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雅昌月度策展人影響力榜單

“雅昌月度策展人影響力榜單”是雅昌藝術網從媒體角度對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與展覽呈現進行全面搜集、記錄與跟蹤,從專業角度解讀“策展人”每月所策劃的展覽在學術性、策劃執行、公眾認知及影響力、國際化推廣、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與創新。

2019年7月策展人影響力榜單

7月3日 策展人:樂大豆 Massimo Torrigiani

經由時光的九次旅程

余德耀美術館

7月5日 策展人:彭鋒

第二屆平遙國際雕塑節

平遙古城 雙林寺

7月7日 策展人:薑節泓

何人說夢:來自挪威的當代藝術

OCAT上海館

7月10日 策展人:張子康 Andrés Duprat

雷安德羅·埃利希:太虛之境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7月27日 策展人:戴安娜·納維

“洛杉磯”馬克·布拉德福特個展

龍美術館西岸館

策展人:樂大豆 Massimo Torrigiani 經由時光的九次旅程

A學術性:

B策劃執行:

C現場效果:

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提供一次多重的審美體驗之旅

策展人導覽現場

2019年7月3日,“經由時光的九次旅程”在余德耀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由Massimo Torrigiani、樂大豆擔任策展人。9位藝術家用不同的創作語言表現“時間”的主題。這些作品體現了從繪畫向時尚的轉變,從數字設計到音樂的變身;所有作品都從歐締蘭(Alcantara)這一特殊材料中汲取靈感,結合繪畫、時尚、數字設計、音樂等手段,通過不同的思考和角度呈現出各種創意之作。

策展人導覽現場

“經由時光的九次旅程”旨在提供一次體驗之旅,每組藝術品都帶有豐富的互動性,觀眾可以走入作品內部,親手觸摸,仔細觀看、聆聽,獲得多重的審美體驗。

展覽現場:可看、可聽、可觸

Iris van Herpen《不確定擴張》

Krijn de Koning《房間》

展覽中,作品沒有被劃分成不同的區間,而是共享美術館大廳的同一空間,參觀者可以自由穿梭於不同作品,感受藝術品在時間與空間中的巨大張力。荷蘭藝術家克裡金·德科寧(Krijn de Koning)的作品《房間》,它邀請觀眾進入一個被各種顏色所完全塗覆的房間,其邊緣,如門、窗、通道都被設計為幾何體室。藝術家為此次在上海的展覽,給自己的作品內部增加了多彩的顏色,更多地展示了作品的內部結構。

Andrea Anastasio《伊甸園》

鹽田千春《時間與空間的反射》

Alex Schweder《到沙發到床到》

作品《核花園之外》創造了置於螢幕前的一對椅子,觀眾可以坐在由歐締蘭材料製作的長椅上,舒適地觀看視頻,聆聽由音樂家卡特琳娜·巴比裡(Caterina Barbieri)為《核花園之外》電子合成的數字化音樂。在展廳中,最大型的藝術品是由紐約藝術家亞歷克斯·施韋德(Alex Schweder)帶來的《到沙發到床到》。它由兩個大型的銀色氣囊和兩個白色毛絨沙發組成,每次可以容納兩個人,為觀眾提供了和藝術品互動的機會。

策展人:彭鋒 第二屆平遙國際雕塑節

A學術性:

B策劃執行:

C現場效果:

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探索藝術與文化在當下及未來的延續與可能性

2019年7月5日,第二屆平遙國際雕塑節在平遙古城開幕,本屆雕塑節由彭鋒、烏爾裡希-勞克擔任策展人,主題為“之間”,彭鋒表示,這一主題旨在喚起人們對中國傳統智慧的記憶,同時讓我們意識到現代與傳統之間的巨大差異。

柴油機廠展區戶外

在彭鋒看來,這種“之間”不僅體現在展出的作品中,而且現實地存在於平遙古城中。“之間”的重要性在於,傳統不可能演變為現代,現代也不可能還原為傳統。我們既要該傳統的時候就純粹傳統,該現代的時候就純粹現代;也要將傳統與現代融合起來,形成一種兼顧二者的中間狀態。

古刹雙林寺展區

平遙雕塑節展覽現場

本屆雕塑,重在以國際化的視野和思考,在全球化時代去“中心”的特質下,尋求和探索藝術與文化在當下及未來的延續與延伸的可能性。“我們期待來自不同國家的雕塑家們,用自己的作品在快速變化的當代社會辟出一片淨土,讓我們身處世界之中又置若世界之外。”

展覽現場:遊古城看藝術

陳志光 《奔》480x480x300cm 不鏽鋼鍛造 2015

谷文達 《【天象】·碑林陸系 - a》尺寸可變 儒石 2014-2015

巨大的螞蟻、石頭組成的文字、像外星飛船一樣的不知名物體......傳統氣息濃厚的平遙古城,突然多了一些新鮮的事物,這些作品是第二屆平遙國際雕塑節的作品,分別是雕塑家陳志光的《螞蟻 》、谷文達的《【天象】·碑林陸系 - a》、展望 《隱形81#》,像這樣好玩有趣的作品還有很多,等待著觀眾去發現。

郅敏 《天象四神-白虎》 320x120x270cm 金屬,陶瓷 2017

展望 《隱形2#》 283×165×198cm 流體力學與算法、3D列印、不鏽鋼手工敲製、熱烤色 2017

第二屆平遙國際雕塑節以整座平遙古城作為戶外作品展示空間,特邀藝術家進行互動性雕塑作品製作,讓所有到訪者零距離感受雕塑作品所帶來的魅力;以柴油機廠作為室內展示主空間,展示數十位國內外知名雕塑藝術家的作品。此外還在雙林寺設置展區,展示青年雕塑家的作品。在雕塑節中還可以參加中國雕塑市集活動。

策展人:薑節泓 何人說夢:來自挪威的當代藝術

A學術性:

B策劃執行:

C現場效果:

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藝術家把夢一般無限的想象力展現給觀眾

左起:Sylvia(翻譯)、本次展覽策展人薑節泓、雅娜·文德倫、伊格納斯·克魯格勒維修斯

圖片來源OCAT上海館

2019年7月7日,“何人說夢:來自挪威的當代藝術”在OCAT上海館開幕,展覽由薑節泓擔任策展人。展覽邀請五位活躍在國際舞台並領銜挪威當代藝術界的藝術家,以聲音和時間為載物,圍繞夢境、潛意識與記憶的鋪陳開,創作七件作品進行呈現。

卡米爾•諾門《說夢之燈(Triplight)》

伊格納斯·克魯格勒維修斯《噪音比率(Signal to Noise Ratio)》

“在夢中,我們不能視物,卻似乎能觀察到一切,又如在無聲處聽驚雷。夢是一種不受做夢人控制的想象、沒有邊界的表達,我希望藝術家把夢一般無限的想象力展現給觀眾。”策展人薑節泓說。

展覽現場:在藝術中感受“夢境”

AK竇文《一個另類年輕人(A Other Teenager)》

圖片來源於藝術家

此次展覽的作品大多以現場聲音為主,分布在OCAT上海館 A、B 雙廳,比如從 B 廳行入步至AK竇文於2016年創作的作品《一個另類年輕人(A Other Teenager)》,耳邊是即興電子吉他聲的嘈雜與混亂。

雅娜•文德倫《31°14’37”N 121°28’2”E》

作品《31°14’37”N 121°28’2”E》,步入如海底般昏暗的空間中,直立於現實空間的經緯度之上,觀者會進入到完全純粹的聲音世界中,聽見生活在脆弱生態系統中的海豹、鱈魚、虎鯨、座頭鯨發出微弱的呼叫。作品《噪音比率》以鋼材裝置的視覺形態呈現,觀眾進入巨大的金屬走廊,徘徊在機械性重複的聲場中,現場黑暗房間和多變的創作語言,均會勾起觀眾的好奇心。

策展人:張子康 Andrés Duprat 雷安德羅·埃利希:太虛之境

A學術性:

B策劃執行:

C現場效果:

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現“太虛之境”的現實邏輯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張子康

阿根廷國家藝術博物館館長安德烈.杜普拉特

2019年7月10日,“雷安德羅·埃利希:太虛之境”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和阿根廷國家藝術博物館館長安德烈斯·杜普拉特(Andrés Duprat)共同策劃。展覽主題“太虛之境”,源自名著《紅樓夢》中的一個章節,其中,賈寶玉夢中仙境就叫太虛幻境。這一章節不僅表現賈寶玉的愛情,情節還起承轉合,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沉浸式藝術展覽也需要觀眾深入環境中進行體驗,尋找其中的邏輯。

央美美術館外圍,雷安的巨型裝置作品《連根拔起》

策展人德烈斯·杜普拉特講到,此次展覽記錄了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同時也為雷安德羅·埃利希之前創作的幾件重要作品之間建立對話。比如作品《泳池》與《反射港灣》、《房間》、《教室》、《電梯》、《雲》、《雨》以及《試衣間》等作品以特定的順序安裝,揭示了藝術家所創造的詩意世界的深度。以“小說”敘述式的邏輯,作品在“每一章”呈現,並以敘事邏輯連接,讓觀者閱讀並完成自我詮釋。

雷安著名的作品《游泳池》

張子康表示,借由雷安德羅·埃利希的作品,讓我們有機會思考當代藝術展如何在新媒體文化的催化下,與觀眾形成全新的觀看關係。

展覽現場:一場反物理的“超人”之旅

雷安德羅·埃利希,《建築》(2004年)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現場(2019)

寫真布噴繪,燈,鐵,木和鏡子

此次展覽呈現了藝術家25年間創作的20件大型互動裝置,來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外面,觀眾首先會被一座高高吊起的連根拔起的房子吸引,這是藝術家的作品《連根拔起》,提醒我們,要構建一個完全與自然和歷史相互割裂的城市是不可能的;同時也警示我們與當下現實的失聯。接著走過長廊,會發現腳下多了一座有泳池,讓人吃驚的是眾多穿戴整齊的人在水底行走,《游泳池》是雷安德羅·埃利希的標誌性作品之一。

雷安德羅•埃利希,《日間的白亮班機,夜晚的暗黑班機》(2015)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現場(2019)

玻璃鋼樹脂,金屬結構,影像,顯示屏

235 x 109 x 14 cm,2分32秒循環播放

雷安德羅·埃利希,《美發沙龍》(2017/2019)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現場(2019)

木,鏡子,椅子,美發工具,鋁製條,燈

尺寸不一

雷安德羅·埃利希,《樓梯》(2005)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現場(2019)

綜合材料

尺寸不一

進入到展廳之後,迎面而來的是藝術家作品《建築》,在這件作品中,眾多觀眾變成了可以飛簷走壁的“超人”,或懸掛在牆面上,或在高牆上行走;漫步在展廳中,有時會覺得我們在旁觀電梯裡不同的人們,有時會覺得我們正坐在飛機的舷窗前望著城市的夜景,而當你照鏡子時,發現裡面沒有人影......迷失、模糊、感知的困惑——這些都是藝術家雷安德羅·埃利希作品所引發的感覺。

策展人:戴安娜·納維 “洛杉磯”馬克·布拉德福特個展

A學術性:

B策劃執行:

C現場效果:

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

E國際化能力:

策展理念:呈現藝術家創作歷程及對美國文化議題的處理

展覽發布會現場

從左至右:發布會主持沈奇嵐、龍美術館館長王薇、展覽策展人戴安娜·納維、藝術家馬克·布拉德福特

2019年7月27日,《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磯》在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展覽由戴安娜·納維擔任策展人。此次展覽是一場典型特定場域的展覽,探討了布拉德福特的實踐在過去十年間的演變以及他對當下美國文化議題的處理。

《如果他能成為灰燼之王,他將讓這片土地燃燒》,2019

綜合材料,尺寸不一

“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磯”展覽現場圖,龍美術館(西岸館)2019

攝影:JJYPHOTO

馬克·布拉德福特,圖片:藝術家及豪瑟沃斯

馬克·布拉德福特使用的材料包括海報、招牌、新聞紙以及特別的列印紙,通過隨意地拚貼和組合這些材料,創造出了具有豐富層次的獨特混合媒介作品,並推動了抽象繪畫的發展。作為一個生長在嘻哈文化、身份認同政治和艾滋議題主導的時代裡的黑人同性戀者,布拉德福特的創作是城市生活的縮影和映射,與洛杉磯這座複雜而充滿可能性的城市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也是為何此次展覽的主題為“洛杉磯”。

《漂浮》 “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磯”展覽現場圖

龍美術館(西岸館) 2019

攝影:JJYPHOTO

馬克·布拉德福特,圖片:藝術家及豪瑟沃斯

策展人戴安娜·納維講到,關於拚貼、地圖和空間關係,是布拉德福特想要去表達的。從展覽中可以看到,“他不僅僅是畫家,作為社會個體的布拉德福特,特別關注社會狀態、身份認同等嚴峻問題。通過藝術去呈現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來展現他對問題的關注和回答,這也是他最重要並一直持續的創作理念。”此外,策展人還強調藝術家對材料的運用,透過創作,在材料和內容方面,布拉德福特提出對繪畫的改革,也建立了新的角度與可能性。

展覽現場:看“星星”、看“瀑布”

《密特拉》,2008,綜合材料,726.4 x 1963.4 x 635厘米

龍美術館(西岸館)現場 2019

攝影:JJYPHOTO

馬克·布拉德福特,圖片:藝術家及豪瑟沃斯

策展人戴安娜·納維希望觀眾進入展廳便能直接體會到布拉德福特對於拚貼和社會關注的創作方式,於是進門第一件便展出了能代表藝術家整個創作歷程的《密特拉》雕塑,這件作品也是美國公共藝術中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形象源自諾亞方舟的典故,作品是由颶風殘骸中的風化木板製成的船形。2005年新奧爾良的卡特裡娜颶風讓城市受到自然災害威脅,2008年很多藝術家受邀參展新奧爾良關於這場災難的展覽,回應仍生活在災後創傷之中的社區人們。

馬克·布拉德福特,《洛杉磯》(局部)

綜合材料,365.76× 1432.56厘米,2019

攝影: Joshua White

馬克·布拉德福特,圖片:藝術家及豪瑟沃斯

馬克·布拉德福特,《墓穴1》(局部)

綜合材料,365.76×756.92厘米,2019

攝影: Joshua White

馬克·布拉德福特,圖片:藝術家及豪瑟沃斯

此外還可以看到藝術家根據1965年洛杉磯華特事件創作的《洛杉磯》,畫面上看到的不同顏色,代表了那時候洛杉磯的變化,包括經濟和政治上的浮動。展覽現場還呈現了藝術家創作的30余件大型球形雕塑《如果他能成為灰燼之王,他將讓這片土地燃燒》。這是藝術家根據龍美術館建築空間特點,專門創作的作品,置身其中就像是身處太陽系一樣,一顆顆星球環繞在周圍,可以實現近距離看星星的夢想;此外還有藝術家專門為此次展覽創作的作品《漂浮》和《拉畫4號》,其中《漂浮》被放置在美術館雙層高的大廳空間之中,形成一條從天花板到地面長約12米的“瀑布”,非常壯觀,還有翻滾旋轉的巨大漩渦作品《墓穴》,作品主要用以表達情感,並沒有實際功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