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團收購摩拜的真實故事

美團收購摩拜的真實故事

本文將刊發於2018年4月16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本次收購共涉及九個利益相關方,早、晚期投資人也各懷心思,他們共同將摩拜與ofo從合並邊緣,推向了今天各尋靠山的命運。

文|《財經》雜誌 張珺 宋瑋

編輯|宋瑋

一年前的4月,在共享單車鏖戰最酣、發展最火熱的時候,13位摩拜、ofo投資人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都稱,他們認為最快2017年底,最慢一年內,戰局穩定,勝負可分。

他們都猜中了開頭,但沒有猜中結尾。

2018年4月3日深夜,摩拜股東會通過美團收購方案,美團以27億美元作價收購摩拜,包括65%現金和35%美團股票,此外美團承擔摩拜債務(5-10億美元之間),管理團隊留任。從美團發出收購要約到交割結束,全程在兩周內完成。

“2017年11月之前,我們都認為摩拜與ofo大概率會合並。但誰也沒想到,最後接盤摩拜的會是美團。”一位摩拜董事會成員告訴《財經》記者。

摩拜單車於2015年初創辦,2016年4月在上海上線第一輛車,一共完成了6輪融資,從30多位投資人手中融資近11億美元。其最大的競爭對手ofo融資總額甚至更高。摩拜與ofo的成長故事是一個典型的只可能發生在當代中國的創業故事——其融資速度、資本參與密度、業務擴張速度都是過去數年所罕見的。

這起並購的背景是美團在生活服務領域的場景拓展;是美團和滴滴兩個小巨頭在出行、外賣上的正面衝撞;是騰訊和阿里兩大超級巨頭的全面對抗。共享單車處於生活服務和出行的交匯口,作為一個高頻、多領域融合性的產物,天然成為大小巨頭爭搶的對象。

一些摩拜的股東在接受《財經》採訪時稱,他們曾寄希望摩拜走滴滴的路線,即在巨頭博弈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太空。但摩拜的最終歸宿證明,單車作為一個獨立生態存在的可能性未被驗證,其只能依附於大的生態,成為大平台中的一個重要場景。

外界看這場收購來得突然,但談判從去年9月就已開始。這次收購涉及到九個利益相關方—騰訊、阿里、美團、滴滴、李斌、摩拜管理層、ofo管理層、摩拜投資人、ofo投資人,這裡聚集了中國最活躍的明星創業者和投資人。

而30多名摩拜股東又分成兩個陣營——以愉悅資本、祥峰投資、熊貓資本、創新工場為代表的早期投資人,和以騰訊、紅杉資本、高瓴資本、華平投資等為代表的中後期投資人。因為參與者眾多,各方利益不一,複雜程度也極大。

“接摩拜是要很大決心的,單車是比外賣、網約車更累更重的業務,而且看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美團CEO王興對《財經》記者表示,說(摩拜)賤賣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

|美團:從投資到收購

2017年11月之前,多數人都認為摩拜與ofo大概率會合並。在滴滴的推動、騰訊的支持之下,從2017年9月底開始,雙方管理層加主要投資人就合並事宜開始談判。

談判進入尾聲時, “因為滴滴要求在合並後的公司擁有絕對的控制力,這引起了戴威(ofo創始人)的反彈。”一位摩拜的董事會成員說,2017年11月23日,以滴滴此前派駐ofo的多位高管被“集體休假”為標誌,滴滴與ofo關係陷入僵局。

摩拜與ofo的合並談判也停滯了。為了在與滴滴的博弈中有更多談判的籌碼和底氣,ofo創始團隊極力拉攏阿里,這打破了共享單車行業的利益均勢。2018年2月,ofo通過股權與債券並行的方式獲得了阿里領投的8.66億美元,阿里得以進入ofo董事會。阿里的強勢介入讓合並變得更加渺茫。因為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可能都不會接受共存於同一個董事會裡。

摩拜與ofo的合並之路到此終止。

美團對摩拜的收購談判同樣始於2017年9月。王興曾在2016年10月個人參與了摩拜的C輪融資,當時美團內部就已經在探討兩個業務的協同可能性。彼時外界並未意識到美團在出行領域有所想法,直到2017年2月美團計程車在南京上線。

“美團在收購還是投資摩拜之間搖擺了很長時間。”上述人士稱,美團對摩拜很早就提出了收購邀約,但當時所有人(包括騰訊在內)都押注在摩拜ofo合並上,因此收購被拒絕。

2017年12月,在摩拜董事長李斌的建議下,美團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對摩拜的小股投資方案——以估值35億美金投資6億美金,然後摩拜再融4億美元。當時美團收到的信號是,李斌會大力支持美團在投資方案外的附加合作條款,以保證雙方在小股投資的基礎上還能有戰略協同。李斌是易車網和蔚來汽車的創始人,摩拜早期的戰略思路和發展路徑深受李斌影響。

但後來的故事顯示,李斌和摩拜CEO王曉峰的想法並不完全一致。王曉峰願意接受這6億美金,但對於美團提出的附加合作條款,摩拜管理層是否接受,以及接受到何種程度,雙方拉鋸了很長時間。談判艱難持續了一個多月時間,到2018年1月底,摩拜管理層勉強接受了美團提出的一個版本。但王興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猶豫一周之後,他決定不再投資,而是全資收購摩拜。

“我不希望在美團和摩拜身上重演滴滴和ofo的故事。”王興說。

“我不知道是不是跟滴滴開戰後改變了王興的想法,總之他後來變得異常堅決,一定要全面收購。”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說。華興資本在此次並購中擔任摩拜的財務顧問。

2017年的冬天給收購方創造了一個很有利的時間點。共享單車在冬天單量極速下滑(摩拜單量從高峰時的3000萬單降至1500萬單甚至更低),而此前摩拜和ofo因為無節製地投放單車,沒有做好規劃導致兩家都面臨資金鏈斷裂危機。2017年底有媒體爆出摩拜和ofo挪用超過60億用戶押金填補缺口,這釋放了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這樣的背景之下,無論是摩拜還是ofo,融資都變得非常困難,投資人的信心也開始動搖。

2018年春節後,美團再次展開與摩拜的並購談判。同一時期,美團計程車登陸上海,據美團稱其三天時間打下上海網約車市場超過30%的份額。這個戰績很大提振了包括騰訊在內的投資人對美團的信心,天平開始向美團傾斜。

“我們開始理解並認可這個邏輯——‘兩輪’更多偏生活服務而不是出行。生活服務和短途出行相結合,打通用戶账號,這個結合具有商業合理性。”一位摩拜董事會成員說。

美團歷史中兩次重要的資本運作,一次是2015年10月美團點評合並,一次是對摩拜的收購。負責戰略投資的美團高級副總裁陳少暉告訴《財經》記者,區別在於一個是同類型合並,一個是互補型合並,從同質化消滅競爭的角度做交易,到願意花這麽高的代價去收購、將單車變為美團有機能力的一部分,對於公司來說,是一個大跨越。

包凡告訴《財經》記者,美團當初是沒有機會的,但王興以各種方式鍥而不捨到最後,沒想到真的成了,“談判起起伏伏,美團抓住了一個好的時間點。”

上述摩拜董事會成員稱,如果王興沒有改主意,在春節前投資了摩拜。或許可以趁著冬天,趁著ofo還在滴滴與阿里關係中膠著,梳理供應鏈,準備好新車,在今年開春直接鋪新車,提高騎行次數和體驗,說不定是對單車戰場最有力的出擊。

“我會認為他不該拖那麽長時間,但美團會認為只有收購才能真正實現戰略協同。每個人會選擇自己相信的事情。”他說。

|滴滴的猶豫、騰訊的意志

2018年3月,在得知美團即將收購摩拜之後,滴滴也迅速給出了一個offer——以36.7億美元估值投資摩拜6億美元——這個方案與最早美團小股投資摩拜給出的方案極其相似。當時滴滴正一面忙著在上海正面迎戰美團計程車,一面準備在外賣市場與美團外賣開戰。其與ofo的關係仍處於僵持狀態。

上述摩拜董事會成員說,滴滴的方案和美團的方案,都是正式的交易檔案,“隨時可以簽署的狀態”。他說,程維還口頭承諾注資6億之後,滴滴聯合軟銀,再投4億美元,投後達45億美元估值。但後來事情進展太快了,額外的這4億offer最終沒來得及落到紙面上。

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說,滴滴給出的pre36.7億美元的估值無疑更有誘惑力。據《財經》記者了解,摩拜最後一輪融資投後估值就到了36.7億美元,但該筆融資額度很小。“那一輪沒什麽意義,只有一億美金進來。”包凡說。而在此之前的E輪融資,摩拜投後估值是26億美元,美團的收購價格隻高出1億,即27億。

作為摩拜的財務顧問,當時華興資本同時派出兩個團隊和美團、滴滴展開談判。他們希望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中給摩拜爭取更多可能性。談判中,華興曾建議滴滴——如果你能以更好的價格出一個收購offer,摩拜肯定會考慮的。

包凡告訴《財經》記者,除了收購,華興還提議過另一個方案——滴滴出一個投資offer,但同時給剩下的股東一個Put Option(看跌期權),比如一年後摩拜狀況不好,股東可以把公司賣給滴滴,只要這個Put Option比美團的offer高一點,就很有競爭力。

“團隊傾向於想獨立發展,同時股東未來風險得到把控,這個offer對於投資人而言,比美團更有吸引力。”他說。但滴滴始終沒有下定決心。

上述摩拜董事會成員稱,滴滴、美團對戰場的定義不一樣,看待共享單車的視角也不一樣,滴滴從出行出發,而美團從生活場景出發,前者更希望通過投資來構築統一戰線,而後者希望通過收購建立不同能力實現線上線下場景聯動。

很快就到了3月底,摩拜陸續開過至少兩到三次董事會,經常在凌晨。摩拜董事會共11席,其中管理層5席,投資者5席,摩拜董事長李斌1席。在投資者中,騰訊為最大股東,持股超過20%,愉悅資本次之,持股約7%,剩下的是華平資本、紅杉中國、高瓴資本,後兩家也是美團的重要股東。

“兩個方案都在董事會上嚴肅討論過”,上述董事稱,董事們當時討論的不是接受美團還是滴滴方案,而是——最終拿哪個方案去股東會上投票表決。4月1日晚,摩拜召開了收購前的最後一次董事會。最後董事會全票通過,達成一致意見,即把美團方案交給股東會表決。隨即美團也召開董事會,獲全票通過。

“為什麽不討論滴滴?因為根本不存在一個滴滴的方案。即使滴滴方案在董事會以多票通過,但在股東會上也通過不了,一定會被否決的。”上述董事稱,核心在於裁判員是騰訊,而騰訊明確表示他們將否決滴滴小股投資的交易。

按照摩拜章程,無論是哪一種方案,需股東會上股權超過三分之二即67%投票通過,一半以上優先股股東同意才可——這意味著,任何方案只有得到最大股東——騰訊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同志你要是非要問底牌,這叫騰訊的意志。”摩拜董事會成員、一位投資人拿起水杯用力地拍在桌上。

上述投資人說,外界以為董事會談判是刀光劍影。但事實上根本不需要讓對方把話挑明,在博弈和互動過程中,感受到對方態度時,自然就會有一個反應,最終的結果是把每個人的訴求放在桌面上,互相妥協、拉鋸的結果。“你明知道那是個牆,難道還要去撞嗎?

王興告訴《財經》記者,在摩拜和ofo談崩之前,騰訊並不明確支持美團對摩拜的投資。他說,如果滴滴肯給出一個投資offer加Put Option,騰訊沒理由不同意。

共享單車有創新、有價值,但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其作為獨立生態存在的可能性是存疑的。滴滴能走一條更獨立的路線,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對標Uber,走出了一個被很多人認可的商業模式,而摩拜和ofo都還沒能證明自己。“滴滴投10億美元只夠補窟窿,還是沒錢發展——這樣的情況下,美團出一個收購offer,同時負責兜底債務,綜合來看這是讓公司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一位與摩拜、美團都有過深入接觸的人士稱。

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分析,如果摩拜接受了滴滴6億美元的投資offer加軟銀的4億投資,雖然獲得高估值,但更像是借了一筆債,公司最後清算的時候,債是優先的,軟銀和滴滴作為後期投資人可以要最優先清算權,其餘股東可能血本無歸。

“即使從自己的財務收益和所有股東的利益出發,騰訊也應該去支持美團。”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說。

從去年9月到今年,整個行業發生了太多變化。阿里投資hellobike、加碼ofo、滴滴收購小藍單車,推自己的青桔單車。“阿里拿了兩張牌,滴滴拿了一張牌,我們手裡有一張牌,即使不同意美團收購摩拜,美團自己也會做共享單車,共享單車就會變成競爭炮台,而我們手裡的這張牌很可能就是炮灰。”一位接近騰訊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騰訊支持美團收購摩拜是情理之中,是意料之內。

4月3日晚,摩拜股東會在北京召開。一位摩拜投資人告訴《財經》,“當所有人都知道了結果,股東會就變成了表演時間。”

|團隊的糾結、股東的博弈

“希望大家幾年以後回顧時不後悔。”4月1日摩拜董事會最後投票開始前,李斌說。投票在幾分鐘內結束,全票通過,包括李斌、胡瑋煒、王曉峰、CTO夏一平在內都投了讚同票。

但在4月3日股東大會現場,胡瑋煒、王曉峰、夏一平投票分別是讚成、反對、反對。李斌支持管理團隊,希望獨立發展,但也平衡股東意見,最後在股東會中棄權。“我認為摩拜還遠沒有到天花板,但尊重多數股東的決定,不希望綁架投資者。”李斌在股東大會現場表態。

一位接近騰訊的人士告訴《財經》,對於此次並購,管理團隊態度不一,同時是有起伏的。所以會出現在董事會和股東會有不同的投票表現。

在股東投票中,熊貓資本投反對票,而祥峰和創新工場投讚成票,他們的說法是“大局已定,投反對票沒有意義”。最後,75%以上股東通過收購提案。

董事會之前,李斌和管理團隊代表公司去和各方交涉。但在涉及投資人利益時,早期投資人主要由愉悅出面,中後期投資人主要由騰訊和華平出面。在這筆交易中,早、後期投資人的認定按C輪劃分,C輪以前被認為是早期投資人,C輪及C輪以後被認為是中後期投資人。

據《財經》記者了解,因為清算優先權更有利於中後期投資人,他們先把本金和部分回報拿走,再按比例分配。比如A輪投資人的A序列優先股能在普通股股東之前拿到回報,而後續發行的B、C、D等序列則優先於A序列和普通股,這樣從後往前的分配機制導致創始團隊和早期投資人回報不如預期。

以愉悅資本為例,其在摩拜中持股約7%,以最後一輪融資34.5億美元估值來算,愉悅理論上約有2.4億美元,但如果按照清算優先來算,也許只能分到大幾千萬美元。

於是,在中後期投資人多數表示支持美團時,早期投資人展現出了猶豫。各方拉鋸的結果是——後期投資人對早期投資人做了妥協和讓利,最後利益劃分沒有按照之前各輪融資檔案裡約定的優先清算來。據《財經》了解,愉悅資本共投資了1000多萬美元,回報在8倍-10倍之間,管理團隊和外部股東拿的差不多,比如胡瑋煒和王曉峰都變現了超過1億美元。

包凡說,摩拜的股東中沒有人虧損,收益大約都在20%以上。此外除創始團隊外,所有投資人都拿到了一部分美團股票。

最初美團提出的方案是全現金收購摩拜,但全現金收購股東未必願意接受。經過幾輪談判,才從全現金方案到50%現金50%股票、再到最終的35%美團股票和65%現金。

一位摩拜的股東表示,晚期投資人給早期投資人在現金上讓了一點利,而美團給中後期投資人股票以補償。但因為早期投資人後續有跟投,所以也能拿到一些美團股票,並不多。

“大家討價還價,找到自己心裡的感覺就差不多了。”包凡說,在選擇美團還是滴滴offer的時候,投資人是站在摩拜的利益角度思考。而在最終分配的時候,他們不可避免都想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但是包括熊貓、祥峰和創新工場在內的早期投資人對分配結果仍不滿意,他們是觀察員,在董事會召開之前的討論中參與較少,等這件事到他們這裡的時候,基本已經大局已定。“相比國內其它知名互聯網公司並購案而言,這次交易的討價還價的過程就顯得非常簡略,整體感覺就是被戰略巨頭push著走。”上述股東說。

“我們當然願意支持公司獨立發展,但如果我隻思考我自己,我就沒辦法生存。”摩拜董事會成員、一位早期投資人說。

包凡認為,這筆交易給創業者最大的啟示是,不要不顧後果地給投資人承諾清算優先,只顧現在不顧將來。“現在不少項目中,創業者要價很高,VC雖然接受高估值,但往往會附帶一個很狠的清算優先,把該賺的錢從中賺出來,本質來說是‘自欺欺人’。因為一旦發生並購,早期投資人不同意,最後還是得坐下來談判,反而把事情複雜化。”

多位接受《財經》採訪的參與交易人士稱,這次交易雖然涉及利益複雜,但所有人都顯得格外遵守遊戲規則——都在明面上談,沒有暗地裡的計算較量,相比之前幾次中國互聯網大並購,這難能可貴。比如王曉峰,雖然個人旗幟鮮明地支持摩拜獨立,最後還是選擇尊重大多數股東的選擇,認可規則就是規則,把個人意願和自己作為CEO的職責分開了。“這哥們是條漢子,值得敬佩。”包凡說。

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場沒有故事的並購。沒有故事的原因不難理解:在懸崖邊,沒有人願意多做停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