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年北京全面取消特長生!特長培養該何去何從?

近日,不少學校的小升初特長生測試已全部完成。這意味著作為入學途徑之一的“特長生”正式告別歷史舞台。未來,孩子的興趣特長培養該何去何從?學校在人才培養和學生潛能挖掘方面又有哪些舉措?這篇文章很有啟發。

回顧

告別歷史舞台的特長生

日前,來自海澱區中關村一小的學生李澤(化名)走出人大附中,完成小升初科技特長測試。至此,北京市今年小升初特長測試全部完成,從明年起各校將不再招收特長生。這意味著作為入學途徑之一的“特長生”正式告別歷史舞台,每年5月家長學生忙於特長測試的日子,成為一段特殊的歷史回憶。

特長生政策在北京已實行多年,包括科技、藝術、體育三類。北京市區教委每年下發通知部署這項工作。今年北京市初中特長生招生與去年保持穩定,各區招收比例仍嚴格控制在本區招生計劃的4%以內。按照教育部“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的要求,北京市提出2019年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

以往北京市每年大約有七萬左右的小學畢業生,按照4%的比例計算,約有兩萬餘學生通過這一管道升入初中。

作為一種備受家長關注的小升初入學途徑,得知特長招生的大門即將關閉,家長、學生更是非常珍視這一入學機會,唯恐因為準備不周而錯過這趟“末班車”。

“特長招生政策在北京教育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儘管它明年將被取消,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特長招生在人才培養、學生潛能挖掘方面做出的積極探索和貢獻。”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高岸起表示,取消特長招生並不意味著特長培養也取消了,相反,我們應該在公平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

北師大副教授喬錦忠認為,取消招收特長生後,學校更要加強對學生特長的普及性培養。同時,整合區域教育資源,更新培養方式,讓學生不必都擠進少數優質校,也能獲得體、美、藝等方面的發展。

聚焦

學生特長培養有了“更新版”

當學生特長與入學掛鉤時,就被一些學校作為“選招”手段,也為一些家長開辟出一條升學“捷徑”。讓特長生培養與入學“脫鉤”會給學校育人模式帶來哪些變化?海澱、東城兩區分別立足學院製和學區製改革、集團化辦學做出了新探索,被業內譽為學生特長培養的更新版。

01

校際聯動更多 特色銜接更好

近幾年,海澱區全面鋪開學區製改革,將地區內中小學及相關教育資源部門結合成片,將122所小學、77所中學劃分為17個學區。基於學區製和集團化辦學,海澱各學區、學校紛紛探索學生特長培養的新模式。據了解,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北京理工大學附中兩所學校就發揮集團教育優勢,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特長人才培養模式。

據交大附中黨委書記馬志太介紹,交大附中教育集團倡導校區間相互融合、互相支持,支持各校區、分校特色發展,為培養學生特長奠定基礎。如支持東校區牽手清華大學、中央美院及國外著名美術院校,以美術教育為抓手,培養藝術特長學生。將科技、藝術活動輻射到密雲區及交大附中密雲分校,帶動了密雲分校合唱團的建設與發展。

“集團依托大中小學聯動,不斷厘清發展培養的管道,明晰學生發展的需求。”馬志太表示,交大附中教育集團還聯合本學區的小學,就特長學生的發展項目和培養過程,與小學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使得周邊生源學校了解交大附中的特長髮展以及特色需求,讓中小學特長髮展的學生能夠形成暢通的教育通道,逐步完善特長生從小學到中學的順利過渡。

早在2011年,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就成立了理工附中少年科學院,為全校的師生提供了一個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平台,激勵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在發現中創造。該校特色發展部主任王雱告訴記者,集團化辦學之後,少科院更是輻射到各個校區以及周邊小學,學生們自己開設微信公眾號,普及科普知識、報導相關活動等。她還提到了學校的金帆樂團,“金帆樂團每年也會定期到學區小學中進行手拉手訓練和交流,而這些小學生日後又會成為樂團中的一員,這就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理工附中校長任志瑜表示,隨著學校集團化的發展,包括天文、管樂、繪畫、陶藝、棒球等多個科技、藝術、體育項目都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針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開放,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中學的課外活動項目,走進中學的專業教室,培養愛好,發展特長。“隨著小升初特長生招生的取消,這種模式會越來越普及,而我們走在了政策的前面。”

02

優化課程供給 拓寬育人平台

據東城區教委主任周玉玲介紹,為搭建人才整體貫通、個性多樣、可選擇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2015年,東城區教委提出“學院製”人才培養模式。在學院製改革框架下,東城區成立了青少年學院,構建文化與藝術、科學與技術、職業與社會、體質與健康、國際理解、綜合實驗與實踐等若乾個課程群。

據了解,目前東城區青少年學院整合了區域內校外部門、職業學校、成人教育機構、以及部分社會部門的教師資源,開發了430門學院製課程,覆蓋了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平台跨越學校界限,繼續開展自己喜歡的學習。

今年年初,依托學院製所提供的化學啟航課程,東城區13所學校60名高中生來到北師大化學學院,進行“化海起航”人才培養項目實驗環節的學習。東城區教委副主任尤娜表示,跨校的區域育人模式實現了組團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培養,有助於促進教育效益最大化。

在交大附中,百餘個學生社團為學生興趣特長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許多特長學生在社團裡起到了骨乾作用。此外,交大附中教育集團還將大學的教育資源不斷引入中學的課堂,將特長學生送入相關的大學以及科研院所學習,為特長學生提供更優質的發展管道。

而理工附中少年科學院也下設天文、天氣、機器人等8個研究所,現有學生會員300餘人,他們大都不是通過特長生招收管道而來。這些學生在學院和研究所裡也如魚得水,興趣和特長得到了更充分的培養。

在馬志太看來,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中小學應該了解上一級學校對學生的發展要求,努力為有興趣、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提供特長學習的條件。“交大附中教育集團將不斷豐富特長項目,充分發揮集團化教育的優勢形成特長生培養體系,努力讓更多的學生發揮特長、展現能力。”

03

面向全員普及 精準培養特長

新中高考改革對學校教育和學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更需中小學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適合的、可選擇教育。尤娜分析說,要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需求,普通中小學校在課程供給方面,面臨著教師資源有限、課程門類不夠豐富、場地設施不夠齊全等方面的難題。

“東城區青少年學院強調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學院裡的每一個學生都是特長生,每一位學生擁有自己的課程選擇權。”尤娜表示,在目前的課程平台下,中小學生可以按照自身興趣特點和個性化的需求,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課程。

據了解,東城區青少年學院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優質課程供給,按照學生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等特點,研發適合不同類型學生成長髮展的個性化、可選擇的、銜接型、貫通型課程。同時,優化學院製課程供給模式,通過雙籍注冊、雙師培養、雙軌發展,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實現課程供給與學生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

在學生特長培養方面,北京理工大學附中一直采取“少科院帶動全員科普,特殊人才分層分類指導”的路徑,在面向全體學生科普的基礎上,對有特殊潛質的學生提供更加精準、專業的培養。學校還為每個研究所聘請了專業的校內、外導師團隊,為學生深入發展特長提供有力支持。

在任志瑜看來,取消小升初特長生招生會使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接觸並嘗試到各種特色項目,進而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向發展。“去掉功利的色彩後,沉澱下來的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最純粹的熱愛,而這種熱愛更能引領那些真正有特長並願意為之投入、為之奮鬥的學生認識自己、明確方向。”

調查

特長生取消後,你對孩子的興趣培養持怎樣的態度?快來投票或者在留言區留言,告訴播報君你的想法吧。

內容摘編 | 《現代教育報》

文中所用圖片為授權使用,未經允許不得轉發使用。

文/本報記者趙豔國 李繼君 常悅 張廣林

編輯 | 劉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