黃酒戴雄黃香囊

古人在端午節是要飲雄黃酒的

而雄黃呢,

是一種礦物質

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

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

一般用來喝的雄黃酒

只是在白酒或黃酒裡

加了一丁點的雄黃

雄黃酒是有毒的

尤其是小兒萬萬不能喝

所以後來人們就改在端午時

把雄黃酒灑在門窗上

以此來達到驅邪殺蟲的目的

那小兒呢?

就用雄黃酒在他們額頭上寫個“王”字

因為“王”接近老虎額紋

寓意借老虎之威以鎮各種毒邪

同時端午時節的香囊裡

也一定是會放點雄黃的

畢竟

解五毒是這個日子的標配啊

那吃的要注意什麽呢?

《金匱要略》裡有雲:

五月勿食韭菜,令人乏力,損目。

韭菜是辛溫之物

端午時節本來就氣候濕熱,暑氣蒸鬱

如果你

不是對自己體質寒得很自信

還是敬請繞道

那些韭菜羊肉的辛溫發物吧

除此之外

古人在五月還有很多條條框框

比如清人袁景瀾曾說過:

五月,修善月齋

端午吃素一天是個不錯的選擇

其它還有:不遷居,不婚嫁

甚至新嫁或已嫁之女要躲端午

回娘家度節

總體來說就是要節嗜欲,定心氣

全面開啟佛系生活方式。。。

也許大家會覺得

古人對端午農歷五月

處處小心翼翼禁忌百端

是不是有點太小題大作了?

其實不然

設想一下,端午前後

南方已進入酷熱季節,暑氣蒸鬱

而此時又恰是農事最繁忙的時節

一邊是

烈陽烘烤,暑濕蒸鬱

一邊是

毒蟲繁育,蛇蠍當道,蚊蠅猖獗

在祛暑降溫條件落後

醫藥防疫水準又不高的古代

只能外力不夠,內裡湊

人人從我做起

一鍵開啟嚴於律己de防病防毒模式

吃素,節欲,洗澡

搞好個人衛生工作。。。。

反觀如今

醫療水準是越來越發達了

但活法卻是

老子怎麽高興怎麽來

什麽條條框框都扔完了

甚至連最樸實的道理都淡忘了:

健康的身體

80%來自你個人生活習慣,身心管理

醫生能幫你的

無非是剩下的20%而已

屈子冤魂終古在

楚鄉遺俗幾人曉

致謝:素問軒米醫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