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萊安德羅·埃利希:在盜夢太空裡遇“驚喜”

▲藝術家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

5月31日,阿根廷藝術家萊安德羅·埃利希(Leandro Erlich)個展“虛.構”(CONSTRUCTION OF REALITY)在昊美術館上海館正式開幕。展覽展示了埃利希的30多件代表作,涵蓋大型互動裝置、影像裝置、攝影等創作形式。其中,藝術家最負盛名的“錯覺”互動裝置作品有13件,包括一件代表上海的作品《建築——上海鍾樓(懸浮時間)》,以及其他代表作,如《樓梯》《教室》《迷失花園》和《鄰居》等。

▲昊美術館館長尹在甲、昊美術館主策展人陳澈

萊安德羅·埃利希出生於1973年,原本是位建築師。埃利希常使用鏡面、投影和建築結構,來呈現虛實之間的巧妙關係。他的作品互動性很強,觀眾與之互動的過程,往往作為結果,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住宅樓的電梯、房門的貓眼、商店的試衣間、露天的水池……這些日常公共太空和場域,都曾出現在埃利希的作品中,他想借此來令人思考身體和太空的關係——這一理念,似乎與他的建築師身份不謀而合。

“我的藝術,在於創造驚喜。”開幕式現場,埃利希表示。

▲展覽現場 作品《窗與梯——過去的重量》

進入美術館,首先看到大型裝置《窗與梯——過去的重量》,這件作品首展於2008年的新奧爾良雙年展。埃利希目睹了經歷颶風卡特裡娜後的城市,他有感而發創作了這件作品。這是一個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景觀:從一幢廢棄大樓空殼裡掏出的一扇窗戶,被一架單薄的梯子舉起來懸置在空中。這種脆弱的建築姿態,在當時的語境中顯得尤為尖銳。

▲展覽現場 作品《樓梯》

作品《樓梯》通過一個旋轉了90度的樓梯結構,激發觀眾視覺和思維多重維度。當觀眾走入作品時,能以日常“俯視”的角度看到樓梯和天井的全貌,然而,透過藝術家之手,眼中的人們不再在樓梯中行走,而是進入現實生活中會失重的天井太空。作為藝術家最核心的代表作之一,《樓梯》展示了其最擅長的一面:當一個看似熟悉的太空,因外力重組後,建築結構的實用功能消解了,最終成為一件藝術品。

▲展覽現場《房間(監視II)》

作品《房間(監視II)》通過25個監視器從25個不同角度拍攝同一個屋子。這件作品最早構思於2006年,正值英國政府宣告已在全國範圍內布置了兩百萬個CCTV攝影頭。隨著最近爆出的Facebook醜聞事件,以及網絡上大面積共享的消費數據,《房間》既是對大環境現實的警示,同時也提醒著我們所棲居的小太空。

▲展覽現場 作品《六個循環》

《房間(監視II)》旁,新作《六個循環》采取了相應的創作方式。作品通過六台衣物烘乾機的運轉,讓觀眾得以思考顏色和紋理的催眠運動。

▲展覽現場 作品《迷失花園》

觀眾從嵌入畫廊牆體的窗戶裡,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綠色盆栽。同時,透過多面玻璃,他們可以看到另一個人(在他或她邊上)凝視著窗外,目光落在這個種滿植物的花園另一側。作品裡有機植物,在不同的個體體驗中起著“中介”的作用,它們仿佛在提示,鏡面中的事物並不真實存在——它不過是反射的產物。

▲作品《試衣間》

作品《試衣間》仿佛是一個迷宮。進入太空後,觀眾可同時在兩邊的鏡面裡看到自己。然而,由於太空巧妙的排列,他們並不知道所見的“鏡像”離自己有多遠。於是,只能在一間間屋子裡穿越,找到最後的終點。這件作品的有趣之處,在於尋找,在於忘卻以往經驗——當你穿越“迷宮”時,你還記得它原本僅是日常的“試衣間”嗎?

▲作品《電梯迷宮》

另一件“迷宮”式的作品:多架升降梯的門敞開著,等待載客。當觀眾進入這個裝飾著鏡子的太空時,他們發現有些實際上並不是鏡子,而只是一些鏤空的凹槽。正如《試衣間》中所體驗到的那樣,鏡子成像營造出一種無限的反射鏈,而鏡中所映照出的自我形象也同樣並不可靠。電梯在埃利希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儘管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上下的載人服務,但太空的懸置性、封閉性給藝術家帶來很多思考和創作的太空。他將這些太空描繪成是具有薩特式哲學意味的環境,能夠讓我們不斷意識到自身的存在。這件令人不安的作品同時營造了兩種體驗:一個自我陶醉的太空——觀看自己的臉被無限疊加時的愉悅感,以及當遭遇另一個太空侵入時,所激發出的恐懼感。

▲展覽現場 作品《電梯》

這件作品外部與日常電梯無異。然而,當從門縫中看過去,才能感受“別有洞天”:其內部在豎直的方位上延展,不斷向下降落——這當然也是鏡面的“功勞”。據介紹,這件作品誕生於1995年的展覽“布拉克物件獎”。當時,競賽要求規定,參選作品必須適應於大使館建築內電梯本身的結構。然而,埃利希希望作品體量越大越好。於是。他想到這種幽默的手法。

▲作品《鄰居》

這是埃利希探討親密與疏離主題的第一件作品。作品的結構包含一個可供觀眾從兩邊穿過的門,每扇門上都有一個貓眼。然而,觀者透過貓眼的凝視,僅僅是看到一個公寓的內部走廊。

▲展覽現場 作品《建築——上海鍾樓(懸浮時間)》

在這件知名的裝置作品中,觀眾可以懸掛或站立在一幢傳統建築的表面,透過一旁以45度角靠在建築物表面的鏡子,觀眾可看到成功對抗地心引力的自己。這一系列的作品最初創作於巴黎的“白晝之夜藝術節”。當時,埃利希希望創作一件與都市景觀發生關聯的作品,同時它又可以作為公眾集合的地點。本次展覽上,藝術家取材上海歷史博物館(前上海美術館)的部分主體建築,實現了它與上海的關聯。

▲作品《美發沙龍》

這是一間神奇的美發沙龍。有的鏡子映照著其自身的形象;有些並不如此——它照出其他人的臉。實際上,在另一邊,另一個一模一樣的美發沙龍緊挨著“原版”房間。聯結它們的是敞開的窗戶。與作品《試衣間》類似,我們自己的形象,被另一個人的臉所取代;堅硬的玻璃,被露天的空氣所取代。藝術家製造的這種近乎怪異的場景,讓人陷入各自思索的太空。

▲作品《教室》

埃利希在一間廢棄的、無人問津的教室裡打造了一件新作品。觀眾看到自己的投影出現於眼前廢棄的太空中,並體驗到一種幽靈般可怕的感覺。這件作品既令人不安又令人著迷。它打開了一片沉思的太空,令置身於其中的人們同時扮演著觀眾和參與者的角色。

▲展覽現場 作品《堅硬的水》

一個矩形“泳池”打造出一片碧藍色的波紋起伏的水面。這些水承載著人類的體重,以及違抗物理學定律的欲望。《堅硬的水》表面實際上是列印在一塊塑料墊子上的一張水紋照片,將光和運動融入照片的影像之中。墊子內部裝有真實的液體,它的流動與照片中的影像發生互動。現場參與互動的觀眾人數越多,水的反應效果越佳,它們能夠激發出一種流動性,超出可能的邊界。這件作品的前身名為《柔軟的水》,曾展示於法國圖盧茲一個過去被用作水力發電站的地方,這個發電站依靠附近的加倫河來發電。

除上述互動裝置,本次展覽還呈現了很多捕捉互動過程中的攝影作品。它們美妙之處不僅在於記錄、實驗性或部分藝術家所追求的學術性,它也給了一個暗號:來這裡拍張照吧,它就是作品。

看個展覽,還能當回藝術家?這種體驗怎麽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