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消除對非婚生子女政策性歧視,是進步之舉

導讀:嚴格的生育數量限制加上重男輕女思想導致男女出生性別長期失調,讓適婚的男性比女性要多出幾千萬,後果是農村地區大量男青年無法找到對象。另一方面,在學歷和收入上希望男高女低或至少男女同檔的婚配觀,並未隨著女性教育程度和職業水準的快速提升而得到根本性改變,這又導致城市裡大量條件相對優越的女性無法如願成婚。

這種雙向的擠壓,讓成功婚配的比例越來越低。根據民政部2015年底的調查,中國適婚年齡中有2億人處於單身狀態。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單身的人士中有相當比例雖然不能成功婚配,但依然希望生育而且也有能力撫養自己的孩子。像北京允許非婚生子女隨母親或父親上戶口的做法,顯然有利於這些父母實現自己的夢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出生人口大幅萎縮的趨勢。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作者丨黃文政(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約研究員)

編輯丨李靖雲

近日,一則“北京已經允許非婚生子女隨母報戶口”的微博資訊廣為流傳。這條微博配有的圖片顯示,海澱區派出所戶籍科關於“辦理新生兒戶口須知”第七條規定:“非婚生子女現只能隨母報戶口,還需提交親子鑒定。”但實際上,這並不是新的規定。自2016年以來,北京就允許非婚生育子女隨母親或者父親辦理落戶手續,只是未加宣揚。這次微博的傳播及事後媒體的跟進,讓更多民眾知曉了北京早已經取消了對非婚生子女落戶的限制。

不過,像北京這種寬鬆的規定在全國並未普及。雖然在全面二孩政策之後,各地都收窄了徵收社會撫養費的範圍,但目前大部分地方的計劃生育條例,依然規定非婚生育的父母需要繳納社會撫養費。而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前,這種處罰更為普遍。特別是,當時很多地方將子女上戶與父母是否違反計劃生育政策掛鉤,導致眾多非婚生子女成為“黑戶”,從而喪失了許多基本的權利。

2014年求助於筆者的一位單身母親就是一個典型實例。這位單身母親曾結識一位海外華人。在對方離開中國並失去聯繫後,她發現自己已經懷孕。由於孕檢顯示自己帶有某種涵蓋風險的隱性基因,她擔心如果墮胎,以後很難懷孕,所以希望保住孩子。她曾考慮去香港生育,但因為自己收入微薄並面臨看護困難,最後還是在內地把孩子生下來,並偷偷摸摸地獨自撫養。等到孩子臨近上學年齡時,她迫不得已去詢問如何上戶口。結果,計生辦知道了她是單身母親,就要求她繳納30萬的社會撫養費。

她月收入才幾千元,這個金額遠遠超出她的支付能力。絕望之中,她看到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在兩會有關取消對非婚生育徵收社會撫養費的提案,她通過聯繫黃細花再聯繫到筆者。得知這一情況,筆者推薦了一些志願人士向她提供法律幫助。

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她頂住了壓力,並向法院起訴當地違反規定拒絕給她孩子上戶的不作為。經過幾個月的周旋,最後雙方妥協。在她答應撤訴之後,警察機構給她的孩子辦理了上戶手續。不過,她迄今依然擔心如果哪天需要居委會開具什麽證明時會遭遇刁難。顯然,北京2016年以後的規定對北京本地處境相似的單身母親來說是一個定心丸。

針對允許非婚生子女隨母報戶口這則微博消息,大部分網友的反應都是正面的。其中,不少人認為政府之所以放鬆對非婚生育的限制,是因為中國生育率已經太低。雖然這種歸因未必可靠,但中國陷入低生育率陷阱已經毫無疑問。根據2018年的出生人口來推算,在去掉二孩政策產生的二孩堆積效應之外,中國大陸的自然生育率應該還不到1.2,與整個東亞地區一樣,同處世界最低水準。

由於出生男女性別比偏高,中國父母平均需要生育至少2.15個孩子才能維持孩子輩與父母輩數量的大致相同。相對於2.15的更替水準,1.2的生育率意味著,每一代人也就是25-30年的時間內,出生人口將萎縮44%。如果生育率一直處於1.2的水準,那麽總人口也將以每25-30年減少44%的速度萎縮。中國人口目前還沒有負增長,這是因為早年在高生育率下出生的50後到60後依然在世。等到60後開始老去,中國人口將開始急劇萎縮,並同時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這種人口趨勢將嚴重威脅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西方國家的生育率也不到更替水準,但普遍要高於中國大陸乃至東亞地區。比如美國、英國、法國和北歐國家生育率都在1.8到2.0左右,接近更替水準;較低的德國也有1.5左右。兩相比較,西方國家高出東亞的生育率,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非婚生育比例要遠遠高於中國。在2016年,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非婚生孩子的比例分別為40%、48%%、60%和36%。而日本的非婚生比例不到2%,儘管根據2015年的數據,日本50歲的人口中,有23.4%的男性和14.1%的女性從未踏入過婚姻。

當然,西方的非婚生育很多是來自同居家庭;同居雙方只是沒有進行正式的婚姻登記而已。但即使去掉同居未婚家庭生育的孩子,西方社會單親家庭生育孩子的佔比也要遠遠高於中國大陸乃至東亞社會。更重要的是,西方社會對非婚生育的孩子基本沒有法律和政策層面的歧視,而在文化和觀念上也能普遍接受。

雖然中國社會對非婚生育的接受程度遠低於西方國家,但催生非婚生育的因素卻在不斷積累。特別是,嚴格的生育數量限制加上重男輕女思想導致男女出生性別長期失調,讓適婚的男性比女性要多出幾千萬,後果是農村地區大量男青年無法找到對象。另一方面,在學歷和收入上希望男高女低或至少男女同檔的婚配觀,並未隨著女性教育程度和職業水準的快速提升而得到根本性改變,這又導致城市裡大量條件相對優越的女性無法如願成婚。

這種雙向的擠壓,讓成功婚配的比例越來越低。根據民政部2015年底的調查,中國適婚年齡中有2億人處於單身狀態。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單身的人士中有相當比例雖然不能成功婚配,但依然希望生育而且也有能力撫養自己的孩子。像北京允許非婚生子女隨母親或父親上戶口的做法,顯然有利於這些父母實現自己的夢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出生人口大幅萎縮的趨勢。

當然,取消對非婚生育的政策性歧視,不應該只是出於人口和經濟發展的考量,而應該是保障民眾基本權益的進步之舉。不管怎麽說,父母的行為和狀態不應該危及孩子的基本權利。讓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一樣的合法權益不僅合情合理,也應該合法合規。前面單身母親的實例也說明,儘管對非婚生育的處罰影響到人群也許不大,但對那些受到這一政策限制的人來說,這種影響足以讓當事人及其子女陷入困境。任何一個在乎公平公義的社會都不應該再讓這種情況發生。最後也希望,北京允許非婚生子女落戶的善舉,能夠盡快在全國普及。

點一下“好看”,你會更好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