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53歲大媽多次心律失常險猝死,醫生為其植入「貼身保鏢」保平安

近日,53歲的張女士在湖南師範大學附屬湘東醫院成功完成了心臟復律除顫器(ICD)植入術

自從有了這個貼身保鏢,隨身彷彿陪伴了一名帶著除顫器的醫生,全天候監護,不用再擔心自己的心臟「亂跳」了,生活品質也更高了。

(手術中)

8月5日,湖南師範大學附屬湘東醫院心血管內科來了一位53歲的女性患者,患有風濕性心臟病30餘年,換瓣術後20餘年,因反覆心功能衰竭,長期輾轉於長沙、株洲等醫院接受治療,效果均不太理想。

近期心衰加重反覆發作室性心動過速(室速)、心室顫動(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歷經多次搶救,生命垂危。

入住心血管內科初步控制病情之後,經專家會診及綜合評估後認為:患者有嚴重的基礎心臟病,多次發作致命性心律失常,猝死風險極高。

該患者符合國際、國內指南推薦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植入的Ⅰ類指征,只有植入ICD才能降低死亡風險,挽救患者生命。

(心電圖)

8月5日,在心血管內科、導管室醫護人員的通力協作下,經過1個多小時,成功為患者實施了ICD植入術。術中完成了ICD手術所有的程式,包括成功誘發心律失常、成功除顫等。

(手術中)

(心臟除顫起搏器)

術後,患者各項參數檢測良好,病癥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經過十餘天的後續觀察治療和護理,8月17日患者康復出院。

(醫生查看患者術後恢復情況)

拓展閱讀


心臟性猝死:心血管疾病的第一殺手

心臟性猝死是心血管病的第一殺手,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已成為心臟急症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國每年約54萬人發生心臟性猝死,其中超過80%發生於冠心病患者。心臟性猝死患者中80-90%是由室速、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所致,此種心律失常發作前常常無法預知,藥物也不能完全預防其發生。

由於大多數猝死發生於院外,可於數分鐘至數小時內死亡,以致難以運送到醫院救治,因此,及時發現和終止室速、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至關重要。

ICD就是用來及時發現並終止這些惡性心律失常的一種儀器,植入ICD就相當於隨身陪伴了一名帶著除顫器的醫生,全天候監護患者,為其保駕護航。


什麼是「ICD」?

ICD是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ifibrillator,ICD)的英文簡稱,是一種兼具普通起搏器功能但比普通起搏器功能更多、更為先進的高科技產品。

它由脈衝發生器和電極導線兩部分組成,它的外觀象一個小巧玲瓏的金屬密閉小盒,通過手術將小盒埋藏在患者左前胸的皮下,從小盒子引出一根(或兩個)電極導線,通過血管連接到心臟。

湖南師範大學附屬湘東醫院內科專家蔣新華教授介紹:

ICD同時具備抗心動過緩起搏、心動過速起搏和低能電轉復及高能電轉復等功能。其通過電極導管接受來自心臟的電信號,時刻監測著心臟的電活動狀況。

當心臟電活動正常時,ICD僅起到監測作用,患者沒有任何感覺;當惡性心律失常出現並持續存在時,ICD就會根據設定的程式分析異常的心電活動並採取以下相應措施。

● 終止室速:ICD能釋放較室速更快的電脈衝刺激心臟,從而超速抑製室速,終止心動過速,恢復正常心律。

● 低能量轉復:ICD可釋放小電量電擊,以終止異常心律。

● 除顫:主要用於治療室顫,與低能量轉復相似,只是電擊能量相對較高,能於20秒後發放20-30焦耳的電能除顫,如一次放電無效,可隔20-40秒再放電1次,共達3次。

● 起搏:當患者心動過緩時,ICD有支持起搏功能,使患者保持一定的心律,維持心臟泵血功能。


ICD是惡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保護神」

一旦發生室速、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植入在其體內的ICD便會立即識別並釋放出電流,及時終止室速、室顫,恢復正常心律。患者的性命,就在這一瞬間被ICD挽救下來。

因此,ICD能有效地預防心臟性猝死的發生,ICD的植入為此類患者擺脫了由於惡性心律失常造成的死亡威脅。


「ICD」適用人群

植入ICD可作為心源性猝死的一、二級預防措施,主要適用於:

● 非一過性或可逆原因引起的室顫或室速所致的心臟驟停。

● 伴有器質性心臟病的自發的持續性室速。

● 原因不明的暈厥,在電生理檢查時能誘發出血流動力學明顯影響的臨床表現的持續性室速或室顫,藥物治療無效、不能耐受或不願接受藥物治療。

● 伴發於冠心病、陳舊性心肌梗死和左室功能障礙的非持續性室速或室顫,在電生理檢查時,可誘發出室顫或持續性室速,而不能被抗心律失常藥物所抑製。

● 無器質性心臟病的自發的持續性室速,對其他治療無效。

(編輯Anne。圖片來源湖南師範大學附屬湘東醫院)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師範大學附屬湘東醫院 劉向東
湖南醫聊每日分享健康科普資訊,歡迎關注點贊轉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