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月二龍抬頭:不負豐年,不負所托

龍抬頭

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

二月二

來源:《天淡雲閑:報人讀史劄記六集》

作者:田東江

今天是農歷二月初二,傳統習俗中“龍抬頭”的日子。傳說中,安眠了一冬的龍在這一天終於甦醒了,抬起了頭。有趣的是,天文現象中也有龍抬頭。或者說,正是因為那種天象的存在,才催生了民間的傳說吧。

我們的前人觀測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以恆星為背景,因而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並借此判斷季節。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各七宿,四七二十八。每一方的七宿聯在一起,被古人想象成了四種動物的樣子,因而有這種命名。比如東方蒼龍是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從角宿到箕宿,聯起來被想象成了一條龍,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二的黃昏,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抬頭”。在《西遊記》裡,每個星宿都擬人化了,相應地還都給取了名字,跟孫悟空都是朋友。大聖在小雷音寺大戰黃眉童兒,二十八宿都應邀前來助戰,然而作用不大,亢金龍為大聖從鐃鈸中脫身算是幫了點兒忙,角木蛟隻喊了聲:“兄弟們,怪物來了 !”

在唐宋時人留下的文字中,二月二已經成為節日了,但還看不到“龍抬頭”的影子,那個時候叫挑菜節、踏青節。挑菜,就是初春百草生發之時,人們至郊外挖取野菜。唐李淖《秦中歲時記》有:“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遊觀極盛。”宋賀鑄《二月二 日席上賦》有:“二日舊傳挑菜節,一樽聊解負薪憂。”陸遊《水龍吟?春日遊摩訶池》詞有:“挑菜初閑,禁煙將近,一城絲管。”周密《武林舊事》卷二《挑菜》中有比較詳細的描述:“(二月)二 日,宮中排辦挑菜禦宴。先是,內院預備朱綠花斛,下以羅皂作小卷,書品目於上,系以紅絲,上置生菜、薺花諸品。俟宴酬樂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遊戲進程中,除了後妃、皇子等有賞無罰之外,該罰的,“則舞唱、吟詩、念佛、飲冷水、吃生薑之類。用此以資戲笑。王宮貴邸,亦多效之”。從中可見,挑菜節已不是單純為了挑菜,而演化成節日中進行的一次娛春活動了。

有人考證,最早記錄龍抬頭民俗的是元末熊夢祥的《析津志》,該書在描述京畿地區風俗時提到:“二月二日,謂之龍抬頭。五更時,各家以石灰於井畔周遭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內,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亦載:“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沈榜《宛署雜記》雲:“二月引龍,熏百蟲:宛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大家期待龍抬頭幹什 麽?讓他下雨,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嘛。龍在上古時,只是神人遨遊天地時乘坐的普通交通工具,漢武帝會見西王母,後者就是“駕九色斑龍”而來。後來,龍被賦予了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的功能。孫悟空在除魔過程中有幾次需要雨,都是把東海龍王敖廣叫出來幫忙。在朱紫國悟空行醫需要無根水,敖廣說:“大聖呼喚時,不曾說用水,小龍隻身來了,不曾帶得雨器,亦未有風雲雷電,怎生降雨?”一旦明了無根水無須太多,龍王釋懷了 :“既如此,待我打兩個噴嚏,吐些涎津溢,與他吃藥罷。”

“春雨貴如油”,初春的雨關係到農作物一年的收成,所謂 “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所以,龍在這天能不能抬頭並布雨,勢必成為民間高度關注的一件事。古人似乎也已經認識到,二月二前後降水的概率極高,理當春雨瀟瀟,正像“清明時節雨紛紛”一樣。唐李商隱有:“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白居易有:“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宋張耒《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有:“久將菘芥荊南美,佳節泥深人未行。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轆轤聲。” 沈遘《正月久旱二月三日大雨》有:“二月震雷差似早,三農愆雨已驚遲。”諸如此類。本埠氣象預報說,明後兩天廣東局部地區將有中到大雨。倘若我們了解前人的經驗之談,則自己也可預先知道一二了。

二月二的民俗事項委實豐富多彩。祈雨之外,還有前面的引龍回、熏蟲兒,還有《清嘉錄》中的“(二月)二日為土地神誕,俗稱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還有我們更熟知的“二月二,剃龍頭”。今年的二月二恰逢春分,一般來說它是在驚蟄前後,驚蟄是春回大地、農耕開始之時,也是百蟲蠢蠢欲動、疫病易生之時,所以有“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的說法,人們祈望龍抬頭來鎮住毒蟲。《清嘉錄》記載的是蘇州民俗,這一天是另一種熱鬧,“官府謁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酬。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釐”。《清稗類鈔》主要說的是吃和禁忌:“(二月二日)有食餅者,謂之龍鱗餅;有食面者,謂之龍須面。 婦女亦停止針線,意恐傷龍目也。”

二月二的民俗事項如此豐富多彩,在振興傳統節日的今天,何愁找不到抓手?我們都已經淡忘了,隻還記得個“剃龍頭”吧。

2015年3月21日

《今古一憑欄:報人讀史劄記初集》

《盡入漁樵閑話:報人讀史劄記二集》(即將上市)

《天淡雲閑:報人讀史劄記六集》

《匆匆時事如許:報人讀史劄記七集》

作者以報人的敏銳從當下熱點或所遊所見中擷取關鍵詞,進而追本溯源,運用大量鮮見的第一手典籍材料,借古曉今,借古喻今,使讀史與時評有機融合。小切口,大視野。話題既緊跟時代潮流,又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支撐。雖史海鉤沉,但生動鮮活,語調溫和,微言大義,幽默風趣,讀之令人撫掌,亦引人深思。

這是一部新聞人的讀史隨筆集,深度開掘了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文章在注重思想性、新聞性的同時,兼顧知識性、趣味性。作者飽讀史書,有大量歷史知識作儲備,舉凡遊歷所至、耳聞目睹的社會熱點,乃至對身邊的一花一草,皆能鉤沉出相應的人文內涵,化雅為俗。讀來增長見聞,啟人心智,是一冊十分獨到的讀史著作。

田東江

河北三河人,出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成長於京郊潮白河畔。1978年初中畢業考入技工學校,讀鑄造專業。1980年進富拉爾基第一重型機器廠當工人。1985年自該廠考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1992年起供職廣東省政協機關。1997年起供職南方日報,現任該報社委,高級編輯。2010年獲得廣東新聞“金槍獎”。2016年榮獲“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入選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領軍人才。2017年入選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以及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8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已出版作品16部,分“潮白時評精選”、“報人讀史劄記”和“觀影記”三個系列。

下拉螢幕參與文章評論

轉載須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