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特長生退出歷史舞台!以後學生特長該怎樣培養?

從2019年起北京市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持續多年的“特長生”走下歷史的舞台。毫無疑問,學校不招特長生並不意味著不培養特長生。那麽,今後的學生特長該怎麽培養?東城、海澱兩區做出了新探索,被業內譽為學生特長培養的更新版。

特長培養加強,育人模式多樣

當學生特長與入學掛鉤時,就被一些學校作為“選招”手段,也為一些家長開辟出一條升學“捷徑”。讓特長生培養與入學“脫鉤”會給學校育人模式帶來哪些變化?近年來,東城和海澱兩區分別立足學院製和學區製改革、集團化辦學,為特長學生提供了新的成長太空。

據東城區教委主任周玉玲介紹,為搭建人才整體貫通、個性多樣、可選擇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2015年,東城區教委提出“學院製”人才培養模式。在學院製改革框架下,東城區成立了青少年學院,下設專業學院、學區分院、若乾課程實踐基地。

“青少年學院圍繞學生素質發展需求,統籌區域內外教育資源,構建文化與藝術、科學與技術、職業與社會、體質與健康、國際理解、綜合實驗與實踐等若乾個課程群。”周玉玲表示,在統一的課程平台上,學校團選或學生自選相應的課程都可以。

與東城區提出學院製同一年,海澱區也全面鋪開學區製改革,將地區內中小學及相關教育資源部門結合成片,將122所小學、77所中學劃分為17個學區,統籌小學、初中、高中的布局結構,整體聯動,貫通銜接、協同發展。同時,落實集團化辦學配套政策,九年一貫製對口直升機制等舉措,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

基於學區製和集團化辦學,海澱各學區、學校紛紛探索學生特長培養的新模式。據了解,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北京理工大學附中兩所學校就發揮集團教育優勢,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特長人才培養模式。

校際聯動更多,特色銜接更好

據交大附中黨委書記馬志太介紹,交大附中教育集團倡導校區間相互融合、互相支持,支持各校區、分校特色發展,為培養學生特長奠定基礎。如支持東校區牽手清華大學、中央美院及國外著名美術院校,以美術教育為抓手,培養藝術特長學生。將科技、藝術活動輻射到密雲區及交大附中密雲分校,帶動了密雲分校合唱團的建設與發展。

“集團依托大中小學聯動,不斷厘清發展培養的管道,明晰學生發展的需求。”馬志太表示,交大附中教育集團還聯合本學區的小學,就特長學生的發展項目和培養過程,與小學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使得周邊生源學校了解交大附中的特長髮展以及特色需求,讓中小學特長髮展的學生能夠形成暢通的教育通道,逐步完善特長生從小學到中學的順利過渡。

早在2011年,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就成立了理工附中少年科學院,為全校的師生提供了一個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平台,激勵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在發現中創造。

該校特色發展部主任王雱告訴記者,集團化辦學之後,少科院更是輻射到各個校區以及周邊小學,學生們自己開設微信公眾號,普及科普知識、報導相關活動等。她還提到了學校的金帆樂團,“金帆樂團每年也會定期到學區小學中進行手拉手訓練和交流,而這些小學生日後又會成為樂團中的一員,這就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理工附中校長任志瑜表示,隨著學校集團化的發展,包括天文、管樂、繪畫、陶藝、棒球等多個科技、藝術、體育項目都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開放,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中學的課外活動項目,走進中學的專業教室,培養愛好,發展特長。“隨著小升初特長生招生的取消,這種模式會越來越普及,而我們走在了政策的前面。”

優化課程供給,拓寬育人平台

據了解,目前東城區青少年學院整合了區域內校外部門、職業學校、成人教育機構、以及部分社會部門的教師資源,開發了430門學院製課程,覆蓋了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平台跨越學校界限,繼續開展自己喜歡的學習。

今年年初,依托學院製所提供的化學啟航課程,東城區13所學校60名高中生來到北師大化學學院,進行“化海起航”人才培養項目實驗環節的學習。東城區教委副主任尤娜表示,跨校的區域育人模式實現了組團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培養,有助於促進教育效益最大化。

在交大附中,百餘個學生社團為學生興趣特長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許多特長學生在社團裡起到了骨乾作用。此外,交大附中教育集團還將大學的教育資源不斷引入中學的課堂,將特長學生送入相關的大學以及科研院所學習,為特長學生提供更優質的發展管道。

而理工附中少年科學院也下設天文、天氣、機器人等8個研究所,現有學生會員300餘人,他們大都不是通過特長生招收管道而來。這些學生在學院和研究所裡也如魚得水,興趣和特長得到了更充分的培養。

在馬志太看來,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中小學應該了解上一級學校對學生的發展要求,努力為有興趣、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提供特長學習的條件。“交大附中教育集團將不斷豐富特長項目,繼續提高各類特長生的專業培養水準,努力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到特長生群體,充分發揮集團化教育的優勢形成特長生培養體系,努力讓更多的學生發揮特長、展現能力。”

面向全員普及,精準培養特長

新中高考改革對學校教育和學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更需中小學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適合的、可選擇教育。尤娜分析說,要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需求,普通中小學校在課程供給方面,面臨著教師資源有限、課程門類不夠豐富、場地設施不夠齊全等方面的難題。

“東城區青少年學院強調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學院裡的每一個學生都是特長生,每一位學生擁有自己的課程選擇權。”尤娜表示,在目前的課程平台下,中小學生可以按照自身興趣特點和個性化的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課程。

據了解,東城區青少年學院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優質課程供給,按照學生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等特點,研發適合不同類型學生成長髮展的個性化、可選擇的、銜接型、貫通型課程。同時,優化學院製課程供給模式,通過雙籍注冊、雙師培養、雙軌發展,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實現課程供給與學生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

在學生特長培養方面,北京理工大學附中一直采取“少科院帶動全員科普,特殊人才分層分類指導”的路徑,在面向全體學生科普的基礎上,對有特殊潛質的學生提供更加精準、專業的培養。學校還為每個研究所聘請了專業的校內、外導師團隊,為學生深入發展特長提供有力支持。

在任志瑜看來,取消小升初特長生招生會使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接觸並嘗試到各種特色項目,進而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向發展。“去掉功利的色彩後,沉澱下來的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最純粹的熱愛,而這種熱愛更能引領那些真正有特長並願意為之投入、為之奮鬥的學生認識自己、明確方向。”

專家觀點

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在校際發展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學生享受優質教育機會不均等,招收特長生必然成為家長擇校的一條捷徑。義務教育階段主要解決受教育權利平等的問題,因此取消特長生招生有一定的合理性。

那麽,我們還要不要培養特長生?答案是肯定的。每個孩子的天性是有差異的,學校必須依據孩子的天性開展教學。不應該把特長作為篩選人才的標準,而應該將其作為學生發現和發展自我的媒介。學校培養學生特長,也應該正常展示孩子的天性,為孩子真正的興趣特長提供條件。

學校應該通過多元的評價方式,而不是僅用考試分數或某個單一指標來評價學生。評價也有很多種,可以包括不同的評價主體,類型上也可以包括第一、第二、第三方評價,這些評價應該是共同存在的。單一且不夠專業的評價,不但會導致評價失衡,還會使擇校問題越來越嚴重,學生找不到自己的優勢和潛能所在,壓力就會越來越嚴重。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學生各有各的愛好特長,鼓勵學生特長髮展,也有利於分散學生擠分數“獨木橋”,創造有利於學生多樣化發展的外部環境。

作者:現代教育報記者 趙豔國 李繼君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