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僅僅85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就在疫情消息依然佔據著我們注意力的這段時間裡,一部紀錄片也在不知不覺中刷爆了朋友圈

這部紀錄片不到90分鐘,卻道盡了中國「剩女」的悲哀。

它就是美國公共廣播頻道(PBS)製作的紀錄片——《剩女》

是的,這部講中國「剩女」的紀錄片是由國外導演拍攝的,而且是兩位以色列女導演。

她們花費了三四年的時間,以北京的三位女性為主視角,講述了中國獨特的「剩女」現象。

那這部紀錄片到底是如何講述中國「剩女」的故事呢?

1

一般來說,「剩女」是指已經過了社會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人們普遍認為剩女是指年齡在27歲以上還保持單身的女性。

在不少人的認知中,「剩女」這個詞是一個貶義詞,但事實上,這是一個集正負標簽於一身的中性詞,並不一定是貶義的,我們在介紹這部紀錄片時會具體討論。

首先,影片選擇的三位主角非常有代表性。

邱華梅(Qiu HauMei),山東農村女孩,靠著念書來到北京成為了一名律師。35歲,單身未婚。

徐敏(Xu Min),北京戶口,是北京廣播電台的播音員。28歲,單身未婚。

蔡琪(Gai Qi),北京某大學的老師,早逝的父親也是大學教授。她和母親生活在一起。

乍看之下,這三位女性代表的都是高學歷的優秀女性,但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會發現,她們三個其實並不一樣。

邱華梅是從底層奮鬥上來的女性,她的父母有5個女兒,但她觀念超前,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

徐敏則屬於中產階層知識女性,她雖然高學歷,但其實是家中的「乖乖女」,一直要聽父母的意見。

蔡琪則是書香門第,也是紀錄片到結束時,三個女性中唯一結婚的——她選擇了比自己小幾歲的男性,在一年之內完成了結婚、懷孕、換工作等眾多人生大事。

所以,這三位女性其實可以代表很多優秀的單身女性的情況,她們雖然都是單身,但是遇到的困境並不相同,最後的選擇也不一樣。

對於邱華梅來說,她的「剩」是因為「追求」

她並不是不願意結婚。在紀錄片一開始,我們就能看到她在婚戀網站谘詢。

當說到年齡時,邱華梅並不認為自己的年齡很大。

但網站的谘詢人員認為她自欺欺人,在婚姻市場中沒有競爭力。

邱華梅追求的是更加進步的婚姻觀念,就像她在和心理醫生談話時說的那樣——

就像中國女人以前裹小腳一樣。現在的中國「鞋子」就是小一號,不管你的腳多大都要鑽進去。有的女人「腳小」,有個家庭可能就覺得舒服了,但是對我這樣喜歡到處跑,自己的未來、人生還有很多夢想的,我就覺得自己的「腳太大了」,穿不進去

除了那些做婚戀谘詢的讓她失望之外,最讓邱華梅心痛的,是來自家庭的「親情綁架」。

邱華梅在山東老家,還有4個姐妹,只有她仍然單身,甚至外甥都叫她「光棍姨」。

家人的觀念是:「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可見,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巨大影響。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剩女」是個人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但其實,這其中絕不缺少「原生家庭」的問題

2

紀錄片中第二位主人公徐敏,正是家庭問題的最大受害者。

她和邱華梅一樣,並不是一個堅持單身的女性,她也談過很多次戀愛,甚至主動去參加相親活動。

但結果,她的媽媽總是覺得對方不合適,理由有「不是北京人」、「不是體制內工作」等。

徐敏從小就被母親嚴格管教,她一直活在母親的掌控下,母親的意見往往佔到80%~90%。

2016年一份《中國城市“剩女”問題大數據研究報告》,就顯示,其實社會上對於「剩女」的評價是正面大於負面的。比如,排在最前面的三個標簽是:自信、理解、期待。

所以,除了社會原因,對於某些女性,原生家庭的問題才是最大的。

這個問題除了父母意見之外,還涉及到家庭的方方面面。因為在中國,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所以往往不是個人意志能夠掌控的。

很多時候,家庭問題也是我們最終妥協的關鍵,就像第三位女性,蔡琪。

她的父親早逝,母親希望她早點找個人照顧,並告訴她「還是要走常人走過的路」。

最後,蔡琪結婚生子,來到了廣州。

在一次課外女權講座上,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對話。

一位女性提問:「為什麽你在言語中透露著婚姻是一個成功的結局?

蔡琪的回答是,自己並沒有認為婚姻是成功的結局,這只是階段性的感受——我現在很快樂。

這其實牽扯到另一個有關「剩女」的問題。

結婚率低,並不是某個國家獨有的,而是全球都面臨的問題,但是為什麽咱們國家,它成為了非常受關注的社會問題,甚至產生了「剩女」這個詞。

那是因為,在幾乎所有人的觀念中,都把「婚姻」當做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這讓婚姻成了一個必考題,而不是選擇題。

但對於個人而言,婚姻是可以成為選擇題的。

我們只需要判斷是獨自生活的自由更適合,還是婚姻生活中的通常幸福更有價值,就可以了。可以因人而異,沒有正確答案。

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其實我們的價值導向一直在被周圍環境左右,我們潛意識裡還是會認為,結婚生子、買車買房就是成功的標準。

我們難以和環境對抗,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邱華梅做了一個比喻——

像是在大海裡溺水的感覺,我覺得我隨時可能會掉下去淹死……從海平面逃出來是一回事,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逃到陸地上,逃到岸邊。我還要奮力地奔跑。

對於邱華梅來說,如果周圍所有人都認為到了一定年紀就必須結婚,那她需要逃到一片能夠讓自己的觀念立足的陸地上。

最終,邱華梅選擇了自己的「陸地」,到法國留學。

紀錄片,也在這樣的結尾中迎來結束。

但是,「剩女」的問題並沒有結束。

3

這部《剩女》紀錄片的三位主角非常具有代表性,但還不是那麽全面,比如缺少低學歷的工薪階層女性的視角,而且也沒有提及那些真正的單身主義者。

不過話說回來,中國如今的社會上,真正的單身主義其實並不多。

雖然很多人依然單身,但他們並不是真的喜歡獨身一人,只是還沒有合適的對象。

可能是因為在追求事業和發展,可能是交際圈狹窄,沒有遇到,也可能是遇到了合適的人,但因為太多外界的阻礙沒能在一起。

所以,我們不能以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去指責這些單身的女性。而是要保持理性和同理心。

另外,「剩女」雖然很常見,但還是有不少人會覺得這不可能發生,因為有報導稱中國適齡的男性要比女性多3000萬左右(有人也認為這是假數據,不過這裡只是拿來引出問題,並不影響),再加上這些女人這麽優秀,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

但是,抱著這種想法的人,其實並沒有明確一點:剩女≠沒人要的女人

不知道你是否看過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其中經濟學家納什在思考博弈論時,提出過一個例子——

當一群男人去追一群女人時,如果都去找最優秀的女性,結果反而是誰都得不到,但如果都不選擇最優秀(最漂亮)的那一個,反而各自都會獲得其他女孩。

現實中也是如此,優秀的男性並不少,他們其實是想追求那些最優秀的女性,但為了穩妥,反而會去尋找沒有自己優秀的女性。

這種情況逐漸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階梯性的效果,最後結果就是,沒有競爭力的男性和非常優秀的女性都單身。然後,這兩種人在一起的可能性又小,於是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這其實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經過程,畢竟,有多少人像邱華梅那樣,具有超前的婚姻觀念呢?

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在婚姻、生育等問題上,女性得到的尊重會更多。

《剩女》這部紀錄片,只是給我們一個警示:如今社會已經在飛速發展了,但是偏見還是隨處可見,一些社會問題也在時刻困擾著很多人。

這部紀錄片拍攝在幾年前。如今片中的邱華梅已經順利從法國畢業,然後嫁人,移居德國了。

最後,也希望所有單身女性能夠擺脫「剩女」這個標簽,找到一片能夠承載自己理想和未來的陸地,成為擁有幸福、自由的個體。

文章中提到的《中國城市“剩女”問題大數據研究報告》,其實講了很多關於「剩女」的內容,一些數據還是很有價值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