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乾掉學區房!5G、AI將多大程度推進“教育公平”?

“粉筆+老師”教學模式早晚會一去不複返,同時,去中心化的“AI+教學”,也早晚會挑戰以學區房為代表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社會難題。讓我們拭目以待。

文:本刊記者 史亞娟 責任編輯:李靖

不久前,國內院線上映了一部極具現實意義的電影——《學區房72小時》。這個發生在72小時內上海一家人從買房到賣房的揪心故事,聚焦當下“買房難、買學區房更難”的尖銳矛盾,背後彰顯的是教育資源畸形分配的頑疾。

面對學區房這一稀缺的教學資源,中國家長不怕花錢、也不惜拉關係,隻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就連網易創始人丁磊也為孩子擇校問題操碎了心。“為了讓女兒能上一個好學校、我一連租了5年的學區房!”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丁磊在2018年“兩會”時曾坦言:之所以如此關注教育,是因為教育領域的不公平是他心裡一直邁不過去的坎兒。丁磊還放出豪言:“網易會拿出一億支持互聯網教育事業,讓知識無階層流動,讓中國處處都是學區房!”

學區房問題的根本,是教育資源分配的嚴重失衡。面對入學制度,買學區房成了家長們能找到的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粗暴的“出口”——只要砸錢在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買房落戶,就可以把孩子送去名校、面授名師,將來有個好前程。

而今這一切,都會遭遇“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改變。人工智能、5G等等科技的高速發展和普及,在線教育、網上授課、“雙師課堂”、遠程反饋已經變得觸手可及,且未來只會更加平民化。

那麽,下一步,“去中心化”挑戰的就是包括學區房在內的,一切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了。只是,我們要觀察這個過程的進度,以及推進中可能遭遇的困難。

1

去中心化的“AI+教育”,直接挑戰教育資源分配難題

作為互聯網時代原住民,中國新生代群體更習慣於信息技術環境中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

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3次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已達2.01億,較2017年底增加4605萬,年增長率為29.7%;在線教育用戶使用率為24.3%。而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94億,較2017年底增長7526萬,增長率為63.3%;手機在線教育用戶使用率為23.8%,較2017年底增長8.0個百分點。

“在大數據、雲計算等相關技術的支撐下,人工智能技術被快速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教育行業也是其中之一,‘AI+教育’成了勢不可擋的趨勢。”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向《中外管理》表示:“AI+教育”可以從海量的學生行為數據中敏銳識別每位學生的特點,為其制定相應的學習策略;同時,也能從海量的資源中找到與學習者相匹配的內容做個性化推送,構建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模型”。

“但‘AI+教育’要落地,不僅僅是技術和教學的問題,在人工智能的數據、場景、算法三大核心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場景應用。”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創始董事劉戈指出:要用技術解決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公立學校智慧課堂授課的場景,異塵餘生到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甚至可以遠程幫助鄉村學校的師生們體會“教”和“學”的智能化,以及新技術帶來的樂趣。

為了說明上述觀點,劉戈向《中外管理》介紹了很多中小學都在全力推進的“雙師課堂”。

所謂“雙師課堂”,顧名思義,就是一個課堂同時配備兩位老師:一位是名師,采取線上遠程教學方式,傳授相關知識點;另一位是本地老師,做線下答疑、輔導,隨時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引導他們與線上名師講解保持同步。

通俗講,“雙師課堂”就是在一個線下班級中,主講名師通過大螢幕做遠程直播授課,輔導老師在現場維護課堂秩序和課後答疑。

劉戈表示:偏遠山區無論是經濟發展水準,還是教育教學質量都相對落後,很難留住老師,更別提留住名師了。但今天只要有網絡信號,就能通過互聯網技術和雲計算技術,把名師“送”到任何一個地區的課堂;甚至是海外的老師,也能和我們國內老師一起,進行“面對面”的配合授課。

優質教師資源稀缺、名師難複製,是教育行業的普遍痛點,而“雙師課堂”的目的就是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借助科技的手段,優秀老師仿佛被克隆了,原來一位老師只能為一個課堂授課,一次教二三十名同學,而今天,同時講20堂、上百堂都不在話下。”劉戈說。

2

前提是教育過程需要“規範化”

但是,星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歌則持謹慎態度,在《中外管理》的採訪中,楊歌表示:當前在教育行業提“AI賦能”為時過早,因為首先要做的是把所有教育的基礎規範化,包括從幼兒教育到K12,再到高等教育整個過程規範化。“我們要讓每個階段的學生知道如何學習,每個階段學什麽課程、所學課程如何評估,以及是否要采取統一的評分標準等。”

他向《中外管理》解釋:之所以要如此細化,因為最終要做出一套標準體系來,然後在此基礎上,AI會記錄和分析每位學生的學習習慣,為每位學生建立學習行為畫像。“這套標準體系正在很多一線城市的學校中推行,成熟後再複製到三四線教育不發達的地區。”

3

“智慧教育”在中國的現狀:已助力優質資源遠程分配

劉戈認為:理論上說,AI、大數據等對教育的賦能,已經不存在太大的技術難題了。《中外管理》了解到:如今國內開啟遠程教學的學校,並不少見,但會因網速等原因,視頻效果難以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而5G普及之後,攝影頭將不再只能通過長距離線纜連接,而能夠通過高帶寬、低時延的5G網絡連接,那麽遠程教學則不僅可以傳輸高清視頻信號,甚至還能實現全息信號傳輸。

全息投影人像和普通高清視頻直播究竟有哪些不同呢?形象一點說,全息投影人像相當於一個三維的真人形象站在講台上授課,對網速比高清視頻直播有著更高的要求,但前提是先有5G時代的視訊工具,才能實現栩栩如生的全息投影。

劉戈堅信5G將助力優質教育資源的遠程分配,為教育不公平問題帶來了新的解決方案。

“‘農村孩子為什麽世面見得少……試想你在教化學課時,如果能把血細胞分子結構的微觀世界,以多維圖像形式呈現在他們面前,那麽再沒見過世面的學生也有直觀印象了。”劉戈表示:5G打破時空局限,讓農村的孩子可以近距離感知世界,你把世界帶給了他們,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也能看外邊的世界了。”

5G技術如何突破教育的邊界?劉戈列舉了“中國移動5G雲教育基地校”——天府七中“雲課堂”的案例——借助5G技術特性,天府七中打造了一種全時域、全空域、全閱聽人的學習環境,實現了和涼山州昭覺縣萬達愛心學校師生同上一節課,讓身處兩地的學生真實地學在一起、玩在一起。

5G“雲課堂”的技術邏輯是:利用“5G+VR”技術,通過在線學習方式為異地學校營造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

相比以前4G只能利用網絡與大屏,以直播或“雙師課堂”呈現,5G“雲課堂”借助4K/8K全景攝影機,能將天府七中本校老師上課的畫面傳輸至中國移動5G VRMOOC雲,並且分別顯示至遠端教室的大螢幕和VR沉浸式頭盔。這樣,涼山萬達愛心學校學生就利用VR沉浸式頭盔,異地同步學習了。

劉戈強調:沒有成熟的5G信息化網絡環境為依托,智慧教育將舉步維艱。她將5G網絡比作一條信息高速公路,互動教學、全息課堂所有5G核心業務,都依托於這條高速公路的穩定完善,這樣才能保證智慧教學信息傳輸過程中的“三高”與“三低”——高速率、高容量、高可靠性,與低延時、低功耗、低成本。

而為推動落實智慧教育的技術基礎盡快成熟,中國各界正在積極聯合起來展開協作。2019年4月29日,中國移動宣布成立“5G智慧教育合作聯盟”,致力於搭建 “5G+ 智慧教育”的信息化合作平台。

劉戈向《中外管理》透露:就在當日發布的《5G+智慧教育白皮書》中,中國移動提出的“5G智慧課堂”,將集中體現兩大優勢:

一是網絡承載統一。這意味著到5G時代,學校就可以不再部署各種各樣的內部網絡了。二是超高的帶寬。這就保證了智慧課堂中互動顯示的終端設備,比如各種圖像的傳輸速度,將實現千倍級的提升,而且不會出現4G時代各種各樣的延時,這樣無論在感知層面、用戶層面,還是資源層面,都能把數字化、信息化普及到邊遠地區。

4

醞釀中的5G智慧教育,老師信息化素養提升迫在眉睫

面對即將到來的教育界顛覆性變革,教師提升信息化素養,以適應全新5G教育模式,成了所有教育管理者必須正視和重視的問題。

近年來,智慧教育構想的提出,以及4G多媒體等教學技術的應用,已經使教師隊伍的整體信息化素養得以提升。但是,在 5G技術的驅動下,只有進一步補齊短板,才能跟上“智慧+智能”化教育環境的革新。

因為,在“5G+教學”模式的普及中,傳統教育手段被顛覆,尤其是雲端課程和虛擬課堂的增設,“粉筆+老師+作業”模式將一去不複返,取而代之的是各種互動化教育互聯網創新模式的誕生。比如“雙師課堂”還會在更多的學校推廣應用。教師變身為助教,輔助人工智能教師進行教學任務。

但矛盾來了,“雙師課堂”中本地老師的輔助作用,會不會在學生心中形成“自己的老師遠不如‘線上名師’甚至不如AI老師的想法”?而一個老師有了技不如人的印象,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呢?

對此劉戈的看法是:技術只是工具,永遠不會取代老師,但會助力老師成為“超級老師”。仍以“雙師課堂”為例,這種“線上名師+線下助教”相結合的模式,還原了真實的教學場景,讓線下老師減輕了工作量,可以把精力放在課堂互動環節,深入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但無論如何,教師隊伍只有主動去提高各項信息化技能,才能在智能時代更好地為學生傳道解惑。”她補充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