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行共生”當代藝術展在山水美術館開幕

展覽海報

2019年3月16日“五行共生”當代藝術展在北京山水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北京山水美術館主辦,著名藝術批評家楊衛擔任策展人。展覽特別呈現5位當代藝術家伊靈、張嘯天、劉春傑、沈敬東、徐森的作品和近期創作。本次展覽作共計70余件(組)作品參與展出,涵蓋了油畫、雕塑、綜合材料、水墨、丙烯等多種藝術類型,全面展示了這五位藝術家創作風格和狀態。為我們提供了一場是覺得饕餮大宴。

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楊衛致辭

藝術家 伊靈致辭

藝術家 張嘯天致辭

藝術家 沈敬東致辭

藝術家 徐森致辭

展覽開幕式合照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中國人喜歡用這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這便有了五行相克相生之說。我借著“五行”的概念來命名這個當代藝術展,是因為參加這個展覽的藝術家恰好是五位,而且這五位藝術家風格迥異,藝術人生也各不相同。所以,我借“五行共生”之概念,即是想表明這五位藝術家彼此的獨立狀態,同時,又相互關聯,相互促進。

事實上,藝術家也是合群的動物,儘管創作的時候大都是一個人獨處,但現實生活中卻離不開朋友。或許是藝術家更為敏感的緣故,往往比平常人更喜歡傾訴,也更需要知音。這正是古代文人墨客們喜歡千里尋友、清音雅集的原因,也是當今藝術區現象不斷催生的背景。本次參展的幾位藝術家,就大都生活在中國最大的藝術區——宋莊。他們為了相似的理想來到北京,紛紛聚集到宋莊,在這裡建立工作室,同時,也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此次展覽能夠順利舉辦,就是基於五位藝術家相輔相成的友誼關係,當然,也是出於五位藝術家的彼此認同。

伊靈《我是一個多情的人》200X300cm 布面油畫 2009

伊靈是五位藝術家中最為年長者,他不僅是“老宋莊”,也是圓明園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伊靈就曾騎單車環國旅行,一路考察民間藝術,由此奠定了他的繪畫基調——將中國民間藝術圖騰進行轉換而不同於西方模式的抽象畫。

八十年代末,伊靈結束環國旅行計劃,落戶於北京,成了中國最早的職業藝術家之一。九十年代初,“圓明園畫家村”聲名鵲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當年的“村長”伊靈。因為正是由於伊靈的寬厚性格,交四海之友,才使得圓明園聚集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以至於成為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最為矚目的文化現象之一。當然,“圓明園畫家村”也是因此而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最終不得不被迫解散。

伊靈《廣結善緣》 80X100cm 布面油畫

伊靈離開圓明園之後,曾輾轉多處,最後來到通州,並蟄居在了宋莊。這些年,伊靈的生活雖然極為動蕩,但他的創作心態與繪畫風格卻非常穩定,始終保持著原初的信念,繪畫風格也是一成不變。在一個變化多端的信息社會,伊靈的這種堅守,以不變應萬變,無疑提供了某種價值參照。同時,伊靈扎根於社會底層,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形成一種密密麻麻而又絢爛多彩的畫風,又使他的作品在彰顯個性的同時,與當代中國人的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了起來。

張嘯天《2017.5.16》 180x140cm 綜合材料 2017

張嘯天也是從事抽象繪畫的創作,但與伊靈不同的是,張嘯天的畫面中看不到任何圖式與形象,看到的只是色塊和肌理。如果說伊靈的抽象畫是由簡至繁,那麽,張嘯天的抽象畫則是由繁至簡。他們倆拉開藝術創作的反向運動,也恰好折射出了抽象畫的兩個維度,即“極多主義”與“極簡主義。

張嘯天出生於浙江樂清,自小喜歡塗鴉,年輕時因為喜歡飼養動物把文化課落下了,沒能考上大學,後自費到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進修,由此受到浙美學術氛圍的熏染。張嘯天早年迷戀於結構抽象,後來走向極簡藝術,應該說,都與他在浙美的學習經歷脫不開關係。在中國當代藝術格局中,浙美以注重藝術品質而著稱,推崇的是所謂“有教養的繪畫”。可以說,張嘯天秉承了這樣一個創作理念,某種意義上,是在將“有教養的繪畫”進行某種抽象化的詮釋。

張嘯天 《2016.9.27》120x120cm 綜合材料 2016

近年來,張嘯天隱居宋莊,在與世無爭的狀態下,創作了大量的抽象繪畫。這些繪畫作為他的價值傾向與審美追求,疏遠於城市的喧囂與世俗的浮華,所呈現出淡逸、空靈、虛薄等視覺特徵,也由此反映出了張嘯天的出世心境。

沈敬東《福祿壽》 150x300cm 布面油畫 2018

沈敬東是近年來中國當代藝壇冉冉升起的一位明星藝術家。說他是明星藝術家,不是在為人處世方面,而是因為他的藝術作品,以光鮮、亮麗、幽默、詼諧,以及多層次、多維度、多材料地展開等為特點,涵蓋了藝術可以流行的諸多因素。

沈敬東《新聞聯播00》 100X120cm 布面油畫 2018

就風格而言,沈敬東的藝術承接了“波普藝術”和“豔俗藝術”的文脈,但又超越了那些藝術的社會性敘事,而是從個人經驗入手,再借用一些吻合當代人視覺心理的語言方式進行有效轉換,比如強化塑料質感、強調卡通形象等等,從而形成了一種極具流行樣式的個人符號。

縱觀沈敬東的藝術歷程,能夠看到他一直在個人與社會之間尋找契合點。或許,這跟他作為“60後”的成長記憶有關,尤其是沈敬東曾經作為軍人的職業生涯,更是給了他某種集體主義思維。因此,他挖掘自己的成長史,亦可以呈現出一代人的心路歷程。應該說,這是沈敬東的藝術得以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春傑 《哎》 49×40cm 水墨 2016

劉春傑是著名畫家,也是五位參展藝術家中我唯一還沒謀過面的藝術家。不過,雖然我不曾與劉春傑謀面,但他的大名我卻是早有耳聞。作為現任南京金陵美術館的館長,劉春傑的藝術生命卻是從東北開始的。他曾先後在哈爾濱師大和魯迅美院深造,並一度擔任過北大荒美協的副主席。可以說,是東北的一方熱土和人文環境,塑造了劉春傑的文化性格,也賦予了他藝術創作的靈感。

劉春傑《超越時代的失敗者》 水墨 49×40cm 2016

在劉春傑的藝術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北大荒版畫的風貌,也能夠看到魯迅美術學院的傳統,比如他對歷史題材的鍾愛,比如他對風景畫的表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北大荒版畫和魯美畫風的影響。而劉春傑穿梭於這兩個傳統之間,將其進行當代性的轉換,也就形成了他自己的藝術風格。

近年來,劉春傑因工作關係的調動,遷入了六朝古都南京生活。這種身體遷徙與環境變化,為他的藝術創作植入了新的靈感與內涵,尤其是受江南文化的沁染,劉春傑的作品正在朝更為詩性、更為意象的方向發展。這是一次中年脫變,我期待劉春傑能夠再獲藝術新生。

徐森 《印象富力灣之9》 80×100cm 布面丙烯 2017

徐森是此次展覽的最初動議者,也是實際的組織者,由此可見,他的熱心程度。事實上,徐森一直都熱衷於藝術的社會實踐。為此,他廣結人緣,做過許多有益嘗試,比如疏通藝術界與其他領域的關係,比如針對市場研發藝術衍生品等等。此次當代藝術五人展,也是徐森的社會實踐之一,源於他社會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衝動。

徐森的繪畫直接反映了他的性格,熱烈、奔放,洋溢著如火般的激情。就風格而言,徐森的繪畫屬於典型的表現主義,但是,又對應著非常具體的內容,比如山川、河流、藍天、白雲等等。徐森借著這些自然景觀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同時,也賦予了大自然以多彩的生命。

徐森 《本色系列40》 200×120cm 布面丙烯 2016

近年來,徐森開始自覺地回歸於傳統,不斷從文人畫的形態中吸取營養。這使得他現在的繪畫作品,逐漸脫去早先的焦躁情緒,而具有了儒雅的氣質與悠遠的古風。

毫無疑問,這五位藝術家在自己的人生和藝術上,都各有千秋。但是,這並沒有防礙他們之間的交往,形成某種理解的屏障。恰恰相反,不落窠臼、獨樹一幟的藝術人生,才使得他們彼此欣賞,彼此認同。而這,正是他們聚到一起舉辦展覽的原因。

在開幕式現場,藝術家伊靈還特別邀請眾位來賓們共同參與創作同一幅作品,並將在開幕式後在此基礎上再次進行創作,為他們在山水美術館的到來留下獨特的紀念意義。

藝術家現場創作

現場展覽圖

展覽一直持續至3月29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