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鴻章發誓終身不踏足日本 僅僅是因為簽了《馬關條約》嗎?

晚清之中日甲午戰爭,清軍在海陸兩個戰場相繼潰敗,為防止敵軍揮師京城,清政府派遣此次戰爭失利的主要責任人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最終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國割地賠款求和告終。

因戰事失利,李鴻章先前已被革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但保留了大學士的職銜,在簽訂和約後,李鴻章入內閣辦事,被投閑置散。在賢良寺閑居數月後,適逢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李鴻章被任命為特使前往俄國祝賀。李鴻章趁此機會,向慈禧太后申請環遊世界,考察歐美各國風土政治。

李鴻章的環遊世界之旅,從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出發,遍歷德、法、英、美諸國,歷時七個月返回北京。李鴻章在從美國歸國途中,發生了這麽一件小插曲。

李鴻章從美國坐船回天津,途中需要在日本港口換船。在李鴻章抵日之前,日本人已經提前供張行館,準備以上賓之禮接待李鴻章。但李鴻章因之前馬關之辱,發誓終身不踏足日本土地,不願接受日本人的招待,甚至換船時亦不肯下船,而是在兩艘船之間加了條木板,從上面走了過去。

一般認為,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是因為《馬關條約》的簽訂,讓他晚節不保,遭受了名譽上的巨大損失。自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大力引進西方技術發展軍事,到甲午戰前,北洋水師紙面實力已經排在世界前列,導致當時國人的心態比較浮躁。當中日矛盾趨於白熱化時,大多數人認為日本數千年來都是中國的學生和小弟,輸誰也不會輸給了日本。

這種盲目的心態,導致清軍戰敗後,給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而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向日本割地賠款,更加激化了國人的不滿情緒,故一時之間,天下人皆指目李鴻章為漢奸賣國賊,更有不少人請誅殺李鴻章以謝天下。

甲午戰爭中國之敗,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李鴻章有責任,但並非全部,然而李鴻章卻一個人背負了所有的罵名,全因他是哪個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的人。

那麽除了簽訂《馬關條約》外,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導致李鴻章對日本懷有如此深惡痛絕的感情呢?吳永在《庚子西狩叢談》中記載,李鴻章晚年曾對他說過這麽一段話,表明痛恨日本的原因:

“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自問亦未有何等隕越;乃無端發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余。”

對李鴻章而言,名聲可能還是次要,一生辛苦經營的事業毀於一旦,才是更致命的打擊。

正如李鴻章自己總結的,他政治生涯的中後期,主要從事洋務運動。晚清時期,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軍事力量薄弱,近代工業基礎基本沒有。在不進行政治改革的前提下,要追趕上西方強國,只能以時間換空間,盡可能避免與別國發生軍事衝突,逐步完成近代工業化事業。

當日本主動挑起矛盾時,李鴻章知道大清的家底,因此首先想到的是用外交途徑解決糾紛,而非以武力對抗。最後被迫與日本開戰,打光了李鴻章積攢下的家底,數十年心血化為烏有,這才是李鴻章晚年痛恨日本的主要緣由。

另外,當年李鴻章在日本馬關談判時,還曾遭到日本浪人刺殺,險些喪命,這進一步加深了李鴻章對日本的厭惡。李鴻章發誓一生不履日地,其心路歷程,大略如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