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行千億"補血":工行擬發優先股 似"永續債"不抽血

資料圖 來源:視覺中國資料圖 來源:視覺中國

  隨著銀行中報披露完畢,除了近期剛剛完成定增的農業銀行,大行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資本吃緊狀態。其中,資本充足率三大指標降幅最為明顯的工商銀行,在8月31日晚間發布了一千億“補血”方案。

  工行擬發行境內優先股總數不超過10億股,每股票面金額100元,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000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補充工行其他一級資本。

  今年上半年,資本市場剛剛迎來農行千億定增,刷新A股歷史最大定增紀錄。對於此次工行的千億優先股計劃,是否存在市場“抽血”效應?市場人士表示,優先股不影響普通股的股價,可以看成無固定期限的永續債務,不存在“抽血”效應。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資管新規落地,監管強化,銀行回表壓力加大,資本損耗壓力加劇。此外,銀行資產規模擴張也會帶來資本補充壓力。

  回表壓力、信貸投放,大行資本吃緊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5家國有大行中,除了上半年完成千億定增的農行外,工行、中行、交行三家大行均出現資本充足率三大指標“齊跌”現象。

  半年末,建行雖然資本充足率微升,但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與一級資本充足率較去年末分別下降了0.01個與0.03個百分點。

  而工行資本吃緊最為明顯,半年末,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12.77%下降至12.33%,下降了0.44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從13.27%下降至12.81%,下降了0.46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從15.14%下降至14.73%,下降了0.41個百分點,降幅居五大行之首。

  中行、交行三大資本充足率也分別出現下降。中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0.99%,環比去年末下降了0.16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11.82%,環比下降了0.2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則下降至13.78%,下降了0.41個百分點。交行三大指標則分別下降了0.14個、0.17個與0.16個百分點。

  上半年,工、農、中、建四家大行資產規模均已突破20兆元,但上半年繼續擴表。其中,工行、農行、建行資產規模增速均保持在4%以上。中行、交行資產規模增速也高於3%,分別為3.08%與3.15%。

  曾剛表示,銀行資產規模擴張也會帶來資本補充壓力。如果資本擴張不能和利潤增長保持一致,銀行原資金不能完成自有資本的補充,而風險資產增長速度又快於銀行利潤增速,則會出現資本吃緊。

  上半年,國有大行淨利潤繼續保持增長,多家大行淨利潤增速超過5%。其中,農行淨利潤增長最為迅猛,同比增速達6.7%;建行淨利潤增速6.08%緊隨其後,中行、交行淨利增速分別為5.21%與4.08%。不難看出,大行的利潤增速基本快於資產規模擴張速度。

  曾剛認為,監管強化導致回表問題,銀行資產規模增長不多,但風險回表是權重調整,總資產增長不大,但由於其中風險高資產佔比上升,總資產規模就算不變,風險規模上升速度超過利潤增長速度,導致資本吃緊。

  中金公司銀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大行資本充足率指標主要看資本結構是否合理,目前大行同時要滿足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的一些要求,近期又需加大信貸投放量,這些也在消耗資本。

  工行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新投放信貸總量1.68兆元,其中新增6268億元,收回移位再貸1.05兆元。對於下半年的信貸投放節奏,工行行長谷澍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今年已經適度調增了全年人民幣信貸增長計劃,重點滿足重點項目、普惠金融、居民消費等需求。”

  曾剛也表示:“下半年大家都將希望寄托在銀行身上,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這意味著銀行風險資產規模有可能進一步擴張,所以有必要進行資本補充。”

  優先股可看做“永續債”,不抽血

  對於此次工行祭出千億“補血”方案,市場人士指出,優先股不影響普通股的股價,可以看成無固定期限的永續債務,沒有投票權,雖然名字叫優先股,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但買這類資產工具的資金,與投資於股票市場的資金不同,屬於固定收益債券,不存在“抽血”效應。

  7月3日,農行1000億元定增公告完成,資本充足率三大指標進一步夯實。半年報顯示,農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1.19%,環比上年末上升了0.56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環比上升了0.63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則由去年末的13.74%上升至14.77%,上升了1.03個百分點。

  不過,並非所有銀行都如此順利,南京銀行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向紫金投資、南京高科、太平人壽、交通控股和鳳凰集團發行不超過16.9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140億元。然而,7月30日,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140億元定增預案未獲通過,成為首筆被證監會否決的上市銀行再融資。

  南京中期中報顯示,該行資本充足率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均小幅提升,分別上升了0.12個與0.36個百分點。

  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銀行需要考慮資本工具創新來補充資本,例如在銀行間市場發行“永續債”,無固定期限債券來拓寬非核心一級資本的補充管道。未來銀行間市場推出類似工具,有助於減緩銀行發行“優先股”的壓力。

  8月31日,第一財經記者從浙商銀行獲悉,該行發行了期限3年、金額200億元的金融債券,募集資金將全部專項用於發放小微企業貸款。

  盤活存量,探路低資本消耗模式

  事實上,半年末資本充足率上升的銀行幾乎都在上半年進行了“補血”。除了今年7月完成千億定增的農行外,得益於上半年的一次定增與淨利潤積累補充資本,浙商銀行三大資本充足率指標也有提升。

  半年末,浙商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41%,一級資本充足率9.97%,資本充足率13.71,分別提升了0.12個、0.01個與1.50個百分點。

  股份行中,民生銀行資本充足率指標“有升有降”,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小幅提升0.01個百分點至8.64%,一級資本充足率相比去年末微降1個百分點至8.87%,資本充足率則小幅提升1個百分點至11.86%。

  中信銀行資本充足率則較去年末下降了0.31個百分點,並比二季度股份行資本充足率均值12.12%低了0.78個百分點。

  “目前仍處成長階段,無論是進一步布局網點還是今後設定子公司,都對資本有很大需求,所以存在資本補充壓力。下半年將運用好資本補充工具。”浙商銀行副行長劉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面對資本壓力,浙商銀行計劃財務部總經理景峰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從業務端邏輯和交易結構設計著手,探索更低資本耗用方式是銀行應對資本壓力的做法之一。例如,今年8月,浙商銀行發行國內首單區塊鏈應收款ABN(資產支持票據),首單發行規模為4.57億元,通過證券化的方式盤活資產,也可以有效緩解資本壓力。

  (來源:第一財經 記者:宋易康)

責任編輯:牛鵬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